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站式装修网


运动墙画剪影(集体活动怎么拍)

时间:2023-10-04 作者:虹雄 54 54


运动十二条规律 详解

次要动作

我们经常在一个场景中加入一些能补充和加强身体的动作的想法。例如当一个人伤心的转身离开时,我们可以让他的形体表现出忧愁,并且擦去他的眼泪。当一个晕倒的人站起来时,他可以摇动他的头,当一个慌张的人恢复镇静的时候,他可以带上他的眼镜。当有一个额外的动作来辅助主要动作的时候,我们称之为次要动作,因为它始终要服从主要的动作。如果它与主要动作发生冲突,也许会变得很有意思或者会很抢眼,但是在动画表演中,这些都是不合适的、错误的。

首要的难点是将分散的,但是有联系的图画和节奏统一起来。如果要表现忧愁的形态,那在他的脸上应该看到有忧愁的表情动作。那么我们可以设计用擦眼泪的手部动作来辅助那个表情动作。如果用一个可以遮住一半脸的,透着很强烈控制意志的手势动作,显然那会使观众无法接受。如果我们抑制手部动作,那会使整个动作显得很模糊,很局限或者不合乎逻辑。但是如果将手部动作做的太大,那又会遮住面部表情的展现。这个次要动作应该和表情动作合作,并且对表情动作的表达起着重要的作用。这样的组合会使场景的表现显得十分显著。

有时候次要动作就是表达的本身。假如当角色转身离开的时候,在他擦泪之前,他的神情会表现出从受到痛苦的伤害到无助的转变,使之看上去很凄惨。我们可以使场景中处处充满危险,但是危险将不会被看到。所以变化一定要在运动之前或者运动之后,并且必须明显的将他表现出来,即使它虽然不是最重要的。也许在主要运动当中的一个变化不会引起人注意,但是如果忽略它,我们的主要运动将会失去价值。

动画师需要在被称为“搭积木”技术的动画制作步骤中,使所有组成部分建立正确的关系。首先他决定好动画最重要的运动,确定好他想要的动作的运动方式,并且想好完善的显示方法。其次再在场景中增加生动的次要动作动画。如果有必要,我们需要多次的绘画,绘制好主要动作和次要动作图画的联系,经过反复调整,使动作姿势达到和谐。

在做任何其他事物之前,绘制少许草图来尝试其中所有的细节,这在任何场合中都是可取的。动画师希望在场景中的每件事物都会演示的很好,并且看上去能够让人信服。当我们正确的使用了次要动作,它会使场景中的动画表现得更加丰富,动作更加自然,使角色的个性更加鲜明。

跟随和重叠动作

当一个角色进入场景,到达他将做出下一个动作的位置,时常会觉得他的动作十分的突然,并且很快的就完全停止。这让人感觉到动作僵硬、不自然,但是没有人知道如何改善这种情况。沃尔特很关注这个问题:“伙计,事物是不能突然停止的,应该是先停止一部分,而后是其他部分。”后来他们用几个不同的方法来改正这种情况;这些方法被称为“跟随”还有“重叠”。没有人能够真正知道它们在哪儿结束然后又开始。它们大概分五类:

1.如果角色有一些附件,如长的耳朵、尾巴或者一件宽大的外套,这些附件会在角色停止运动后继续运动,这在现实的生活中很常见。无论在任何类型卡通中,这类运动的运动时间事先必须要进行周密的计算,以正确地表达附件的重量,并且它的运动方式必须可信。

2.身体各部分不会同时运动,而是会相互拉扯,牵带,扭曲或者旋转,并且在各个部分作相对的运动时,会在外部形态上产生压缩,当其中一部分到达停止点的时候,其他部分可能还在运动;比如在身体停止运动后,胳膊或者手可能还在继续它的动作(木腿彼得的腹部总是不停的弹起然后垂下)。为了清楚地表现姿态,头、胸和肩可以同时停止运动,因为必须让观众看到的部分。(这部分提示了角色正在感觉)在几格画面后,其他的部分再运动到它们的停止位置,其他部分的运动也可能不是同时进行的。当整个身体在一个明确的姿态停止的时候,我们把此时的图画叫做“保持”画。

一些动画师认为我们太挑剔。但这只是在沃尔特让手下人开始尝试他所理解到的,新的,有可能性的动画制作方法的时候。克拉克笑着说:“我们有时无法理解,为什么我们能够接受他如此的折磨。稍后,我们便能领悟他所想讨论的东西。”

3.肥胖松软的部分,比如一个臀部,或者象唐老鸭的身体,再或者象高菲狗一样,肌肉组织的运动会比骨骼的运动慢。这个运动之后的尾随时常被称为“拖曳”,它把一个宽松并且结实的体形生动地表现出来。如果运用得当,在影片放映时很难发觉到这个技术的运用。实际上,动画师是在第四维度上绘制,因为他是在描述一个形体在一个精确的瞬间处于哪一种状态。这些画面不是设计出来供自己观看的,而是用于以确定的速度放映。

许多滑稽的动作都是以这一项原理为基础,比如一个奔跑的角色,他的脂肪被远远的拖在后面,直至他的骨头跑出了身体。在短片中,这种类型的夸张会带来笑声,但是这种跟随效果的主要价值在于展现它更精妙的效果。

4.一个表现运动完成的方式经常可以让我们知道,人的自身运动与制动动画的差异。一个打高尔夫的人用力的挥杆这个动作,用肉眼看来他只是改变了一些形体的姿态。但是如果我们用摄像机将运动拍摄下来,然后在观看可以发现许多对我们有帮助的事。无论是他的优美、光滑的跟随或者是他自己被缠绕的打成一个结。我们期待动作的预期动作(或者是角色期待的动作?),然后动作嗖一声的结束,此时我们加上“速度线”来使动作自身更加有意思。并且它也可以告诉我们关于角色的个性。

5.最后,就是运动保持。它被运用在组成重叠和跟随的所有不同的要素上,它能够更加清晰的表现出有生命的感觉。当细心的绘制好一个动作的时候,在荧屏上至少需要八帧来保持它不运动,也许需要十六帧那么多。因为我们必须让观众接受那个动作,然后再加上跟随,使它能够告诉我们到底发生了些什么。明显地,我们在绘制整个动作之前就需要考虑它要怎样结束。但让人惊讶的是,对动作结束的方式进行考虑在早期的动画中就得到发展,并且得到延伸,象是在投掷、踢腿和一些下意识的动作上。在一秒钟的时间内虽然运动保持的数量很少,但这已经足够了。然而,当动画中的一幅图画被保持的太长,那将破坏动作的流畅性,会丢失动画产生的幻觉,那图画看上去也会开始变得单调起来。所以必须找到一个方法用来在“保持”图画的同时还要维持它的运动。

解决的方案就是绘制两幅图画,把其中一幅放置到动作的极端位置,但是这两幅图画都必须包含形成动作姿势的所有要素。我们可以这样解释这种方式:“你找到一个姿势,然后它任何的事物都可以偏移,以致超过在动作极端位置的那个最终姿势,比如你可以使臀部上升,耳朵飞出,手部上升;他可以继续动他的脚趾,可以把他的眼睛睁的更开,但他的姿势本质上是没有动的。”现在我们能够用肉体上的跟随给我们提供可靠的标尺尺度。我们可以拖拉这个跟随部分使角色运动更有重量感和真实感,并且可以加强我们动作姿势的活力。它的加入可以使场景更有生命力。动画魔法开始出来了。

弧形运动

很少活生物有精确的里外或上下的机械移动的能力.而啄木鸟的行为或许是个例外,因为外部骨骼限制,在昆虫世界中确实有一些个例,但大部分生物在运动时会沿着一条弧线.头部是很少笔直地伸出的,然后再缩回;而是在缩回头时略微地抬起或低下。也许是头部的重量使然,也许这与更高形式生命的内部结构有关,但是,不管什么理由,大多数的运动将表现为某种类型的弧线。

这个发现使动画师设计的角色运动的类型发生了重要改变,打破了以往僵硬的动作.此前,角色在步行的时候,脚就像装着发动机的机械装置,僵硬地起、落;现在,他们分别在脚步的高位和低位使用了弧形,击打或者投掷动作可以在一条完全的直线上,但动作的开始应在弧线上扫动并跟随螺旋摇动的动作.

当你熟悉了这个原理,通过图表、标记以及粗略的姿势绘制出场景,确定了角色动作适当的高、低位置。当关键动作计划好,弧线也要勾画出来,以引导最终的图画沿着这条曲线。当最终的图画已就绪,还会有更多的方法使角色动作得到明显的改善。尤其是在使用了挤压、伸展和重叠动作的处理之后。

挤压和拉伸

我们所说的挤压和拉伸是动画中最重要的发现。当用图画的变换来表现一个物体的移动,但其形体不发生变化的时候。它的动作会明显的表现出僵硬。在真实的生活中,这只能表现在一些坚硬的物体上。比如象椅子、器皿和盘子等这类物件。但是任何有生命的物体,无论它的骨骼怎样,每做一个动作,它的形态会有相当多的运动。象手臂的弯曲和伸展引起二头肌明显的隆起和拉伸这就是很好的一个例子。外形明显的向体内收缩和外形极端的拉伸形成对照。对于面部,无论咀嚼,微笑还是讲话仅仅表现一个表情的变化,要使其更有生命力,应该在面颊,唇部和眼睛处加以刻画。不然的话,就象蜡像一样僵硬。

我们能够用使物体受到压力而变平或者被推挤成一块来表现挤压。对于拉伸,我们始终用一种相似的形式来表现,就是将物体合适的延长或扩大。从一幅图画的动作到下一个动作这是动画的本质。我们不再用脸上的一条简单的线来表现一个微笑;现在它包含了唇形定义和与面颊的关系。我们不再将腿表现的象一个小管子或橡皮水管;增大弯曲和伸展使他们显得更加有柔性。

动画师竞相使用大量的挤压和拉伸技巧来制作动画,以将那些原有的动画法则推动到极限:象在表现眼睛闭合时,可以将眼睛挤压使之倾斜;和表现眼睛睁开时,可以将眼睛拉伸的象瞪出眼珠一样;“吸气”时的脸颊的凹陷和与之相反的吐气时面颊的膨胀;在表现咀嚼动作时,先将嘴拉伸到在鼻子下较远处,然后再上提压缩超过鼻子的位置(最好改变嘴的形状)。在三十年代中期,动画师专门制作出两张图画,用于确定挤压位置和拉伸位置。

节奏

绘制任何运动的图画的数量确定了动作花费时间总数。早期的动画师关心的事是如何使图画简单、清楚、富有表现力以及故事点能被观众快速的接受。那些动画的节奏主要的局限在运动的快慢、和需要特别处理的口型运动上。随着角色运动个性定义的发展,其重要性已经超过了他们的出现,当我们改变那些动作的速度就会确定角色是否是昏睡的,兴奋的,紧张的还是随意的。没有表演,没有姿势,那就不可能非常密切的关注到对节奏给予描写。

虽然次要动作和重叠运动带来的复杂关系要求动画制作更加的精致,但是,我们仍然要注重在最基本的运动中表现出节奏。假如有两幅头部的图画,第一幅描绘头部向他的右肩倾斜,第二幅描绘头部运动到左边的结束位置,并且他的下巴稍微的抬起。我们必须完全依赖节奏的运用来表达动画中传达的大量的想法。在两个“极端位置”中间的每一幅中间画都给动作赋予了新的内涵。

例如:

没有中间画角色被一个巨大力量打击。他的头几乎被折断。

一个中间画角色被一块砖,一个旋转的木棍,或者一个煎锅打击。

二个中间画角色有一个紧张的抽搐,一个肌肉抽搐,一个无法控制的抽动。

三个中间画角色正在避开砖块,旋转的木棍,煎锅。

四个中间画角色正在下达一个干脆的命令,“走开!”“离开它!”

五个中间画角色显得更友好,“这里。”“过来-快点!”

六个中间画角色见到一个好看的女孩,或他一直想要的跑车。

七个中间画角色正试着拿一个看上去不错的东西。

夸张

在最初的时候,沃尔特要求动画要比较写实,后来,他认为写实动画中的动作没有被足够的夸张转而批评写实的风格,这在动画师中引起了一些混乱。其实沃尔特的思想跟原来没有什么不同。他相信找到了任何事物的核心,就可以发现它的本质并且发展它。如果一个角色要显得很忧愁,我们可以使他变的更忧愁;明亮的,我们可以让它变得更明亮;烦恼的,我们使他更烦恼;狂野的,我们使他变得更狂野。一些艺术家认为所谓的“夸张”就是一些扭曲的画,或者一个引起人不安的暴力动作。他们已经不明白其中的正真意思了。

立体造型

老的动画家很难保证新类型动画的需求。其中权威人士给初学者的忠告是“你在开始绘制动画之前应该尽可能的学好绘画。”1924在纽约开始动画事业的GrimNatwick(人名)指出“你最好能够绘画,它会让你的工作变简单。你必须能够从每个角度画出角色的所有位置;如果你做不到这点,当你需要从一些不同角度来演示动画的话,你会感到很有局限性并且会花费更久的时间。”马克戴维在几年后更是明智的提出“图画就是表演。动画家是一个不被肢体限制,只凭借着自身的能力或者经验的演员。”许多动画家,不论是老手还是新手,他们在卡通学校学到的全部的诀窍和技术看来很不错,但是在迪斯尼工作室看来,他们都不算什么。鞋子里脚趾的一些阴影,华而不实的绳子,尽力让衣服表现出浮华的神韵,所有这些在中学时留下印象的设计,我们几乎不再用了。

年轻的实习生能够在迪斯尼工作室的墙上看见许多警句,其中我们最记得的是“你的图画有重量吗?有深度和平衡吗?”它提示了立体造型的基础——三维制图。动画师运用他们一生的时间来掌握这些难懂的原理,这里的这些警句就好像广告中说的:“买邦德储蓄”一样,并且敏锐的指出了绘制的捷径。

另外一个警句告诫我们在图画中要注意避免“孪生”。角色的双手或者双脚位置不但相同而且都做完全相同的事,这是不合宜的。没有一个人会故意这样做,但是通常动画师会不经意的做出这种效果。这个烦恼不止局限在三十年代的动画片中,在七十年代的年轻动画师克莱门特为在他的图画中寻找“孪生”而苦恼,他为了使他的图画没有问题,他要付出很多额外的工作。“它是我在工作室听到的第一个绘画原理,假使在你的演出中,你肯定不会用‘孪生’来传达一个情绪。”但是,不知何故,在一幅图画中,如果你不去考虑它,它就会反复的出现。

慢进慢出

以前,动画师把精力都放在了角色的姿势(“极端位置(extremes)”)上,他们不断的重画,直至认为已经画到最好,因为他们希望观众能看到它们。他们安排好这些关键画切换时间,影片的场景就建立在那些(“极端位置(extremes)”)的开始和结束上。在每个极端位置的运动过程中有一个且只有一个短暂的图画放在其中间的位置,我们叫它中间画。动画师创建了一个让角色在动作姿势的变换中显得更有活力的技巧。我们叫它是慢进慢出,因为它是规定中间画的时间方式。但是如果过多的使用它,会使动作显得很呆板,会使场景失去活力。但是它仍然是重要的发现。在接下来通过节奏(timing)和布局(staging)来改进动画时,都是在慢进慢是基础上进行的。

沃尔特一直都要求我们要小心的分析动作,并且要了解身体是如何运动的。因为他认为那是使动画更有真实性的唯一方法。“我们的工作必须要基于真实的基础,最夸张的喜剧始终都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

一个动画师在工作室外惊奇的发现,任何人都对动作的技巧感兴趣,这正是我们工作的重心。这是马克戴维总结的。迪斯尼的动画的确非常的不同,迪斯尼以外的人,如果没有完全理解这些技巧,根本不能绘制出迪斯尼风格的角色。

顺序动画和摆姿势

动画的制作主要有两种方法。第一种叫顺序动画,顾名思义,动画师从场景的第一张画面开始,按照顺序逐帧绘制,并在绘制过程中获得新的灵感,直到场景的最后一张。他知道场景的故事点以及相关的动作,但在工作开始前,很少通盘考虑整个动作如何完成。因此制作的画面和动作充满新鲜感和微感怪异的样子。

第二种制作方法称为姿势到姿势的方法,使用这种方法的动画师要事先设计动作,考虑那些姿势能够最有力地展现动作,只画出那些动作必须的姿势,然后根据尺寸和动作的变化,建立姿势间的逻辑关系。然后,把场景交给他的助手去绘制中间画(inbetweens).这样绘制出来的场景便于其他人接手,并且能够保证动作的效果。因为动画师早在绘画前就已经把其中的关系都仔细地考虑过了。他们将时间更多的花费在改善小原画和练习加强对动作的控制上了。凭借姿势到姿势的制作方式,我们的动画可以更清楚和有力量。而在顺序动画,动画都是自发的。

因为他们在为制作不同类型的动作时各有长处,所以这两种方法都还在使用。通常这两种方法被结合使用来保证顺序动画不会失去控制。场景的布置是根据实施的动作安排而设计的,粗略的图画是对角色大概的发展进行描述,虽然这些都不会在随后的真实动画中使用,但是它们仍然为动画的大小、角色的位置、动作的姿势、和与背景的关系提供了指导。即使一些动画师在觉得缺乏能给于动画自发感觉的控制元素时,在需要的时候,它们同样会给出很多控制。大多数狂热的,不规则的动作让人感到印象很深刻,或许表现它们的方法大大超过了预先的设计,但他们说:“动画师应该用任何人都感到惊讶的方式将动画演示出来。”

如果动画的空间环境或者背景有强烈的透视,而角色的绘制又必须符合这种透视效果,那么我们最好不要用顺序动画来制作。比如一只狗兴奋地蹦来跳去,竭力吸引你的注意力。当它耗费了大量的的热情做完一个好笑的动作时,却没有产生应有的效果。因为他没有根据设计的要求,按照所需要的透视关系来匹配动作。这样就没有办法表达这只狗到底跳了多高,因为在透视关系中,它根本就没有真正地接触到地面。因为没有考虑到画面的透视关系,各帧画面之间的关系同样也是错误的。如果在所有的方向都是平直的背景和开阔的区域,可能还不会有问题。

吸引力

吸引力一开始就是非常重要的。这个字一般会被错误地理解为指可爱的兔子和温柔的小猫。对于我们来说,它意谓着是让人喜欢看的,有迷人品质的,设计完善的,简单的,能够与之沟通的和有吸引力的任何事情。你只要一经过那里,你的眼睛就会被那迷人的形状所吸引住,并且你会感激你所见到的一切。一个醒目的,英勇地形体很有吸引力,一个坏女人,即使是她充满了无情和戏剧性,她也应该有吸引力;否则,你将不会去关注她在做什么。丑陋的和令人厌恶的角色可能会取得你的注视,但那既不是因为角色的建立也不是角色被认同,那只是我们需要他,我们需要令人感到震惊的效果,他没有故事力。

一幅差的图画缺乏吸引力。一幅复杂的或者难以被理解的图画也同样缺乏吸引力。乏味的设计,笨拙的形状,笨拙的运动,所有这些的吸引力都是很低的。观众喜欢看一些有吸引力的事情,不管它的表达手段,角色造型,运动方式或者整个故事情景。活得演员有非凡的魅力,不过生动的图画有吸引力。

对为能完成线条画并取得很大成功感而兴奋的年轻人,他们总是为听到将线条画画的优雅而精致是不可能的而感到困惑。他们取消了场景中很美的和带有强烈情绪的画,但这不能看出在表达时的任何问题。可是问题就在这儿,在每天和每个场景中,线条画缺乏表示人类角色脸部细微变化的图像式样。我们必须专注于演出或故事的结构,不然细致优雅的表达可能被误解,使人混乱。但过于追求细致,那会使图画的绘制受到局限并且可能不能与观众沟通。我们要简单直接地绘制图画,除了好的图画外,我们还需要一点吸引力。

演出(布局)(staging)

“布局”是一个让人觉得很平常的动画原理,因为舞台表演中早就运用了它,并且有相当大的影响。它的含义十分明显:就是将所有的想法完整、清楚的表现出来。舞台上的一个动作,可以让观众理解到它所要表达的角色的表情、个性和情绪。当它被完整地演绎时,会使每一个观众都产生共鸣。

“故事点”始终都是要重点考虑,这是不容质疑的。举例来说,如有一个特定事情,它能推进故事的发展。那么我们现在要考虑的,就是怎样将它表演出来。是用一个能看到所有事物的长镜头来表现有趣,还是用一个特写镜头来表现有趣?是用一个长镜头的平移来表现比较好,还是用一系列不同对象的镜头穿插来表现比较好?每个场景都必须有一个合适的设计,并且每一个电影的格局都必须帮助故事点的创建。

如果想营造一个有幽灵出现的阴森感觉,在场景中应该充满代表阴森情景的标记。如一栋破旧的房子,再加上点呼啸的风。风在穿过院子时,树枝或窗纸发出沙沙声。阴云蔽月,再加上让人感到恐怖的天色,也许让窗户噼啪摔打,或者再让它摔到地上,再或者让一个阴影来回地移动。所有看到这样的情景的人,都会惊吓的说:“幽灵”。显然,如果在这种情景中加入一个明亮的花坛,是很不恰当的。

如果你正在演示一个动作,那你必须确保只有这个动作被观众看到;在动作进行中,你也不能因为舞台的帷幕,演示的角度,或者舞台后部的东西,使观众在观赏时感到糊涂。你也不能仅仅因为动作看起来很可爱或者看起来很好笑就绘制它。在绘制下一个动作之前,就应该将如何布局考虑成熟,并且使之简单明了。就好像你在用嘴说:“注意这里——现在再注意这里——现在是这里”你必须确认好摄像机和角色之间的正确距离,来表现他在做些什么。如果他在踢腿,你就不能只拍摄到他的腰部就停止了。如果你在表现角色的表情动作,你不能用一个长镜头来拍摄他的背部。

魔术师说,他们喜欢近距离表演,这样就能够很容易地引导观众的注意力,就可以方便地走到任何需要的位置。而当魔术师在偌大的舞台上单独表演的时候,观众的注意力就很容易被他的腿部、后背、衣服以及任何不自然的运动所干扰,那样观众就不会注意到魔术师的表演了。身为一个导演,大卫的表现手法强调了特写镜头的价值。“凭借特写镜头的使用,我们可以成功地做到,将观众头脑中那些不重要的感受消除掉。”

当其他的绘画问题被解决得差不多的时候,动画师们又有了一个特殊的问题。动画中的角色是黑白的,很少用灰色作为黑白的过渡。米奇的身体是黑色的,双臂和手也都是黑色的,除了使用“剪影”,我们没有其他的方法来清楚地表现出动作。有多少类似的情况呢?如果我们将米奇的手放在胸前,在剪影中观察时,就会感觉到手“消失”了,如果我们相对于头部提升肩部,又会与耸肩的动作相混淆。又比如当米奇又大又黑的耳朵缠在一起时,或者其他的静止动作时,都是这种情况。

事实上,这种局限性能帮助我们理解到:学会用身体的“剪影”来表示动作始终是比较好的。卓别林主张,如果一个演员完全体验到了他所饰演角色的情绪,那他可以用身体的“剪影”将它表示出来。沃尔特指出:“用身体的“剪影”来演示,可以使每件事物都能被清楚地看见。不要在角色的脸上放一只手,观众会看不见角色在做什么。把手从脸上拿开,就会清楚多了。”如果要清楚地保持一个身体的“剪影”,我们必须坚持重画、设计、反复试验,这是使动作显得自然和真实所必需的。我们必须使动作看上去更精确并且符合要求。

预期

如果没有一组有序的动作一步一步的来引导观众,那么观众在荧幕上只能看到一个运动的场面,却不能理解其中要表达的意思。事实上,在每一个动作发生之前,都有一个准备和预期的动作。它可以让观众预见到下一个将要发生的动作,从而为主要的动作做好铺垫。一些细微的动作变化或者幅度很大的身体动作都可以来作为预期动作。比如人在奔跑之前会象弹簧一样,将自己的身体蜷缩起来,拱起后背,耸起肩部,提起一条腿,并注视着自己的前方的目标。米奇在拿取一样东西时,会先抬起双臂并看着那个物体,这就表明他打算对那个物体做出动作了。

其实,这是戏剧表演中惯用的手法。因为如果没有预期动作,观众就会感到不知所措,并会有“他在做什么?”的疑问。预期动作也许不能表达一个人为什么做某事,但是它可以表达一个人正在做什么或者下一步打算做些什么,这样,观众才能期待下面的发展,才会更加吸引观众。

所谓的“让人感觉到惊奇”指的是:观众正在期待着自己预计的事物发展的结果,而等到的实际结果却与他们预计的相反。如果观众没有预先的期望,那就不会有惊奇的效果。同样,如果在动作的过程中没有加入预期效果,那给人的感觉只会是一系列毫无意义的惊奇。

早期的动画给人感觉很突然、生硬,很难能吸引起观众们的注意力。沃尔特认为这是自己改进动画的首要任务。他把这个改进措施称为“对准”,就是如何向每一个人清楚地表达某个动作或手势的意思。举例来说,当那个叫奥斯瓦德的幸运的兔子把手伸进口袋里去拿一份三明治作午餐时,在整个身体的运动中,手和口袋有着直接的关系。当它把手对准口袋的时候,必须让所有人都清楚的看见,并且能让人们预见到接下来要发生的事情。

当奥斯瓦德把手伸入胸前的口袋时,也要让它视线跟着手动,眼睛注视着口袋,这个低头的动作非常重要,我们必须要让观众看清这个动作,作为观众视觉的引导,没有这个动作,观众会问“它究竟在哪儿拿的三明治?”沃尔特展示了如何做出他那种夸张的,有意思的动作,展示了身为动画家所拥有的能力。克拉克在数年后说道:“在今天,这种动作的处理对于我们来说也许很简单。可在那时,这种处理方法可是从没有被尝试和验证过的。”

在真实的生活中,不经过一定程度的预期就能够发生的动作几乎不存在。预期,就像是一种使人以自然方式运动的方法。没有它,任何动作都将显得没有力量。对于打高尔夫球的人,预期就是球棒挥出前的准备姿势。对于棒球投手,预期就是挥臂投球前的准备动作。击球手则会用一组连续的预期动作(身体带动手臂向后扭转)做好准备,当球接近球棒的时候,击球手会迅速的向前扭身发力,给出一个击打,如果没有那个有力的摆动就不会有那一击。

幼儿园墙纸设计技巧

幼儿园墙纸设计很是重要,因为这关系到了小朋友们在幼儿园里面的认识问题,接下来,我们,就为大家介绍一下,幼儿园墙纸设计技巧是什么,以及幼儿园的装修要点有哪些,希望小编的介绍可以让大家能够充分地了解到了,幼儿园墙纸设计的技巧,只要是知道了技巧那么我们才可以让宝贝们都喜欢。

一、幼儿园墙纸设计技巧

1、幼儿园有温馨的感觉还是不错的,能够为幼儿营造家的感觉。如今,常见的幼儿园墙面布置图片创设有多种多样的主题,如动植物性、季节性、、幼儿生活性、卡通性等等,当然这些幼儿园墙面布置与设计在多数来源来教师设想,而幼儿设想计划则较少

2、幼儿园壁画,就是画在幼儿园外墙和教室内墙的一种装饰绘画.依照幼儿园的设计风格,教室的布置,选取相应的绘画主题内容.使你的幼儿园具有与众不同的吸引力.让孩子们在如画的世界成长.期望能够帮到您。

3、从审美观点看,成功装饰并不在于各种美丽形象和鲜艳色彩任意堆砌和组合,而通过和谐画面、相应摆设巧妙地构成一种独特风格,突出一个鲜明主题。这同样适用于幼儿园墙面布置,就一个班级来说,墙面布置内容也多样化,除了教室墙面外,还有家园联系角,小墙面及各活动角墙饰等,应将这些画面作统一安排布局,以大墙面为主体设计一个主题,小墙面布置则围绕这个主题安排相呼应画面。

4、幼儿园墙面布置虽然有很强装饰性,但若只纯粹摆设,则又美中不足,应结合每一时期教育内容和要求设计画面,力求欣赏性、教育性、实用性为一体。如小班墙饰“鸡一家”就根据认识活动内容设置的,还可用于区别1和许多,数数认图形等;中班设置“动物运动会”画面,既可以用来编故事,又可用作认识序数、数字以及故事教学教具;大班墙饰可帮助幼儿认识各民族服饰,了解祖国山河。

二、幼儿园装修要点介绍

1、配合建筑理念,进行合理设计,门厅是一个带楼梯的较大空间,由于连着医疗室等配套用房,墙面分割较多。为了反映幼儿园生动、活泼、可爱、有趣的特点,门厅的装饰须透出其文化特色和生活韵味。

2、如门厅的正面是一堵L形墙,视野比较开阔,把这一面墙做成大型壁画式攀岩墙,壁画部分正好掩饰处于门厅中部的楼梯侧面以及房梁所形成的直角的呆板,成了整个门厅装饰的点睛之笔。将门厅右边的拐角墙装饰成一列“水果蔬菜”火车,展示幼儿食谱和活动剪影,凸现活泼、有趣和实用的效果。

3、充分利用空间,创造更多幼儿活动场地,幼儿园的教室、通道及其他活动空间是建筑师依据相应的活动流量、人体工效学和建筑标准设计的,而繁多的家具、教具和玩具设施,往往与有限的空间产生冲突。

以上的文章,就是小编对,幼儿园墙纸设计技巧与幼儿园装修要点的介绍,我相信朋友们现在,一定对幼儿园墙纸设计有了一定的了解了。

摄影技巧

摄影是要讲究技巧的,下面我整理了摄影技巧大全,欢迎阅读参考!

1.如何摇拍

摇拍是一种拍摄移动中被摄体的技法。其特点是把摄影重点放在了静态的部分,以摇动镜头的方式跟随被摄体,表现其速度感。要使用此种拍摄技法,需要把相机设置到快门优先的模式上,然后使用较慢的快门速度,一般采用1/30s或者1/60s。相机要紧随被摄体,跟随其运动而移动,达到被摄体清晰,背景模糊的效果。当然采用连拍的模式捕捉更锐利的照片的机会更大。

2.在斜坡上如何放置三脚架

如果在斜坡上用三脚架辅助拍摄,有一个方法可以让相机远离突发危险。如果我们是在一块岩石或者小山上的斜坡上拍摄,让三脚架的一条腿对着自己,这样的话,三脚架的三条腿就可以稳定地支撑住相机,防止坠落。

3.如何避免曝光不足

摄影者在拍照时经常会曝光不足,打开闪光灯拍摄又怕会过亮,牺牲了现场环境的自然光线。遇到此种情况,最佳方法就是利用相机的曝光补偿功能。只要将曝光补偿功能推高一至两级,一般偏暗的情况就会有所改善。

4.如何先对焦后构图

先将画面中央的对焦点对准想拍摄的人物面部,半按快门按钮完成对焦及测光程序,按着快门按钮不放,横向移动相机重新构图。

5.光圈优先有什么用途

数码单反相机往往带有较大光圈数的镜头,在自动模式下相机的程序也倾向于使用较大的光圈以缩短快门时间,减少因震动而造成的不良拍摄效果。但是,相机镜头一般是在从最大光圈收缩两级左右时拍摄的图像效果最好,所以如果要拍摄高质量的图像,可以使用光圈优先自动曝光,把光圈从最大往下调小一些。另外,大光圈可以实现小景深,这有利于突出主体。

6.如何避免眩光

直接拍摄太阳,会在镜头内产生眩光,从而使画面的反差严重失调,同时会产生入射光线被镜头表面反射到CCD上而形成光斑线条。高质量的遮光罩有助于限制眩光,同时使用最小光圈可减少这些光斑。

7.如何使灯光产生星状效果

要想使灯光产生星星的效果,那么摄影者就需要使用小光圈来进行曝光,光圈越小,效果越明显。

8.如何保护相机

为了保护好数码相机和电池,我们尽量不要在过高或过低的温度下使用数码单反相机,千万不要长达几个小时地将自己的相机直接地**在阳光下,拍摄时避免镜头直对阳光以免损伤CCD板。

如果不得不在阳光下,那么你可以用一块浅颜色的毛巾或是反光材料将相机遮盖着。尽量避免在雨天雪天拍摄,如要拍摄要妥善防护避免在低温下长时间拍摄,防止机器老化。寒冷的冬天从室外进入室内机器容易结露,像人带的眼镜一样。

正确的方法是放罩在密封的塑料袋中,待机器与室内温度一致时再取出。拍摄完毕保存时一定要卸下电池。保存时放置在干燥地方避免机器受潮。

9.如何优化图像质量

数码单反相机的图像格式可以选择JPEG也可以选择RAW格式,RAW格式对于后期制作是非常有利的。另外,RAW格式的画面不会经过相机的自动调整,其质量会更优质一些。当然,摄影者可以通过设置饱和度、反差、锐度等来调节画面细节,使画面质量更好。

10.什么是B门

B门就是能够让你进行长时间曝光的模式。它的曝光时间就是从你按下快门到释放快门的那段时间。在使用B门过程中,最好使用三脚架和快门线。

11.包围曝光补偿有什么作用

采用不同的曝光量连续拍摄3张以上的照片,用以找到最合适的曝光量。

12.什么是高光警告

显示拍摄信息时,图像中曝光过度的区域会闪烁,要获得曝光过度区域更多图像细节,应将曝光补偿向负方向调整,然后在拍摄。

13.什么是偏振镜

最常用、最有价值的滤光镜,可以加深蓝天的色调,可以消除眩光和反射光。

14.如何表现主体的大小

从摄影作品中很难直接判断出一个物体的实际大小的。辽阔的大海可能在画面上只是一条水平线,而较小的物体,甚至肉眼看不见的物体,在画面上可占据很大面积。这时候就可以通过对比的手法来表现。物体体积大小的对比,一方面可以从对比中了解要表现物体的实际大小;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夸张变形表达一定的思想情感。

为了真实地表现主体的大小,在拍摄中需要有一个陪体,作为参照物。一般是以日常生活中人们熟悉、了解其大小的物体作为比较对象。这样,不仅突出了主体还使观众对主体的实际大小留下深刻的印象。

15.如何设置地平线

摄影者在拍摄过程中,要恰当的安排地平线的位置。一般拍摄草原等风景时,地平线都安排在画面的三分之一处。另外,在拍摄海景的时候,地平线的位置决定画面的意义。如果地平线在画面下方三分之一处时,则体现大海的悠远;如果在上方三分之一处时,则表现大海的博大情怀。

16.顺光有什么作用

顺光在拍摄人像时,能够使人物脸部受光均匀,减少瑕疵感。但是顺光照明是效果最平的一种光,它不利于拍出被摄体的立体感和空间深度感,缺少生气。

17.侧光有什么作用

侧光照明效果有明显改善,被摄体能够产生明暗变化,显出立体感和表面质感,它比较符合人们正常的视觉习惯,所以,在摄影中被广泛的利用。

18.逆光有什么作用

逆光照明它能够勾画出对象的形状,使之与背景分开。在对象的形状边缘形成明亮的亮线,能够渲染所要表达的气氛,丰富和活跃画面。

19.如何防止相机晃动

在外拍摄时,最好是携带三脚架。如果没有三脚架,摄影者可以把身体倚在墙上,或者是把手靠在栏杆上来保持相机的平衡。

20.俯拍有什么好处

俯拍就是照相机高于被摄体向下拍摄。这个角度就好像登高望远一样,眼下由近至远的景物在画面上由下至上能充分平展开来。有利于表现地平面上的景物层次、数量、位置等等,能够给人一种辽阔、深远的感受。

21.仰拍有什么好处

仰摄指的是照相机低于被摄对象向上拍摄。有利于突出被摄体高大的气势,能够将树这样的向上生长的景物在画面上充分的展开。利用贴近地面的仰摄还能够用于夸张运动对象的腾空、跳跃等动作。仰拍人物的时候要注意的就是,脸部比较胖的人尽量不要这样拍。

22.平摄有什么作用

平摄指的是照相机和被摄体在同一个水平线上进行拍摄。这个时候的被摄对象不容易变形,特别是平摄人物活动的场面,使人感到平等、亲切。拍摄自然景物的时候,地平线的处理很重要。我们为了强调上下对称,可以把地平线放在中间的位置。但是一般情况下,应该避免地平线平均分割画面的情况,因为那样做的话,远景和近景将压缩在中间一条线上,画面平淡、呆板。

23.什么是伦勃朗用光

伦勃朗式用光技术是依靠强烈的侧光照明使被摄者脸部的任意一侧呈现出三角形的阴影。它可以把被摄者的脸部一分为二,而又使脸部的两侧看上去各不相同。如果用均匀的整体照明,就会使被摄者的脸部两侧显得一样了。

24.RAW格式用什么软件进行格式转换

数码单反相机的RAW格式可以利用光影魔术手、Photoshop等软件进行一定地处理与格式转换。

25.拍摄远处小物体如何对焦

当所要拍摄的对象距离较远,而不能将手放过去的时候,可以利用距离与拍摄对象相同的物体进行拍摄,这种强制对焦的方法也非常实用。

26.后期处理有什么作用

用户学会使用图像编辑工具。有时用相机拍摄的数字图像不是十分完美,但是,数字图像的优势就在于可以方便地进行后期加工,只要适当利用图像编辑工具软件,比如Photoshop等,就可以获取令人比较满意的图像文件。通过图像编辑工具软件的加工,可以使曝光不足的图像加亮、校正色彩、剪裁掉分散注意力的背景、覆盖住一些小的缺陷,比如:对人物主体脸部的缺陷进行修正。

27.使用数码单反相机如何省电

摄影者在拍摄过程中,尽量不用显示屏取景,用相机的小光学取景器。再者,尽量不用或尽量少用回放看拍过的照片。还有,不要总是对相机开关机,这样会加速电量的消耗。

28.如何使照片更清晰

对摄影来说,焦点清晰是基本的要求,但对于初学者来说,要求每张照片都能焦点清晰是有一定的难度。影响焦点清晰的因素很多,如果不能很好地掌握,就很难获得好的效果。

以下是几个保持焦点清晰的`好办法,供初学者参考。

1.防止震动。震动会使照片中的影像晃动模糊,即使对焦十分准确,也会因此而影响结像的清晰度。

产生震动的原因一般有两个:一是照相机震动,即在按下快门时,照相机由于把持不稳而产生晃动。二是主体移动,也就是在镜头快门开启的瞬间,被摄主体自身处于运动状态,而快门时间不够短,没有凝固住动态,因此出现影像模糊的情况。要防止震动,必须对症下药,可以从三方面采取措施:

(1)将照相机装在三脚架上。如果受拍摄条件的限制,无法支撑三脚架,也可改用独脚架。

(2)缩短快门时间(一般采用1/250秒),能减小照相机震动产生的影像晃动。

(3)采用正确的持机方式。在不用三脚架的情况下,持机的姿势正确与否,会直接影响到照相机的稳定。要克服被摄主体自身的动态模糊,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缩短快门时间。只要条件允许,快门时间越短效果越好。

2.不要片面追求小光圈。初学者认为小光圈会增加景深,一定会使影像清晰,因此,他们往往不分场合,把光圈收得很小,特别是在对焦没有把握时,更会相信小光圈能助其一臂之力。但是这样做的最后结果常常不理想,因为采用小光圈会导致快门时间的延长,并因此使照相机的震动产生足够的负面影响。所以,片面追求小光圈不是上策,正确的做法应是使用短时间快门和三脚架。

3.正确了解镜头的特性。不少人认为镜头的光圈用得越小,成像的清晰度就越大。这个看法并不正确。其实,镜头成像的最佳状态,在于将其最大光圈缩小2-3档后。如一只最大光圈为F2.8的镜头,当其光圈收至F5.6-F8时,成像最佳。

4.注意衬景与主体的关系。主体与衬景之间的色彩反差大小,会影响人们的视觉,在焦点不变的情况下,主体与衬景之间的反差大,影像看上去显得清晰度高;如果色彩反差小,影像看上去清晰度低。因此,要想使主体在画面中显得格外清晰,有意识地选择高反差衬景是很有效的。

29.如何取得效果不错的剪影照片

1.充分展现剪影主题的形体特征,将形体与背景生动的结合在一起,可以说,形体是语言,背景是语调,而这种语言有时无声胜有声,任凭创作者去揣摩和体会,这也就是剪影照片的妙处所在。由于在剪影照片中,主体基本没有色彩和细节显示,所以对主题的形体特征要求就很高,这就需要作者基于后期表现的效果来仔细选择拍摄角度和主体形态,充分展示主题的外形特征,力求美感和生动。

2.剪影照片的获得充分利用了主题与背景受光的差异。一般来说,我们可以利用日出日落时的逆光,因为这时的光线最柔和,看上去又不刺眼,是拍摄的好时机,一般只有十分钟左右的时间,另外可以利用室外和室内人工造成的受光差异或天空和水面的自然反射。

3.曝光要遵循宁欠勿过的原则,依据背景的光亮部分进行点测光,这才能使主体曝光严重不足,形成强烈的剪影。

4.当画面中被摄主体在画面中所占比例过小,或画面的空白空间比较单调时,可以创造性地运用剪影作为前景,通过黑色的剪影既可以压迫观众的视觉投向被摄主体,同时黑色剪影也不会分散观众的注意力。我们甚至可以运用以剪影作为主体的边框,形成方、圆或变异的各种形状,使平常的景物具有独特的画面形式感,增加画面的纵深感。

30.如何使用弱光进行拍摄

1.合理光圈与ISO的搭配。摄影最基础的法则自然同样适用于弱光摄影,光圈越大,快门速度越高,ISO越低,照片质量越高,曝光时间越长,出现噪点的可能性更大;建议你采用F22光圈以获得最大景深;ISO则愈低愈好,以减少不必要的噪点,一般采用ISO100。

2.稳定的长时间曝光。弱光摄影最大的特点在于“漫长”的拍摄时间,你往往需要数秒、甚至数十秒来完成你的拍摄,因此,一支稳固的三角架必不可少;除此之外,快门线也可以有效减少按下快门时可能出现的抖动。

3.环境试拍×3。将数码相机用三角架固定好,将ISO调整到100,光圈F22,按照5秒、10秒以及20秒各拍摄一张照片,从拍摄到的三张照片上获得对场景光线效果的准确判断——往往需要采用B门来获得如此长时间的曝光,根据三张试拍的结果来决定最终采用的曝光时间。

4.永远采用RAW格式。在长时间曝光这种极端拍摄情况中,RAW格式提供的画质效果会大大高于JPEG格式,不要吝啬存储卡空间,对画质的执着才会带来最出色的照片。

5.不断尝试,保持新鲜。弱光摄影的创造潜力非常,完全不必遵循固定的光圈、快门、ISO设置,不断尝试新的可能,利用不同的时间与光线完成作品。

31.在夜景拍摄中如何运用滤光镜

在夜景摄影中,对于一些特殊的滤光镜来说同样有用武之地。由于夜景中暗背景、亮主体的相互映衬,具有类似于高反差的特点,这就使得一些特殊的滤光镜可以发挥其作用。

1.星光镜。像高坚系列中的055,056,058,059等各种滤镜,都可以形成不同的星光效果。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滤光镜也可以应用在夜景摄影中,比如像高坚的REF059柔光十字镜等。

2.柔光镜。柔光镜适合拍摄一些背景与主体有一定反差的景物,所以在拍摄夜景的时候也有一定的作用,加了柔光镜以后,可以使得夜景中明暗交界处或者亮主体有向夜空中弥散的效果,比较奇特。

3.超速镜。像高坚系列中的217号超速镜具有成像时一半清晰,一半形象朦胧被拉长的升腾感,仿佛是在快速运动中的物体。如果将“超速”的部分置于景物的下方,就会有种上部清晰,下半部分建筑等在夜空中向上升腾的效果.

4.彩虹镜。一般彩虹镜适合用来拍摄画面中有强烈点光源的内容,具体的效果为中间是个亮度极高的光点,周围有一条条彩虹似的光线。但使用时要根据画面的实际情况,不宜滥用,以免画虎不成反类犬。

5.多棱镜。多棱镜的主要作用是可以将一个原来简单的对象通过折光,使得画面中呈现出几个相同的对象,像从万花筒中看景物一样。但是该滤光镜也有其不足之处,就是成像质量比较差,画面容易乱。

6.偏光镜。偏光镜原来是消除偏振光,从而提高画面中的色彩饱和度消除非建筑物的反光等,在夜景拍摄中,可以明显将现场光压暗,以使摄影者能够选择更加低的快门速度,通过延长快门速度的时间,从而增加曝光时间,以使胶片对运动中的车灯有足够的感光时间,形成一种条条光带的效果,同时还可以消除一些玻璃上不良的反光。

7.渐变镜。渐变镜一半有颜色,一半无色,利用渐变镜主要是为了调节景物上的反差。在拍摄夜景时,如果时间比较早,嫌天空部分的亮度太高,可以借助中性灰的渐变镜来将天空压暗,在天空将暗的时候,使用其他色泽的渐变镜可以改变天空的颜色等等。

总之,在夜景拍摄中根据自己的需要使用滤光镜,只要开拓思路,随机应变用好滤光镜,就一定能够为夜景摄影增辉。

32.如何巧用连拍捕捉精彩画面

拍摄连续相片与拍摄普通相片操作相似,但还是有一定的区别:拍摄连续相片的目的是为了抢拍精彩的瞬间,错过了就很难有补拍的可能。而普通相片(如留影相片等)可以反复拍摄,直到满意为止。因此,要成功地利用“连拍”功能抢拍到精彩瞬间,除了事先做好以上的基本设置外,还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最大限度地缩短快门延迟时间。大多数人在拍摄时,总是在看到需要的镜头时,才按下快门,这时相机需要自动对焦、测光、计算曝光量、选择合适曝光组合等,这是造成快门延迟的主要原因。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先半按快门,让相机完成自动对焦、自动曝光等准备工作,拍摄时机一到,再把快门按到底,这样快门延迟就会大大缩短。

2、选择合适的相片尺寸。由于数码相机每拍完一次连续相片,都要进行数据处理,最终将拍摄的相片以数字的形式存储到记忆体上(如记忆棒、SM、SD卡等)。这就需要一定的时间,不像传统相机那样,一旦过完片就可以拍第二张,而这个时间的长短与设置的相片尺寸大小有相当大的关系。尺寸越大,数据量就越大,存储时间也就越长。过长的时间间隔,就会严重影响下一次相片的拍摄,导致一些精彩瞬间的流失。因此,无特殊情况,相机连拍中使用小尺寸为佳,这样可以减少相机处理时间,缩短拍摄间隔。

3、要有一定的提前量。拍摄者必须时刻保持精力集中,密切关注拍摄对象,在预感到精彩瞬间即将出现的前一刻,迅速按下快门,否则会由于数码相机的快门延迟而丧失难得的机会。

4、由于在“连续相片”模式下,数码相机的内置闪光灯被强制禁止使用,所以对光线的要求较高。笔者曾经在采光较差的环境下,利用数码相机提供的自动模式拍摄,拍摄的相片严重曝光不足。所以如果环境光线较暗,应该采用手动功能拍摄,如快门、光圈优先模式或全手动模式等,手动调整快门速度、光圈大小、曝光补偿等;同时,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使用三脚架或手动闪光灯等辅助器材,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拍摄效果。

5、按下快门后,数码相机按照机内预设好的程序,以每秒钟2幅以上的速度(因机型不同而相差较多)连续拍摄。拍摄期间,液晶显示屏呈黑屏状态,不会像拍摄普通单张相片时出现影像,所以千万不要移动镜头,以免拍摄出的相片与你所期望的结果相去甚远。

33.如何在蓝天下的花海中拍摄人

1.使用离机闪,让相机入花丛,而闪灯则置高,较接近人像主体。

2.使用“M”模式拍摄,测光以天空为依据再减1-2EV,然后人像主体则纯粹以补光+闪灯去补足亮度。

34.掌握表情有什么要求

1.要稳。在启发诱导被摄对象的交谈中,摄影者本身要做到自然大方,若无其事,语言生动风趣,才能引导出自然的表情。如果语言不当,就会造成紧张气氛,以致被摄对象难以流露自然表情。所以,摄影者自身的稳健,是掌握好表情的前提。

2.要准。脸部表情的变化较快,特别是动态表情,转瞬即逝。摄影者要眼明手快,当机立断,当被摄对象脸部表情出现最佳状态时,及时启动快门,抓住最能表现被摄对象感情的典型瞬间。如果犹豫不决,动作迟滞,就会坐失良机,前功尽弃。

35.掌握表情有什么方法

1.熟悉被摄对象。拍摄前,应先与被摄对象随意交谈,从中观察并琢磨其表情动态和容貌特征,以便及时设计理想的表情。

2.启发诱导。拍摄过程中,摄影者与被摄对象的相互交谈,既便于摄影者观察和思考,又可消除被摄对象的紧张情绪,使有关摄影信息迅速传递给被摄对象,使之响应和配合,而容易流露自然、生动的表情。对善于自我表现的被摄对象,还可采用导演式方法,促使其表现出最佳表情。

36.拍摄人物正身时有什么优缺点

正身是身躯正对拍摄镜头,易于表现体形的宽度,显示直线条,有庄重或呆板的感觉。

37.拍摄人物侧身有什么优点

身躯与拍摄镜头形成一定的侧角度,易于表现体形线条,对女性尤其能显示曲线美。对较胖的体形,拍摄半身侧身人像时,可将背部靠近画面边缘,就能得到隐掩体胖的效果。

38.人物挺身拍摄什么作用

挺胸身躯挺直,易于显示被摄对像精神振奋的气质。

39.人物弓背拍摄有什么作用

弓背侧身而坐,胸不挺直,具有悠闲自在的特点。适宜表现休息、交谈、阅读、写字等情节,可用于各种年龄的半身人物造型。

40.人物倾斜拍摄具有什么作用

不论身躯向任何角度倾斜,都能给人以活泼而具有动感的视觉效果。此外,对拍近身的照片,还要用手势加以配合。

41.人物摄影时,怎样表现被摄体的表情

人物摄影中,表情指被摄对象内心世界受客观条件影响,在脸部的动态反映,是人物神态得以表达的一个主要方面,也是“形神兼备”的关键之一。

进行摄影时,诱导表情有一定的选择性,一般都喜欢表现出自然与喜悦,避免紧张和尴尬。另外,表情还要与人物脸形特点相结合,例如,缺牙齿、大口形或眼睛较小的被摄对象,就不宜大笑,以免不美之处等。

42.人物正面照有什么作用

采用正面的方向拍摄人物,能很好地表现被摄者正面特征,人物面部的各部分都处在相等的对称位置,给人以安静、庄严、肃穆之感。

43.人物前侧面照有什么作用

这个拍摄方向是人物摄影中最常采用的,因为这个拍摄方向不仅能表现出被摄者的正面结构和侧面结构,还能很好地表现出这两个面相结合的棱线,使被摄者的形象、轮廓和立体效果得到充分地表现。这种方向拍摄的人物在画面中的各部分不是处在同等地位,所以,画面中的影像显得活泼,富有变化,整个画面具有动势和较明显的方向性。

44.人物侧面照有什么作用

由于这个方向拍摄对被摄者的侧面轮廓能得到充分的表现,所以在拍摄剪影人物照片时,也多采用这个拍摄方向。同时侧面拍摄具有强烈的动势和方向性,所以,在拍摄高速向前运动的人物时,也多采用侧面方向拍摄。

45.人物背面照有什么作用

在人物摄影中,从被摄者的背后方向拍摄是很少的,只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才采用。背面拍摄能显示出被摄者的背面特征和引导观众的视线向纵深发展的作用。在选择背面方向拍摄人物时,一定要注意被摄者的背面要有特点。

46.人物摄影划分主体有什么原则

处理人物和景物之间的关系,要以人物为主体。处理多数人物之间的关系,要认定其中的主要人物为主体,或以多数人物同为主体。即使只有一个人物,也要认定其主、次结构,例如,拍摄全身人像,一般以头部为主体;拍摄半身人像或人物特写,一般以脸部为主体;拍摄人物脸部大特写,则一般以眼睛为主体等。

47.人像摄影如何处理背景

1.利用光圈.如果背景杂乱,可开大光圈,缩小景深,使背景模糊,人物突出。

2.利用长焦距镜头。使用长焦距镜头拍摄,可使画面中包括的背景范围缩小,而人物所占面积的比例扩大。

3.利用拍摄角度。采取仰摄、俯摄或改变拍摄点,能简化和避开杂乱而不必要的背景,有利于突出人物。

4.利用距离。调整人物与背景的距离,借以突出人物。例如,人物离身后的树木越远,就越显著。

5.利用光线。不同光线的运用,可造成不同的背景效果。例如,利用阴影作背景,能突出明亮的人物;运用逆光,既可将杂乱的背景隐藏在阴影里,又能勾划出人物轮廓,使人物与背景分开;利用天空,则可将人物摄成惹人注目的剪影等。

6.利用色彩。通过不同色相和明度的色彩,可使人物与背景形成鲜明对比,从而突出人物。

7.利用画幅。尽量使人物充满画面,从而相应缩小背景面积,突出人物。

8.利用环境。选择与人物有呼应的景物作背景,表现环境特征,突出人物。例如,以炉台为背景拍摄炼钢工人的操作;用实验仪器作背景表现科技人员的科研活动等。

9.排除景物干扰。处理有物体的背景时,要注意背景中有无某些物体与人物连成一线而影响人物的表现。例如,取景框内出现地平线恰巧处于人物颈部,或者人物头顶矗起树干、电线杆等现象,都需加以避免。

48.阴天如何拍摄人像

要拍好阴天里的人像,至少要注意到三个重要的因素:曝光、白平衡及色彩的运用。

首先,我们注意到阴天里所拍摄的人像往往较为平板化,利用闪光灯补光时,也容易形成模特儿的脸部较硬调,而背景较主体昏暗。

以曝光上来看,脸部较硬调或背景较主体昏暗的成因,都在于主体的补光太过。

1.先尝试不要使用闪光灯,开大光圈及稍慢的快门,快门若无法维持在安全快门,考虑再将ISO调高一级(或是使用脚架)。这样的方式,至少可以让主体与背景受光较一致。不会产生主体过亮,而背景过暗的情况。

2.如果决定补光,可以将补光灯打在反光板上,再反射至人物的脸部。

3.在阴天拍摄时,一个重要的原则是,宁愿稍稍欠一些,千万不要过,一旦过了,色彩马上显得平板化,而且在后期制作上也会较困扰。

49.如何拍摄儿童

儿童是活泼好动的,在拍摄儿童的时候,要注意进行抓拍。不要让儿童摆出模式化的姿势,要引导孩子自由发挥。

50.拍摄人物注意什么

摄影者在拍摄人物时,应该注意对焦对在人物的眼睛上。另外,在竖幅构图过程中,应该把人物的眼睛放在画面的1/3处。

集体活动怎么拍

本文以本人参与的两次集体活动拍摄经历为基础,总结出一点关于集体活动拍摄的经验,与对拍照了解不是那么深,但有活动拍摄工作要求的同学们分享。

事前的准备必不可少,主要准备拍摄所需要用到的器材和配件,并检查它们都能否正常使用。否则,到了现场突然发现相机有故障、电池电量不够、镜头不合适,那将会是很麻烦的事情。

拍摄所需要的最主要工具当然首先就是相机和镜头了。开机确定相机的各项功能都是正常的,拍出来的照片也没有问题。如果有问题,及时地调整修复或者更换一部相机;有不熟悉的操作及时地了解。

同时,检查相机的电池电量是否充足,是否有备用电池。如果活动的拍摄时间比较长,相机的电量将是必须考虑的问题。

对于镜头,通常集体活动的拍摄只需要一个标准变焦镜头就行了,也就是相机自带的那个配套的镜头。如果拍摄的活动场地很大、距离很远,如足球、音乐会、演出,那最好再准备一个有长焦距的镜头,如18-135mm、70-200mm这样的。

此外,如果预计现场将会在大场面和小范围特写(如舞台上的演员、远处的参与者)之间频繁切换,可以考虑带上两台相机,分别搭配不同焦距的镜头,以便方便快速地在不同场合下抓拍,不致因为换镜头而错过精彩瞬间。

一般来说,大多数以报道为目的的拍摄只需要相机和镜头就足够了,但有的场合也可能需要一些配件。

闪光灯:如果预计活动所在的时间、地点光线将会很不好,比如总是很强的逆光、灯光昏暗的晚上等,可能会需要一只闪光灯来进行现场打光。

三脚架:带着三脚架不大方便随时跑动寻找角度,但是如果打算拍摄曝光时间比较长的照片,三脚架还是需要带上一支。

稳定器:如果有录制视频的需要,那么稳定器将是必需品。

作为拍摄人员,最好是提前到达活动现场,事先对现场进行一定的观察,以便活动的时候更好拍摄。

首先确定参加活动的人们的活动范围是哪里,哪里将会是大家关注的核心区域,如舞台和后台、领导的主席台、运动会的比赛区域;哪里是听众、观众们的区域,他们将会从哪个方向进来,面向哪个方向,观众们的座位、站位是怎样排列的,等等。

同时,也要观察作为拍摄者的你的活动范围。一般来说,拍摄者属于工作人员,活动范围会比观众大,也可以相对自由地在场地里走动。所以,事先确定你的可活动范围,预先设想一下可以从哪些位置、角度拍摄主要人员、活动进程和观众,活动进行时才能更快速地调整你的位置,找到最好的角度。

光线对照片的影响十分巨大,好的照片都有着对光线的极佳利用。

观察活动场地的光线照射方向,拍摄的时候大多数情况下最好从顺光方向拍摄(即相对被拍摄的人,相机和光源的位置是同一个方向),这样才会使得被拍摄的人光照充足不至于黑脸;有需要拍摄逆光剪影照片时也能更快地找到角度。

如果现场灯光效果变化很多,就还需要关注灯光的颜色,即色温。如果从蓝色到红色经常切换,那么需要对相机的白平衡进行一定的设置,蓝色灯光环境需要比较高的色温值,红色灯光需要比较低的色温值。相机有自定义白平衡模式的话,可以针对这两个不同的灯光环境设置两个自定义模式,以便环境光变化时快速更换白平衡设置。

此外,如果现场光线强度变化比较大,比如将会经常地开灯、光灯,或者要从室内到室外,那么还需要对相机的曝光参数进行一定的设置。如果对曝光不是很熟悉的话,可以将感光度设置为自动,让相机自己去判断光线强度的变化。具体的曝光设置在后文详述。

在观察场地的同时,留心一下周围的环境,如果有比较黑暗的大片树荫、黑影,或者细碎但是很规律的墙、装饰,那么它将会是很不错的背景。拍摄时,选择合适的角度,使得照片中的人被照亮,而那些背景墙依然暗淡,这样的照片将会使得人物十分的突出,不至于看照片时注意力被分散到无关的背景环境中去。

除了可能的合适背景,我们还可以从场地中各种各样的摆设、装饰中找到一些可能可以作为不错前景的东西。前景的存在可以极大地提高照片的“深度”,使照片更有身临其境的感觉。选择前景时,尽量选择那些可以表现现场装饰特色、现场活动内容的一些物件,比如古色古香的礼堂中的雕花、聚会时桌上的糖果等。

如果现场存在一些比较规律性的线条,比如报告厅中排列整齐的弧形座椅、运动场上的跑到和草坪标线、一行行种植的行道树等,我们也可以在选择角度时将它们纳入构图,使用这些线条来组织我们的画面,让画面更紧密。

如果对相机的曝光、焦距、对焦、色温等参数不是很熟悉,可以参考本部分进行设置。但是,每台相机的操作都不尽相同,具体每个参数如何设置,需要查阅相机使用说明,这里不对此单独说明。

影响曝光的三个参数,光圈、快门和感光度,也对我们的照片效果影响十分巨大。这里只简单说在活动拍摄时可以如何设置它们,详细的曝光原理可参阅搞不清楚曝光测光?详解相机曝光设置。

曝光模式:不管你对手动曝光是否熟悉,我都建议你将相机的曝光模式设置为手动M模式,因为活动进行时通常都会有人物的移动、动作等,需要保证足够的快门速度;也会经常需要一定的虚化能力来滤掉杂乱的背景,因而需要保证一定的光圈。而感光度相对影响较小,且都可以在手动曝光模式下设置为自动感光度,也具备自动曝光功能。

感光度ISO:在这三个参数中,感光度的影响相对较小,只有感光度过高时画面噪点会很明显这一个额外影响。如果对曝光不是很了解,可以简单地把它设置为自动AUTO,让相机在手动模式下实现自动曝光。但是相机自动曝光有时会出现曝光过度或者不足的情况,最好还是在事前试拍一张,确定合适的固定感光度后,只要光照情况不发生改变,就保持感光度不变,而不是全权交由相机自动。

快门速度:对于活动中经常会出现的身体动作、跑动来说,我们必须要保证足够的快门速度,才能使得运动中的人被拍得清晰。根据我个人的经验,速度不快的跑动可以设置1/250s的快门速度一般就够了,赛跑冲刺等场合需要保证至少1/500s的快门速度。如果现场是阳光等足够强的光照,而你又不能保证相机快门是否能跟上飞速奔跑的人,那设置1/1000甚至1/2000等快门速度都是可以的。

光圈:光圈除了影响曝光,还影响画面景深(虚化程度)。如果你对画面虚化基本没有要求,那是也可以将曝光模式设置为快门优先(Tv)模式,保证足够的快门速度即可。但通常情况下,依然比较建议设置为大一点的固定光圈,如18-55mm这样的配套镜头的F4.5或者F5.6,以及大多数定焦镜头的F2.8乃至F2等,这样能比较好地把现场杂乱的背景给虚化掉。不过,在拍摄合照时,切记把光圈缩小到F8或者F11等,不然虚化太强,会导致合照中总有一些人是模糊的。

对于大多数日常的活动拍摄来说,标准变焦镜头是最为方便的,如18-55mm、18-135mm和24-70mm这样,一枚镜头就可以解决几乎所有需求。但是,有几种情况下我们还需要其他的镜头作为补充。

当我们需要比较强的虚化能力时,我们需要大光圈镜头,而这样的镜头又通常是固定焦距,如50mm、35mm和我最常用的85mm镜头。

如前文器材准备部分所说,当场地很大,需要拍摄的对象离我们很远时,我们就需要长焦镜头,比如18-135mm、70-200mm镜头,来拍摄远处的对象。当然,长焦镜头不仅可以用于拍摄远处,在拍特写镜头上也十分的方便,能够让我们捕捉到非常多的精彩画面。

对于对焦来说,我们不大会经常地去关注到它。但如果拍摄运动会这样的快速跑动场景,我们的相机对焦就会常常出现问题,需要我们进行一些操作来补救。

在日常慢节奏的拍摄中,我们一般的操作都是半按快门按钮,让相机对焦好后我们再完全地按下去,拍下这一张照片。但是运动会上,运动员们飞速地奔跑,我们完全没有半按快门对焦的时间。此时我们可以选择直接按下快门按钮,让相机一瞬间对焦完成并拍下跑动中的运动员。嗯,考验相机对焦速度的时候到了!

如上图,站在正面拍摄冲刺的运动员是田径运动的极好视角。但是,这张照片中,我相机对焦时画面中前面的女生本位于后面女生那个位置,而就是对焦完成到拍摄完成这段时间内,她们都前进了大概一两米的距离,导致原本应是聚焦清晰的前面这位女生,跑到了前方虚化的区域,后方粉色衣服的女生由虚化的区域跑进了对焦相对清晰的区域,造成这种对焦左后方粉色女生的错觉。当然,这张照片拍成这样,主要是我快门按得不够果断造成的,但这样的场合下,相机足够快的对焦速度,将能够更好地避免这种时间差的发生。

当然,我们还有另一个更为取巧的方式来应对这样的场合,但这种操作需要极其熟练才能成功。将镜头调到手动对焦MF,对焦于跑道中的某一处,并将光圈缩小,以扩大景深范围,减少虚化程度,静静地等待跑道上的人跑入你所对焦的位置后,直接按下快门。这样的操作,直接取消了相机自动对焦所需要的时间,能够真正做到按下快门的一刻是什么场面,照片就是什么样子。过去街头摄影师们用着简陋的没有自动对焦功能的胶片相机,就是通过这种预先对焦的方式来捕捉精彩瞬间的。

对于运动的场合,为了不错过精彩瞬间,我们也可以将相机拍摄模式设置为“连拍”,在精彩时刻直接让相机连续拍摄,尽可能多地记录下各个时刻,事后再从中选择最精彩的一张。

如上文观察环境光线颜色时所述,我们在设置相机时也需要考虑到白平衡模式。大多数情况下,自动白平衡最为高效便利,但如果环境光线颜色有比较大的变动,就需要专门设置白平衡中的色温值。相机白平衡,其实就是告诉它环境光色温的方式,红色、橙色光线色温低,我们需要将相机也设置为低色温才能与环境光线匹配,拍摄出正常画面;相反,蓝色、紫色光线色温高,我们要将相机设置为高色温才能与环境光线匹配。或者,我们可以理解为,高色温就是往画面里面添加红色,来平衡原本的蓝色,低色温就是往画面里面添加蓝色。

对于这样光线色彩变化明显的场合,我们就可以分别设置两个或者三个自定义白平衡,来及时地切换相机的色温值,避免拍摄出的画面出现严重问题。

在拍摄集体活动时,我们也需要明确我们的拍摄主题,那就是展现出活动的内容——需要注意,是“活动的内容”,而非“人”。在这其中,“人”仅仅是“活动”的进行者,而不是我们所需要表现的最主要对象。因此,我们的镜头最需要对准的,是所在现场正在发生的事情,是大家正在做的游戏,是运动员的奔跑,等等。单个的人物照片在这样的活动拍摄中的价值远不如表现出“是什么活动、在哪里发生、哪些人参与”等信息来得重要。

当然,以活动内容为主的拍摄,并非完全忽略单个的人本身,人物依然是需要表现的对象,但在这样的活动背景下,我们最好将其纳入所处的环境,着重拍摄人物所正在进行一件事情的状态,并尽可能地将环境表现出来。比如正在众多学生面前演讲的校长、在观众前演唱的歌手等。如上图的那场演唱会,我在拍摄歌手时,几乎都会尽量考虑结合舞台、观众来选取画面,否则会有拍成歌手个人全身照半身照的可能性。

在拍摄时,我们最好避免平铺直叙地在会场正面随意地来一张完事儿,这样除了交作业,并不能更好地展现出这场活动的主要内容、趣味点和参与者的欢乐来,也就谈不上通过现场照片来吸引其他人参与。因此,我们最好在现场多多走动,根据我们事前对现场的观察,来选择一些能够更好地展示这次活动的拍摄角度。

首先,让你的双腿动起来!不要一直站在一个地方,只是拿着相机把视野拉近拉远,这样的结果就是拍出来的照片很难吸引人。让你的双腿动起来,走到外围去观察整个活动,走到人群里去寻找更有趣味的活动,走到大家意想不到的各个角落去,用你的镜头记录下不同视角下的活动!记住!让你的双腿动起来!

一场活动的拍摄中,最吸引人的照片永远是那些让人能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的照片,而身临其境的感受就来源于你也“参与”到了这场活动中,再将这个参与的视角通过照片传递给万千读者,让他们通过你的照片感受到现场活动参与者们的激情。

不要只是站在活动现场的一侧冷眼旁观,走入人群中去,看他们都在做什么;走到赛道上去,感受运动员们的激烈竞技;走到听众席中,感受台上令人心情激昂的演讲。不要怕你的出现扰乱了秩序或者阻碍了谁,你是活动的拍摄人员,也是工作人员,只要没有影响别人的正常活动,整个活动现场都是你的土地!

如上一张照片,如果一个场景太过平铺直叙,将会使读者丧失很多的乐趣。拍摄时,我们可以尽可能地为照片寻找一些合适的前景,来营造画面的深度,这同样可以给看照片的人带去身临其境的体验。

前景的选择以可以顺带表现现场特征为宜,如带有现场装修风格特征的装饰物、摆件等物品,或者正在围观比赛的观众、正在鼓掌的听众等。如下图,就是以围聚到一起正在听游戏规则的同学们为前景,从同学们的缝隙中“偷拍”到演讲者的视角。

为了获得最精彩的瞬间,我们经常会需要提前准备,在精彩瞬间发生的一刻拍下完美的画面。因此,我们需要熟悉活动的进程,下一步将会发生什么事,运动员们都会从哪个位置出发,经过哪里,跑到哪里;演唱者会从哪里上台,中途会表演些什么,何时会退场;下一个游戏项目是什么,有多少人参加,他们要做哪些事情,等等。

作为一场集体活动,观众也是非常重要的参与者,他们对于这次活动的态度,很大程度上能够反映出这次活动有多么成功、现场的气氛有多热烈。我们在重点关注主要活动内容、核心人物的同时,不妨将镜头更多地对准他们,记录下他们最为激动的一刻。这是这次活动成功举办的最有力证明。

除了正式的活动拍摄内容,我们有时候也会在会场不经意间发现一些有趣的小细节,如下图,红色光束照到他脸上时,正好照亮他戴着的牛角头饰,看起来就像是小牛魔王一般。这些有趣的小细节不仅给作为拍摄者的你带来乐趣,有时也会给活动方带来意料之外的惊喜。

一场活动下来,我们可能会拍摄上百或者数百张照片,但是精彩照片往往只有其中一小部分,而且活动方最后用于展示、发文的照片通常只有十来张。因此,活动完成后,我们需要对全部照片进行一次筛选,选出最能表现活动现场内容、主角、气氛的照片。但是,其余照片也不要急着删除,将它们存入你的硬盘或者网盘,日后或许会有用到的一天,或者当你再度审视它们时,也可能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一般来说,数码相机拍摄的照片都应当经过后期处理。但是,活动展示用的照片,也并不需要十分精致的精修,它们的主要价值在于所展现出的活动内涵。因此,对选出来的每张照片进行光影、色调的总体调整即可,不需要太过细致。我个人的调整思路通常是模仿电影的画面,找回高光和阴影,并添加一些色调模板。如本文中的“趣味运动会”的大部分照片。而演唱会的照片,由于当时刚接触数码相机,并没有进行额外的后期处理。

标签: 剪影 集体 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