-->

一站式装修网


侘寂风庭院门(茶道之美 丨 侘寂)

时间:2023-08-13 作者:军寒


茶道之美 | 侘寂

茶,初是药,后成饮物,作为高雅的趣味。

8世纪茶在中国进入诗意的领域,15世纪日本茶道集美学、宗教、哲学于一体,进一步发展。

在纷繁俗世中发现美并加以欣赏,是茶道让人着迷的地方。

日本茶道的产生背景是佛教,核心是禅宗。禅宗的思想和形式影响着日本茶道的方方面面。

和——和谐和悦。

是茶室过程的精神。“和谐”是茶道的形式,“和悦”是茶道内在的情感,重在以心传心,摈弃纷争,心心相印,以茶会友。茶事的气氛在“和”的精神上建立起来,包括触觉、嗅觉、视觉和听觉上的和。

比如,客人拿起茶碗不能觉得冰凉;茶室的香气要柔和;风声和炉子上煮水声音相附和,和谐的环境之美和饮茶人的人格之美相互和谐共处。

敬——心佛平等

日本茶道吸收了禅宗的“心佛平等”观,加以提炼和升华,形成“敬”的理念,最能体现这种理念的是“一座建立”。

指的是茶道参与者的地位都是平等的,人们互相尊重,共同创造和享受一种和谐的茶室气氛。

不论客人的身份地位,一律从“小入口”匍匐进入。古代如果武士有佩刀,须将刀解下,放在茶室外,才能进入。

清——物我合一

清指的是清洁、整齐,茶道中的清,更多的是指对灵魂的洗涤。

在被称为露地的茶室中,茶人们随时要泼洒清水。迎接贵宾前,要用抹布擦净茶室中的树叶和石头。

茶室里一尘不染,连烧水用的炭都提前一天洗去浮尘。茶人就是这样通过去除身外的污染来达到内心的清静。

寂——本来无一物

“寂”是日本茶道追求的最高境界。

四谛的根本在于“寂”,它可以被表现为佛教的涅槃、寂静、空寂,积极意义上的“无”。

当茶人或者禅修者完成了对各色事物的否定后,进入一个没有任何声音、色彩的“无”的世界。

在否定了一切固有的审美价值,抛弃了所有的思想束缚后,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就出现了。

茶室作为专门为茶道服务的建筑,其设计也源自禅宗的思想,茶室反映着许多禅宗教义。

历史上第一个独立茶室是由千利休所建造。这位大师中的大师,于16世纪创立了茶道礼仪,并使之臻于完美。

茶室建筑由茶室本身、水屋、门廊(待合)、连接门廊与茶室的露地组成。

茶室本身,最多只能容纳5人。水屋,用于清洁和茶会前的准备。门廊,用于客人等待的地方。

露地,连接门廊与茶室,意味着禅定的第一阶段,即通往自明的道路。

露地的存在,旨在切断茶室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使人的感官更加敏锐,得以专心体味茶室本身蕴含的审美情趣。

庭院深深,树影婆娑,卵石铺路,杂然有序,小径蜿蜒,松针遍地。

石灯笼上苔痕斑驳,四下里寂然无声。漫步其中,往往不觉抛开俗世,怡然忘忧。

这种感觉令人印象深刻,即使深处闹世,也如同置身山林。

这些营造出的宁静与纯粹背后,是煞费苦心的匠意。

宾客穿过露地时,被唤起的感觉,会因为茶人的风格不同有所差别。

千利休,追求的是绝对的孤寂。他主张铺设露地的秘密,包含在一首古代歌谣里:远望秋浦,枯木干枝。海屋独自,暮色沉沉。

其他人,如小崛远州,认为露地的理想,应如同这首诗:隔着树林望去,只能看到些许的月和些许的海。

营造的意境:刚苏醒的灵魂,还徘徊在往日幽暗梦境中,又沐浴在半梦半醒的甜美微光中,缱绻难离,憧憬无尽自由的彼岸。

日本茶室有许多特有的构造,如壁龛、需跪行而入的小入口、不对称性。

小入口:茶室入口尺寸高约73厘米、宽约70厘米,做入口的木板由两块旧木板拼成,内侧有横框,钉子帽要露在外面不得加以掩饰。

如此设计,不论什么人进入茶室都必须弯下身子,匍匐进入,无论尊卑,无一例外。目的是使来者领悟平和谦逊的真意,也有放下名利地位,解除压力,亲身体验无我的境界。

壁龛:冈仓天心曾说“茶室的简朴单纯是模仿禅院的结果”。壁龛在日本茶室中地位超然,人们进入后,首先要跪在壁龛前行最高的礼,拜读挂在壁龛里的禅宗墨迹,观赏茶花。

茶室只使用土、砂、木、竹等材料建造,外表不加修饰。却在清贫简朴中处处流露这精致与优雅。

建造一个好的茶室,耗资远远超过一座普通的房子,因为其选材和工艺,都需要极度的细致和严谨。

结合佛家的无常观,和心外无物的训诫,禅宗将房屋视做肉体暂时的居所。

茶室以茅草屋顶,象征柔弱易逝。以纤细的柱梁,喻指虚亏不坚。以细竹作为支撑,暗示难禁风雨的单薄。其选材皆为常见,表明心随自然,而非刻意。

茶道的精神潜藏在这些简单的事物中,并用其优雅的微光,为它们披上一层美丽的面纱,从中我们将寻得永恒。

不对称性,这也是日本坚持禅宗和道教理念的结果。禅宗和道教认为完美的理念是具有动态特征的,追求完美的过程胜于完美本身。

生命和艺术的活力,在于它的成长性。真正的美,是用自己的想象和品位,完善那些不完善之处后,才能领略到的。

尽力规避重复的迹象,在茶室里随处可见。装饰用的各种物件经过仔细挑选,以防止颜色和样式上的雷同。

如果茶室中摆放了鲜花,那悬挂的绘画,就不会再采用花鸟画。

如果选用了圆形茶壶,那水罐就必须有棱角。

黑釉茶碗也不能与黑漆的茶叶罐搭配。

在壁龛放置花瓶或者香炉时,注意不能放在正中,以免切分出均等对称的空间。

壁龛柱子的材质,也要与其他柱子种类不同,以避免千篇一律。

茶室的简洁朴素和出尘脱俗,使它成为远离外在世界纷扰的世外桃源。

17世纪,在德川幕府推行严格的形式主义之后,茶室成为自由交流艺术精神的唯一去处。

日本茶人在举行茶会时,都抱有“一期一会”的心情。

“一期一会”,是“一生一次机会”的意思。

这种心情体现了佛教“无常观”,告诫人们认真对待一时一事,彼此抱着“一生一次”的信念,觉知人生如同茶的泡沫一般转瞬即逝,体会互相依存,珍惜生命。

在茶道大师千利休的时代,战争连绵,昨日见面次日便被杀害的朋友不计其数,所以利休大师表示,每一次茶会都抱持这是与友人最后一次见面的感概心情。

现在的和平年代,我们总是说着“明天见”或者“下周见”,然后分手。以为再次相见是再自然不过的了。

但是人活在世上,总有一天会遇上无法“再次”相见的事。

虽然是事先已明白的道理,真正遇上时,心里还是毫无准备。

结果不是难以掩饰的惊慌失措,就是悲伤不已。唯有亲身遇上,才能了解真正失去的是什么。

深深以为:

花开了,就庆祝。

想见面时,就见面。

谈恋爱时,就好好爱个够。

有喜欢的人时,就明白对他说喜欢。

幸福的时候,好好拥抱幸福,百分之百真心体验,因为这是人生唯一可以掌握的。

人心非得经过洗练,才能慢慢真实感受生命的真义。

虽然人生在世,一切应该向前看,充满光明更具有价值。但是,若无反向事物的存在,便显现不出“光明”的价值。两者共存,才能互相映照真义。

正如罗曼罗兰说的: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识生命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茶人对于花草,从不随意摘取,而是按照心的艺术构思,小心选择一枝一叶。

假如有叶子,会考虑与花的关系,因为呈现的将是植物生命整体之美。

当花草被安排成满意的样子,茶人便会把它放到壁龛,房屋中最尊贵的位置。

周遭不放任何器物,因为这样会破坏它的效果,甚至画也不行,除非它们彼此呼应,能够展现出特别的美感。

花在那里,像一位君主,客人依次进入房间,先要向它致敬。

茶人对花的崇拜,只是美学仪式的一部分,不是独立的信仰。和其他茶室里的艺术品一样,插花从属于装饰的整体架构。

同样,茶人插的花,一旦挪动,也就失去意义。因为它的线条、比例,都与周遭的环境密切相关。

直到17世纪中叶,花道家们展露头角之后,才有了专门针对花本身的膜拜。这时,花才终于脱离了茶室,再不受其他规矩约束。

茶室的花,是一种在设定上恰到好处的艺术,真切贴近于生命,并因此打动我们的内心。

茶人认为他们的职责,仅限于对花的选择,剩下的工作便交给花儿们,让它们去讲述属于自己的故事。

若是在晚冬时节进入茶室,你可能会看到纤弱的山樱,配着一支含苞待放的茶花,那是冬天离去的足音和春天到来的回响。

如果炎炎夏日走进茶室,你可能会注意到在壁龛幽暗阴凉的角落里孤悬着一瓶百合,含露欲滴,仿佛在轻笑人生的愚昧。

单是花儿的独奏,已经很有意思,再加上绘画和雕塑的协奏,则更加使人着迷。

比如茶人绍巴,把一首描写海边孤寂之美的诗,一个形似渔家茅庐的青铜香炉,还有一些岸边野花,搭配在一起,令人感受到晚秋的萧瑟气息。

一个著名的故事,16世纪时牵牛花在日本还是罕见之物。千利休在庭院里种满了牵牛花,悉心呵护。消息传到太阁耳里,想去参观,利休因此邀请太阁来喝早茶。

太阁在约定时间步入庭院,却看不到任何花的痕迹。他压着怒气进入茶室,迎接他的景象却让他的怒火消失的无影无踪。

只见壁龛上,一尊罕见而精美的宋代铜器里,插着一朵牵牛花。那整个花园的女王!

茶道只有“礼法”,“礼法”本身要求严格,几乎毫无自由可言。有人觉得,茶道有如将人嵌入模具之中。

学习茶道,老师只教沏茶的流程,严格遵循传统,不会回答为什么,只说去做。

可是经过反复练习,沉浸其中,自然理解认同。经过十年、十五年,某天不经意的想:啊,原来是这样啊!自然就获得解答。

茶道依季节的循环,将日本人的生活美学与哲学变成亲身体验,了然于心。

真正的体悟需要时间,可是就在“啊,原来如此”的那个瞬间,完全化为身上的血与肉。

体悟是什么?也许在《日日是好日》中的听雨的一段,可以描摹出大概,让我们作为旁观者一窥究竟。

“哗——”

这间木屋似乎完全消失在雨中,由于雨声过大,即使人在屋内,也可以感觉户外的大雨情景。

一滴滴雨声感觉听的非常清楚,有如聆听打击乐般,低音大鼓、定音鼓、木琴、响葫芦等各种乐器的音色明晰可辨,还与远方群聚的雨声层层交叠,构成更加盛大的音响世界。

从未如此专心听过雨声,觉得自己似乎正深入探索雨音密林的奥秘,心中怦然不已。

心里虽然恐惧如此真切的感受,却又想更深入探索。我的“耳朵”也因此变得更加敏锐。

感觉听力忽然扩张,而且一口气想要突破什么。

一瞬间,耳朵似乎听到了什么。

“——”

莫大的空间里,突然只剩下我一个人。

这里究竟是哪里?

没有任何东西阻碍着我。

这一刻,往常紧张流程的出错、在意工作的表现、担心回家后还有不得不完成的事等,已不再困扰我。

甚至觉得自己不努力不行、不获得别人的好评自我就没有价值、害怕别人看到自己弱点的恐惧与不安感,也全然消失。

身心完全自由,享受着温暖大雨的冲刷,一切的喜悦、快乐,皆有如孩童在雨中玩耍般欢欣鼓舞,即使视线因雨过大而看不清楚也毫不在意。

生平初尝如此自由奔放的感觉。

无论到多远的地方,皆可看见自我开阔的前景。

可以一直在这儿,哪儿都不必去。

没有任何不可以做的事。

也没有任何非做不可的事。

也没有任何的不足够。

完全满足于当下。

“哗——”

当敏锐听力消失,发现自己依然坐着。

刚才的感受,我想只发生于数秒、数十秒之间。

突然想起还没有观赏壁龛,不经意回头往上看——“雨听”。(倾听雨声!)

我的视线无法离开字画。

在雨声环绕下,感觉自己当时正处于决定性时刻,像在等待暗号来打开紧闭门扉的那一瞬间。

“雨天,请听雨。将身心都放在这里,好好运用五官,专心品味当下,这样便能有所领悟。自由之道,其实一直存在于当下,这里。”

我们总在懊悔过去,烦恼尚未来临的未来。殊不知,过去的日子终究已过去,不再复返,而未来也非能万全准备的。

一味考虑过去与未来,当然无法安心过当下的日子。其实,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条,何不好好体验当下。

我发现唯有忽略过去与未来,专注当下这一刻,人才能无所挂碍、自由自在的活着。

雨停了。我屏息,感动的坐着。

雨天听雨,下雪日观雪,夏天体验酷暑,冬天领受刺骨寒风。无论什么样的日子,尽情玩味其中就好。

茶道就是教导人这样的“生存之道”。人若能这样活着,就算遭遇世间所谓的“苦难”,也能甘之如饴吧!

下雨天,一旦感觉不顺遂,我们往往怪罪“都是天气不好”。其实,没有真正所谓“不好的天气”。

下雨天,如果也能乐在其中,任何日子都能变成“好日子”。

天天是好日。

茶道的领悟没有时间限制,无论三年或者三十年,成熟的速度因人而异,该领悟时就能领悟,静待个人的时机。

写在最后

电影《寻访千利休》,千利休说:能让天下地动山摇的,不只有武器和黄金。唯一能让他低头的,只有美!美让世界充满了生命力。

王小波说,一个人只有今生今世是不够对的,他还应当有诗意的世界。

诗意,来自心的感受和对生命的体会。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莫将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面对喧嚣忙乱的世界,我们更需要给自己一点时间,一点从容,擦拭心灵,去感受美,去感受生命。

一方庭院,成全生活的理想

郑板桥说:“吾毕生之愿,欲筑一土墙院子,门内多栽竹树花草,清晨日尚未出,望东海一片红霞,薄暮斜阳满树,立院中高处,俱见烟水平桥。”

▲望月庭

人们最理想的生活,大概就是在一个庭院之中,“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上云卷云舒”,闲时看一本书,喝一杯茶,以片刻闲暇,暂避生活的喧闹与急躁,让我们得以禅思,放缓脚步去观察事物的自然构成,帮助我们理解和应对无常的真相。这一切,皆以庭院为要。

▲望月庭

在浮华的晚明时代,物质空前繁荣,士人归隐之后,热衷于营造庭院和园林,以此来安放自己的身心和灵魂,在中国人看来,与山水为友,才是最好的修行法,以此可以亲近林泉,身入幽谷,这大概是中国人最理想的生活状态。而现在生活于喧闹都市中的人们,被周围的尘嚣与浮躁所裹挟,每天朝九晚五,按照既定的路线,过着固定的生活,心中向往名山大川,却囿于现实的束缚,不能亲身前往,于是人们纷纷寄情于生活之中的一草一木,一竹一石,中国人对于山水的归崇,一直根植于内心,亘古未变,庭院成了人们最大的奢想。

▲望月庭

最理想的庭院环境,林语堂曾有过这样的描述:“园中有宅,宅中有院。院中有树,树上见天。天中有月,不亦快哉。”有一方庭院,院里种上松柏,四季长青,以充目观;种上各色花卉,四季花香,以作鼻观;然后引来流水,四季泠泠,以作耳观。晴天,可观素墙上的日影,幻化成奇巧的画面;夜幕,可观院落中的月色,仿佛清澈的流霜。当城市化的进程,如洪流般涌入每个人的生活时,我们都在其中漂流,无一人可幸免,人们住进高楼,便再也无法感受那份接近自然的亲切。

▲望月庭

木心先生说“现代人住的房子,一人一套,平安富足的苦渡光阴。”在城市中,当庭院不能成为每个人都拥有的住所之后,一座公共庭院的出现变得极为重要,它可以成为每个人的精神理想国,于是,格调艺术馆以城市公共空间的面目,向世人传递着一座城市在精神层面该有的思考,其中包括望月庭、24小时书房、露天美术馆,甚至还有一间茶室。

▲格调艺术馆

望月庭所在的天津市河东区属于旧城,一条津塘路宽阔绵长,道路两侧老房众多,充满浓郁的人间烟火气。地铁在高架上穿行,周遭的事物无一例外都指向速度、喧闹与朴素的市井生活。望月庭就静立在这片闹市中,主庭面向津塘路完全开敞,是属于公众的隐逸景观。

▲望月庭

望月庭取法于日本庭园,但又区别于日本庭园。提起日本,人们的脑海中便会浮现“精致”两个字,比如和服、茶道、浮世绘和日本料理,日本庭园也不例外,日本庭园的造园手法非常复杂而精细,一草一木、一沙一石都经过精心设计,但给人的感觉就像T台上炫目的时装,精致又昂贵,难以走近大众。

事实上,日本庭园并非只可远观,它完全能够被走进、被理解、被讨论,无论是佛系青年还是髦耋老者,无论是专家学者还是普通游人,都可以身临其境,感受日本庭园之美和禅宗文化内核。当下,我们似乎比以往任何一个时候都需要庭园。庭园作为一个可居、可游、可赏的空间,它让我们更明白自然本来的面目,时间在这里变缓,生活在这里渐渐地变慢,我们回归内心,在草木竹石、园池水榭中,寻回最真实的自我,也许只有在庭园中,以最接近自然的方式,去禅思,然后入定,才能明心见性,“觉宇宙之无穷,识盈虚之有数”,获得一份超逸化禅的心境,以此来抵御万物无常。

▲望月庭

因此,以传统日本庭园为蓝本,再因地制宜加以调整,将其转化成更加符合公共景观特点的形式,消减日本庭园“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的拒人感,使其真正成为公共的、免费的、触手可及的慰藉人们心灵的空间,成为适宜的选择。

一方栖息心灵的庭园,营造出美感,便是唯一的标准。望月庭的主庭是日本庭园的常见类型——池泉庭园的样式,由水池、绿岛和白砂组成,主庭依循“一池三山”的中国古典园林模式,布置了一泓浅池,春夏秋冬,景致都不一样。望月庭的主庭以青白两色为主,白砂漫地,油松各具姿态,或刚劲、或挺秀、或横逸,从不同角度看去,层层叠叠、错落有致。主庭被细细铺上佛甲草,毛茸茸的佛甲草颜色嫩绿具有生气,给人治愈之感。素雅、静朴、玄深,望月庭的营造,与中国的禅宗审美不谋而合,每一位从旁经过的行人,都会驻足、观赏、感受,这大概就是庭园的力量。

▲望月庭

在高速发展的中国,忙碌是一种常态。人人都在赶路的时候,能够偶尔慢下来,卸下压力,把自己交给一片禅境,何其诱惑。于是日本庭园,特别是枯山水禅庭,作为抽象的禅文化与美学的具象体现,很有存在的必要。它是接近、理解禅文化的入口,给予人们暂时逃离尘世喧嚣的机会。

▲望月庭

望月庭的一侧,是露天美术馆。它以格调艺术馆的主体建筑——圆厅为起点,向东铺展,绵延300余米,成为整个公共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白纸”和“净岛”为灵感的白色画廊,地面依然满铺白砂,视觉效果十分震撼。

▲格调艺术馆露天美术馆

常听人言,“在博物馆里养孩子”,而在露天美术馆中,则能滋养自己。露天美术馆是一个流动的世界,观者是心,艺者是物。时间不一样,每次展出的画作都不一样,但不变的是露天美术馆作为呈现美的载体的本质,在这里,你可以看到东方的唐风宋采、明清笔墨,也可以看到西方的抽象派、印象派、现实主义,古今中外的艺术品都将在这里呈现。艺术对于人的陶养,其作用毋庸置疑,书法家林散之便说:“人生不易,懂点艺术是安慰。”一地白砂,纯白幕墙优雅,当置身于纯净的空间,艺术之美展现得更为纯粹,看一场展览,赏几幅画,大概能抵十年尘梦。观展之人,在移步换景的行进中,也自然成为别人眼中一道流动的风景线。

▲格调艺术馆露天美术馆

拥有一间书房,大概也是很多读书人梦寐以求的。梁实秋在《雅舍》中写道:“我有一几一椅一榻,酣睡写读,均已有着,不复他求。”一个书房,就是一个世界,它能让我们寻回内心的自在与潇洒,网络碎片化的时代,能安心地读一本书,看几篇文章,已经是一种奢侈,“读书不独变气质,且改精神”,在纸张的世界里,完成自我的内省,身心得以栖息,灵魂得以安放,这大概是“大自在”的另外一种形式。

▲格调艺术馆24小时书房

在格调艺术馆的圆厅之内,是一间24小时书房,书房内有500余种、4000余册杂志,包含超过160种时尚类和110多种生活类杂志。其中,有75%以上是国内难以订阅的外版杂志。另有图书6000册,包含1000余册购买和维护成本很高的艺术类书籍,大量画册与绘本涵盖多个语种和类别。

▲格调艺术馆24小时书房

读书读倦了,起身穿过一排排书柜,来到玻璃幕墙前,望月庭的侘寂之美便映入眼帘,它像极了旧日的读书人书房之外的庭园,松影,池水,还有点点顽石,书房里滋养精神,遨游万卷,书房外的庭园,为建筑带来光与风,山与水,清寂与唯美。令人“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格调艺术馆24小时书房

庭园,成就了中国人的诗性,它是晏殊的“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也是欧阳修的“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即使不会作诗的人,在那些闲暇禅思的片刻里,也会见花树则心喜,听林泉则心安,见日月则心定。一方庭园,让人们把普通的日子过成了诗,以此抵御岁月中的庸碌与平凡。

▲望月庭

在格调艺术馆中,有园,有书,有茶,有画,包含了中国人最理想的生活。望月庭将精雕细琢的日本庭园变成公共景观,从“一个人的庭园”到“一群人的庭园”,从“不可进入之园”到“心灵栖居之所”,从幽玄隐秘到温润开敞,这座身处闹市的庭园,在城市街道旁敞开怀抱,不拒绝任何人的观赏,向行色匆匆的人们传递着静美的力量。

标签: 风庭 之美 院门

相关推荐

韶关岭南风庭院装修,韶关岭南风庭院装修怎...

1、韶关岭南风庭院装修 2、韶关岭南风庭院装修怎么样 韶关岭南风庭院装修口碑 岭南风庭院装修在韶关颇受好评...

韶关江南风庭院装修,韶关江南风庭院装修怎...

1、韶关江南风庭院装修 韶关江南风庭院装修 设计理念: 打造一个结合韶关本土元素与江南园林雅致、灵动的宜...

侘寂风庭院门(茶道之美 丨 侘寂)

茶道之美 | 侘寂 茶,初是药,后成饮物,作为高雅的趣味。 8世纪茶在中国进入诗意的领域,15世纪日本茶道集...

民宿风庭院墙(民宿一般是什么建筑材料)

去有风的地方民宿在哪 凤阳邑就是《去有风的地方》许红豆居住的有风小院所在地,距离古城仅有7公里。 村里的...

装修案例


装修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