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南阳农村老房改造布局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南阳农村老房改造布局以及新农村建设的标准是什么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一、交房指的是依据商品房买卖合同的约定,开发商在合同约定的交房期限内将符合约定交付条件的住宅交付于买受人的行为。该合同约定的日期具有法律效力的。标志着小区物业管理建设正式启动,物业管理企业和业主、用户共同管理和相互监督局势已然形成。
二、具体的房屋交付使用时间在买卖双方签订的购房合同里应该有明确的约定日期的,可以翻看购房合同里的具体约定时间。如果开发商如期未交付使用的话,开发商属于违约行为。依据《合同法》的有关规定,出卖人延期交付房屋的,应当支付违约金或者赔偿损失。当事人可以约定一方违约时应当根据违约情况向对方支付一定数额的违约金,也可以约定因违约产生的损失赔偿额的计算方法。
三、合同没有约定违约金数额或者损失赔偿额计算方法的,可以按照延期交付使用房屋期间有关主管部门公布或者有资格的房地产评估机构评定的同地段同类房屋租金标准确定。
驻马店市位于河南省中南部、淮河以北的洪汝河流域。地理坐标为东经113°10′~115°12′,北纬32°18′~33°35′。东西长191.5公里,南北宽137.5公里,总面积15083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8.9%。东与安徽省阜阳市接壤,西与南阳市相连,北与周口、平顶山和漯河市为界,南与信阳市毗邻。京广铁路、京深公路、京珠高速公路纵贯南北,洪河、汝河、泌阳河流经其间。全市辖驿城区和遂平、西平、上蔡、汝南、平舆、新蔡、正阳、确山、泌阳9个县,总人口853.03万人。主要旅游景点有嵖岈山、薄山湖、杨靖宇将军旧居、竹沟革命烈士陵园、南海禅寺、铜山风景区、宿鸭湖、天中山、棠溪源国家森林公园等。
梁再培党组副书记、局长
刘勇智党组书记
王永宇党组成员、副局长
陈新国党组成员、副局长
邢建洲党组成员、副局长
崔春常党组成员、副局长(2010年5月任)
马心愿党组成员、纪检组长(2010年5月任)
闫建新副局长(2010年5月任)
刘彦军党组成员、总工程师(2010年5月任)
薛良伟党组成员、副调研员(2010年5月任)
梁再培简介:河南省兰考县人,1962年10月生,汉族,本科学历,中共党员。1978年7月参加工作,先后在兰考县三义寨公社河渠初中任教和兰考县、杞县行政机关、河南省国土资源厅工作。历任兰考县组织部副部长、人事局长,杞县县委常委、组织部长,河南省国土资源厅人事教育处副处长、地质环境处副处长。2009年9月,任驻马店市国土资源局党组副书记、局长。
【机构设置】局机关设办公室、调控监测科、人事教育科、财务科、土地利用管理科、规划科技科、地籍与耕地保护科、用地审批科、法规监察科、矿产资源开发管理科、地质勘察环境科、纪检监察室、机关党委、测绘管理科、行政审核审批科15个科(室),下设土地储备开发中心、城区分局、开发区分局、征地事务所、地产评估所、国土资源监察支队、土地整理中心、职工培训中心、土地市场服务中心、地质环境监测站、工业集聚区办公室、平川造地公司12个直属单位。
【土地资源】2010年,全市土地总面积1508627.79公顷。其中,耕地955078.4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63.3%;园地2703.5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2%;林地162258.9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0.8%;草地29995.6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城镇村及工矿用地181084.3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2%;交通运输用地49819.7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109259.6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2%;其他土地18427.5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2%。
【耕地保护】2010年,持续加大了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的工作力度,明确各级政府一把手为耕地保护第一责任人,层层签订耕地保护责任书,全市共签订耕地保护责任书127.1854万份。其中,市、县政府签订10份,县、乡政府签订185份,市、县国土部门签订10份,乡村签订2572份,村组签订3.1181万份,组户签订123.7896万份;聘请基本农田保护监管员2800多人,开展了基本农田保护清查,修订完善基本农田保护制度,设立的基本农田保护地块全部上图、上表,完成了省、市、县三级耕地保护档案的备案。第二次土地调查农村土地调查数据汇总结果显示,2010年全市耕地面积约为95.1028万公顷,高于省定88.63万公顷的耕地保有量指标6个百分点,基本农田面积稳定在75.72万公顷以上,做到了面积有增加、用途不改变、质量不降低。坚持把土地整理作为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的主要途径,不断提高补充耕地的数量和质量。2010年经局级验收并实行网上备案的项目143个,新增耕地面积3601.1453公顷,已用于占补平衡3250.9336公顷,用于本市1584.8217公顷,用于外市易地占补平衡1666.1209公顷。2010年全市上报的建设用地项目占用耕地的共计83个批次,占用耕地面积为1600.22公顷,补充耕地为1600.2254公顷,从数量、质量上落实了耕地的占补平衡制度,连续12年实现了耕地占补平衡。
【国土资源规划管理】全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于2005年启动,2009年6月形成规划成果。2009年,省政府批复《驻马店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和9县1区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2010年5月,驻马店市政府对全市乡级规划进行了批复。省政府本轮规划下达驻马店市新增城镇工矿用地规模150平方公里,年均1.5万亩。其中,重点保障中心城区用地,市中心城区现状面积58.67平方公里,增加建设用地34.33平方公里,2020年建设用地规模为93平方公里,占全市总指标的22.89%;“三区两县一体化”(驿城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工业集聚区和遂平县、确山县)区域共分配新增城镇工矿规模指标81.45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量的54.3%;全市12个产业集聚区规划面积为150.73平方公里;“三区两县”之外的7县中心城区共安排建设用地指标63.38平方公里。7县中心城区控制规模156平方公里,扩展区规模19.6平方公里,合计175.6平方公里;安排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用地、旅游用地等共8027公顷;全市65个建制镇,安排建设用地9.2平方公里,挂钩区19.4平方公里,扩展区19.4平方公里。
规划期间,安排一般乡镇、中心村建设用地814.32公顷,保障了部分用地需求,缺口部分靠村庄整治内部挖潜解决。本轮规划根据用地需求,对各项用地进行了科学合理的规划和保障。
【土地利用管理】2010年,继续盘活存量土地。开展了存量土地专项摸底调查处置工作,对全市闲置、低效用地,根据不同性质分别加以处置;对供而未用的土地,分别进行督查会办,责令限期整改;对整改难以到位的,重新组织招商,鼓励和引导企业通过“腾笼换鸟”的项目置换方式,将存量变增量,全程服务办理依法转让;对关停并转的工矿企业用地,市政府进行收购储备,根据用地计划、产业发展方向和招商重点,制定盘活方案,重新确定土地用途,以“招拍挂”出让方式适时推出。2010年全市共盘活挖潜存量土地350公顷。持续加强土地市场调控。严格控制土地一级市场,将土地供应纳入市场运作轨道,不断扩大城镇建设用地有偿出让和使用的范围。
2010年,全市供应土地827.4897公顷,收取土地价款27.5亿元。其中,供应工矿仓储用地面积302.59公顷,土地价款3.4亿元;供应商服用地面积133.93公顷,土地价款6.6亿元;供应住宅用地346.56公顷,土地价款17.44亿元;供应其他用地面积44.41公顷。加快工业集聚区建设用地报批。按照统一规划、分期实施、稳步发展的原则,积极为全市12个工业集聚区报批规划建设用地面积150.58平方公里,至2010年底,已建成44.36平方公里。
加大标准厂房特别是多层标准厂房建设力度。对适合使用标准厂房的项目,一律不再单独供地,对现有企业利用老厂区进行技术改造和厂房加层增加建筑面积的实行政策优惠。至2010年12月,全市累计供应标准厂房用地400.89公顷,共完工标准厂房建筑面积305.15万平方米,其中,单层标准厂房建筑面积225.75万平方米,多层标准厂房建筑面积79.4万平方米,已入驻企业597个。
【地籍管理】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是国务院部署的重大国情国力调查,是加强土地管理和调控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自2007年7月1日全面部署启动以来,全市国土资源系统采取内外业相结合的方式,利用基本农田划定资料、土地利用现状、遥感影像等相关资料和图件进行空间叠加与分析,顺利完成了阶段性工作。至2010年底,全市9县1区第二次土地调查农村部分土地调查全部结束,数据库成果已全部上报国家,并通过国家的审核。数据库管理系统也安装到位,并与思科千兆交换机进行了连接。城镇地籍更新调查外业工作全部结束,10个县区和市本级已全部通过省级预检。提请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开展农村集体土地登记工作的通知》,组织开展了农村集体土地登记试点工作,全市累计办理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15417份,占应登记发证数的99.81%;累计办理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登记发证8230份,占应登记发证数的85.2%。
【建设用地管理】2010年,坚持把服务和支持扩内需、保增长作为国土资源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市委、市政府出台扩内需政策后,全市各级国土资源部门及时跟进,进一步完善了重点项目用地保障机制,拓宽了重点项目用地“绿色通道”,坚持急事急办、特事特办,对重点项目实行专人跟踪办理,及时审查,快速转报,部分环节由串联改为并联办理,用地审批周期大大缩短,项目用地在驻马店市范围内15个工作日审结上报。2010年,全市共受理上报建设用地报件86个,征收土地总面积2283.13公顷,是近年来用地最多的年份,有效保障了全市重点项目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民生工程、招商引资等项目的用地需求。2010年,全市经省政府批准的建设用地量位居全省第五,用地建设审批量位居黄淮四市第一,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解决用地指标位居全省第一。
【矿产资源】截至2010年底,全市已发现各类矿产资源50多种,主要以非金属矿产为主,占矿产总数的80%,此外还有部分金、铁、铜、铝、锌等矿种。驻马店市现已探明储量的矿产有20多种,其中有经济发展价值的矿种包括:新蔡铁矿,3个矿区储量约17894.16万吨,矿区面积达27.49平方公里;石油,探明储量达2146万吨,居全省第三位;化工灰岩,储量1.75亿吨,占全省储量的79%;溶剂灰岩,储量1.85亿吨,占全省储量的36%;水泥灰岩,储量1.2亿吨,含钾岩石,储量1819万吨,远景储备量16.87亿吨;煤炭,储量10.5亿吨,其中1000米以浅的有吴桂桥煤矿1.1亿吨,王楼煤矿2.8亿吨,王岗煤矿6086万吨,安里煤矿1252万吨,共计4.6亿吨;金红石矿,普查探明氧化钛资源量333+3341级73.82万吨,矿带远景3341级401.04万吨,为大型金红石矿床;白云岩矿,地质资源量2亿吨,还有部分玄武岩、小型铁矿等,潜在经济价值约在2000亿元以上。现已开发利用的矿产有30余种,矿业开发已经成为全市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
【矿产资源管理】2010年,全市继续深化矿产资源整合工作,压缩矿山数量,优化矿业布局,调整矿业结构,注销125个采矿权到期后没有申请延续的采矿权,完成矿区整合20个,占全部整合任务的92%,解决了历史上形成的矿山数量过多、矿山企业规模小、开发布局不够合理、大矿小开、回采率低等问题。进一步加强矿业权管理。2010年,全市共办理新立采矿许可证8个,全部实行了挂牌出让,收取采矿权价款30.06万元。加大矿产资源补偿费的征收力度。建立健全了科学征收管理机制,把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工作纳入了矿产资源管理的范畴,严格按照企业年度开发利用方案,强化矿产资源储量动态监测,科学核定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数额,全年共收取矿产资源补偿费660万元。全面开展矿产资源利用现状调查和矿业权实地核查工作。实地核查矿业权421个,其中,探矿权46个,采矿权375个,全部验收合格,矿业权持证率100%。强化对矿山安全的检查。对邻近自然保护区、风景区、地质公园保护区、交通主干道的采矿权进行了清理,对不符合条件的不予办理或不予延期。彻底取缔无证采矿,2010年共关闭矿山企业108个。
【地质环境保护】2010年,全市有矿山的县区均建立了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全市已评审通过90份矿山环境治理恢复方案,收缴保证金390万元。积极开展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创建活动。建立健全组织,编制规划、制定预案,进一步完善地质灾害防治的有关制度,深入开展对各县区基层国土资源所和村级群测群防员、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人员的“五到位”培训,强力推进汛期地质灾害隐患排查紧急行动,对地质灾害多发、高发、易发地区坚持24小时值班制度,扎实推动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建设。特别是泌阳县于2010年9月份已通过了省国土资源厅“十有县”验收,确山县和遂平县已申请省厅验收。积极有效防治地质灾害。制订了地质环境保护措施和“汛期地质灾害防治预案”,完善和认真落实汛期值班、层层负责、险情巡查和灾情速报四项制度,建立健全群防群治网络,深入到重点地质灾害防治地区开展地质灾害排查工作,共排查出地质灾害隐患点56处,发放防灾明白卡2000余份,切实把地质灾害隐患点的防治责任和任务落到实处,年内未发生地质灾害伤亡事故。
【执法监察】2010年,全市国土资源系统不断强化土地执法手段,组织修订完善了《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动态巡查责任制度》,建立了《国土资源违法案件动态巡查每日“零报告”制度》,执法动态巡查工作得到加强;与市监察、公安、检察院、法院建立联合执法机制,部门联动执法得到强化;开通市、县两级“12336”国土资源违法举报电话,监督关口进一步前移,发现渠道进一步畅通。全年发现各类土地违法案件121起,及时制止21起,立案114起,查结案件110起。
核查2009年度卫片图斑336个,涉及宗地250宗9521.42亩,通过自查整改,全市违法用地占用耕地的比例为6.2%,通过了省厅验收,实现了“零约谈、零问责”的双零目标。
积极开展土地执法秋季集中行动,由市政府牵头,专门成立了执法秋季集中行动领导小组,制订了工作方案,重点对2009年度卫片执法检查发现但尚未处理到位的违法用地、2010年以来新发生的各类违法用地进行全面彻底清理。通过集中整治,全市7131宗违法用地中立案查处1615宗,立案率为93%;收缴罚没款295.33万元;拆除违法建筑3.45万平方米;复耕土地面积524.95亩;提出党政纪处分建议15人,已落实9人;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9人。这一举措,得到了督察济南局的充分肯定,并以简报形式在全国推广经验,为全省争得了荣誉。
【信访工作】高度重视信访维稳工作,与其他工作同计划、同部署,列入年度工作责任目标,积极组织开展信访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调处和领导干部开门接访、带案下访活动,全市共接待涉土群众来访657起800人次,其中集体上访28起188人次,同比下降28%;进京上访32批,同比下降18%;到省上访9批,同比下降77%。办理上级交办件9件,结案9件,结案率100%,群众满意率达95%。
【“双整”活动】2010年,市委、市政府根据驻马店的实际,决定从5月13日至8月15日,集中3个月时间,在全市开展干部纪律作风整顿、社会治安综合整治集中活动(简称“双整”集中活动),旨在通过开展“双整”集中活动,着力解决全市广大干部综合整治意识不牢、履职不尽责、工作不落实、行为不规范、防范不严的问题。全市国土资源系统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积极制定方案,成立组织领导机构,通过学习宣传、征求意见、集中整改、总结提高四个阶段工作,先后下发文件6个,编印简报17期,全局集中学习培训达800余人次,中心组学习6次,主要领导做专题报告1次,专家辅导2次,党员领导干部上党课2次,撰写调研报告10余篇,向市直机关、各县区局、服务对象、基层群众发放征求意见和建议的函483份,共征集到反馈意见和建议65条。每位党员干部结合自身实际,深刻进行对照检查,分析原因,对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等突出问题集中进行整改。通过集中活动,全系统干部职工宗旨意识进一步增强,自觉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解难题的服务意识显著提高,干部作风和部门行风明显转变,损害群众利益、影响国土资源系统形象的问题从源头上得到遏制,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改善,达到了预期目的。
【“两整治一改革”专项行动】“两整治一改革”(整纪纠风专项整治、土地和矿权交易市场专项整治,深入推进国土资源管理制度改革)专项行动是国土资源部为贯彻中央领导批示精神和四部委会议精神,针对当前国土资源系统工作实际和队伍现状,分析面临的压力和内外部工作环境,旨在进一步促进国土资源事业科学发展、加强队伍建设、重塑形象而作出的重大决策。根据省国土资源厅的统一部署,从2010年8月开始,市国土资源局在全系统开展了“两整治一改革”专项活动,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组织干部职工深入学习中央和省厅关于开展“两整治一改革”专项行动的相关文件和精神,认真开展自查自纠工作,分析研究廉政风险点,注重廉政风险点排查,共组织全市系统277个单位和部门、2173人开展排查,先后开展排查两次,排查廉政风险点2016个,制定防控措施1800余项,清理规范性文件939个,清理工作程序197个,清理案件卷宗数8542个,发现卷宗中存在问题420个,局机关和局属单位修订完善各类规章制度48项,“两整治一改革”专项行动取得阶段性成果。
(李文友)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统筹城乡发展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基本途径,是缩小城乡差距、扩大农村市场需求的根本出路,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要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落实科学发展观,明确任务、科学规划、分步实施、强力推进,用科学规划引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用全新视角看待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央对“三农”问题的重大决策,位列我国未来五年科学规划的十大方略之首,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方方面面,必须以全新的视角、系统的思维审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背景、新内涵和新特征。(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背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是一个新概念,上世纪50年代以来曾多次使用过类似提法,但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更为深远的意义和更加全面的要求。新农村建设是在我国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后面临的崭新课题,是时代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在农村,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社会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世界上许多国家在工业化有了一定发展基础之后都采取了工业支持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战略。目前,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已由农业转变为非农产业,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非农产业,根据国际经验,我国现在已经跨入工业反哺农业的新阶段。因此,我国新农村建设重大战略性举措的实施正当其时。(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内涵。十六届五中全会对新农村建设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方针,描绘出一幅新农村的美好蓝图。这20字方针,既是我国新农村建设长期的奋斗目标,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由之路,各个方面相互联系、互为因果,主要包括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村镇、构筑新设施、培育新农民、树立新风尚等方面的丰富内涵。发展新产业,就是要打牢物质基础,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这是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着力点。建设新村镇,就是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使农村的发展得到合理规划。构筑新设施,就是要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包括清洁安全饮水、道路交通、电力、信息网络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培育新农民,就是要加强基础教育和职业培训,推进农村科技推广和医疗卫生体系等,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守法纪、讲文明”的新型农民。树立新风尚,就是要加强和完善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创造和谐的发展环境,倡导新风尚。我们必须全面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新农村之“新”的内涵,切实做好“新”的文章。(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特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具有五个鲜明的特征。一是时代特征。这次新农村概念的提出,是在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三大理念引领下的创新,是新农村最富时代特色的标志。二是综合特征。新农村不仅仅局限于某个生产领域或者某个环节,而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个文明建设有机结合、综合协调的发展。三是联动特征。新农村建设的含义和工作部署,是城乡融为一体、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考虑的,而不是就农村论农村、就农业抓农业。四是渐进特征。新农村的建设决不可能一蹴而就,各地的情况和状况都不一样,新农村建设必须通过科学制定规划来推进永续实施,有效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连续性和持续性。五是动态特征。新农村建设立意十分高远、内容非常丰富,随着时代的发展,还将不断赋予新的内涵和新的内容,还要在实践中不断拓宽新的思路和新的眼界。二、充分认识科学规划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极端重要性科学规划是经济社会发展和任何重大建设事项的前提和基础。城市的发展离不开科学合理系统的规划,农村的发展更离不开规划的指导。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必须充分认识科学规划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极端重要性。(一)规划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的一项重要公共政策作用越来越重要。规划是政府指导调控城乡建设和发展的法律依据及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手段,具有配置空间资源、保护公共利益和协调社会利益的重要职能,关系到整体国民经济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大局,具有综合性、全局性和战略性的影响作用。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城乡规划宏观调控引导各项建设、保障城市和区域健康快速发展的职能作用越来越重要,党中央和国务院对城乡规划给予了高度重视,对规划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胡锦涛总书记最近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五次集体学习、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和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一再强调,推进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必须坚持以规划为依据,以制度创新为动力,以功能完善为基础,以加强管理为保证。曾培炎副总理在讲城乡规划时指出,“规划的节约是最大的节约,规划的浪费是最大的浪费,规划的失误是最大的失误”。促进城乡健康发展,必须充分发挥规划的引导和调控作用。可以说,规划就是生产力,规划已成为国家加强宏观调控关键而重要的手段,是国家重要的公共政策和实施项目的依据,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越来越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二)规划的引领作用为国内外的成功实践经验所证明。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城乡规划的主要职能是培育和促进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构筑和谐公正的社会环境,营造良好的景观和文化氛围,代表和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追求。科学到位的城乡规划工作,是指导城乡建设,推动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健康协调发展的基础,规划的引领作用为国内外无数成功的实践经验所证明。例如:韩国的新村运动取得了很好的预期效果,成为不少国家学习和借鉴的典范,其成功经验之一就在于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上世纪60年代,在重点扶持产业发展和扩大出口政策的作用下,韩国工业获得了快速发展,然而在其整体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的同时却引发了城乡之间发展严重失衡、城乡收入差距越拉越大等一系列经济和社会问题。在这种社会背景下,韩国通过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有序推进新村运动,在最近30多年的城市化、工业化过程中,实现了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的同步提高,这为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经济长足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我国也有大量生动实例,如新疆的抗震安居工程、江西省的村庄整治试点、浙江省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活动、广东省的建设生态文明村试点等,由于坚持规划先行,典型引路,投入资金和劳力虽然不多,但成效却很显著,受到农民广泛拥护,这些都彰显出科学规划的显著功能作用,也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三)规划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龙头和先导。城乡规划是城乡发展的蓝图,是城乡建设和管理的基本依据。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要有统一的科学规划,有全面系统的整体规划,有科学具体的建设规划,用科学规划引领和指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起点低甚至严重滞后,就无法改变“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的现状,无法改变“走进房内过城市生活、走出屋外是农村环境”的现状,无法改变“走进去是城市、走出来是农村”的现状,甚至会陷入建了拆、拆了建的不良循环怪圈,过去是一代人建房三代人住,现在一代人建三次房,造成重复建设、反复建设和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引起了社会不满,留下了历史遗憾。这种情况近年来我国不少地方都曾出现,教训十分深刻。因此,在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发挥规划的龙头和先导作用,统筹规划城乡建设,协调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要素市场;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科学预测规划期内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要站在农村自然和文化发展脉络的角度,尊重农村的实际和特点,因地制宜,突出农村特点和地方特色,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农村可持续发展营造良好环境。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给南阳市农村发展带来大好发展机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重大而长远的历史任务,也是加强“三农”工作的重大战略举措,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我们一定要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带来的重大历史机遇,吃透中央精神,用足用好政策,顺应南阳发展的潮流,乘势而上,实现新农村建设新突破。(一)正确看待南阳市新农村建设的成效。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中央实施了一系列“多予、少取、放活”的惠农富民政策,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农村税费改革,取消农业税,免交提留款,扩大内需等一系列政策的实施,南阳市农村经济发展迅猛,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总体上看,南阳市农村建设呈现以下几个主要特点:一是中心村地位日益凸现。随着镇、村合并,行政区划的不断调整及地方经济的发展,一些乡镇政府所在地村及经济强村因基础条件较好,正越来越多地集聚村民,凸现出中心村的明显地位,成为人们安居乐业的理想场所。二是农村面貌迅速变化。南阳市村级经济逐步增长,农村综合经济实力日渐增强,带动了农村建设的发展,农村面貌大为改观。三是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事业成为近年来南阳市村级建设的重点,村级主干道路修建、农村有线电视入户、电网改造等有了新的进展。四是农民参与热情高涨。广大农民对党的农村政策衷心拥护,积极主动地投身到农村生产和各项社会事业建设中来,农村形势一片大好,这些都为南阳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注入了强大活力,奠定了坚实基础。(二)南阳市农村建设中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经过近年来的发展,南阳市农村建设,纵向比,成绩很大;但横向比,尤其与先进地方相比,仍存在不小的差距。突出表现:一是村庄布局不尽合理,规模小、建设乱,土地资源使用粗放;二是村级建设无序,空间布局杂乱无章,造成社会资源和个人财产的巨大浪费;三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公共服务设施不健全,各项管理很难有序推进;四是建筑品位普遍不高,缺乏人文内涵,没有地方特色;五是人居环境不优,农村生活质量欠佳,脏、乱、差状况亟待改变。应当说,这些都是由于没有很好地发挥规划的指导作用,致使农村建设到处是“只见新房,不见新村”,“只见新村,不见新貌”。因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迫切需要规划的引导和带动。(三)南阳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面临空前机遇。南阳市作为一个农业大市,2.6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拥有乡镇总数212个、行政村4651个、自然村40131个,农村人口、农村经济所占比重很大,“农”字的分量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举足轻重。近年来,经过全市上下的不懈努力,南阳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跃上一个新的战略起点,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去年全市人均生产总值已突破1000美元,城镇化率已超过30%,已经初步具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条件,进入了全面提升产业层次、加快经济转型、统筹城乡发展的新阶段,建设新农村的条件日臻成熟。同时,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已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现在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关心、谋划和加强“三农”工作。从全国宏观环境看,中央明确把“三农”工作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实行了一系列更加有力的扶持政策措施,并在宏观调控中把“三农”作为重点加强的环节,出台了一系列“含金量”很高的惠农政策,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三农”,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政策机遇。机遇稍纵即逝,我们越是面临千载难逢的黄金发展机遇期,越要更加重视搞好规划,用科学规划统领新农村建设,全力开创新农村建设新局面。四、搞好科学规划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系统工程,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等各个方面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我们必须坚持规划先行,按照适度超前、城乡统筹、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分步实施的原则,积极主动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科学制定镇(乡)域规划,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镇(乡)域规划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应着重从区域规划角度出发,对镇(乡)域村庄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进行战略研究和合理布局,科学制定镇(乡)域规划。要根据镇(乡)域村庄分布状况和相互依存关系,预测合理的农村人口容量,通过改造镇中村、拆除空心村、撤并行政村、合并自然村,建立合理的镇、中心村、基层村体系,引导农民向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集中;分析研究本地域经济发展条件,制定切实可行的产业发展规划,引导农业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引导乡村工业向开发区和工业区集中;合理确定镇(乡)域道路交通、电力通信体系和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布局,明确功能分工,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共建共享,引导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健康发展。各类建设活动都要纳入镇(乡)域规划统筹安排,通过科学的镇(乡)域规划,形成分工明确、功能互补、配套完善、环境优美、协调发展的镇村发展体系,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二)统筹制定村庄建设规划,凸现新农村发展特色。科学的村庄规划是改善农民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的前提。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根据村庄的不同类型,在镇(乡)域规划的指导下,综合考虑人口的自然增长,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和村庄分布的调整以及自然地理条件、耕作半径等因素,合理确定村庄规模;以布局优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住宅美化、过道净化、路灯亮化、环境洁化、服务强化为主要内容,统筹规划村庄布局;根据村庄规模与等级,统筹安排村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住宅布点,凸现新农村建设特色。通过统筹制定村庄建设规划,因地制宜,依山傍水,依山就势,突出地方特色,创造体现农村建设特色的村庄空间形态。(三)合理制定配套设施规划,努力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应有内容,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农村的重要保证。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主要是规划和建设好“三大中心”、“三大场所”和“六条管线”。“三大中心”是指文化活动中心、村民休闲中心和医疗卫生服务中心,以丰富农民业余文化生活,提高农民医疗保障水平,推进农村文化体育卫生事业健康发展。“三大场所”是指托儿所、敬老院和超市市场,通过教育、养老、购物进村,以满足农民生活需要,促进农村教育事业、社会保障体系与商贸物流业的发展。“六大管线”是指公交线、宽带线、电话线、有线电视线、自来水管、排水管,做到适度超前,预埋铺设,以保证农村可持续发展。通过高水平制定配套设施规划,促进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让农民分享现代文明成果,实现城市与乡村发展的良性互动。(四)强化居住建筑设计,优化乡村人居环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个突出重点就是要改善农民的居住环境。在镇(乡)域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的指导下,根据农村的自然地理条件以及传统习俗,结合不同村庄的实际情况,因势就利,合理布局宅基地,使农民新居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相映成趣;农居建筑设计要符合现代住宅理念,大小高低、内部结构、光照、保暖、通风等方面都要实用;要突出地方民居特色,充分体现地域风情,按高中低档为农民免费设计各种户型的住宅,满足不同类型农民的建房需要,同时注意保护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和古住宅。通过强化居住建筑设计,提高建筑艺术水平,优化乡村人居面貌和环境。(五)注重搞好生态规划,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增长和城乡发展的基础和条件。进行生态规划,要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必须进一步强化可持续发展意识,妥善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关系,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尊重和悉心呵护自然环境,继承村民们尊重周边生态环境、与之共存的传统思想,突出保护历史风貌和自然生态,严格控制村庄周边土地使用与开发强度,形成农田、林地、山体、河流池塘等生态复合系统。加强环境整治,实施“三改三清”工程,加快普及农村沼气,带动农村改圈、改厕、改厨;动员农民治理脏乱差,清垃圾、清路障、清污泥,改善人居生态环境。要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高效集约利用资源,大力普及农村沼气,积极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清洁能源,努力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五、强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持续健康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重而道远。我们必须遵循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政府引导、依靠群众,试点示范、逐步推进的原则,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强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持续健康发展。(一)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开创性、探索性的宏伟事业,是为广大农民谋利造福的千秋功业。我们要深入领会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实质,正确理解和把握新农村建设的方针政策,统一提高思想认识,勇于探索实践。要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坚持以人为本,切实让农民得到实惠;坚持科学规划、分类指导,有步骤有重点地逐步推进;坚持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行动。(二)因地制宜,注重实效。南阳市农村地广人众,自然条件、经济基础、生活习俗千差万别,新农村规划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注重实效;要坚持为民服务的思想,把好事办好,把实事办实。要区分经济发展水平、区位布局、地形地貌、乡土风情、历史文化、产业结构、自然资源、发展前景,立足适度聚集,突出特色,有利农业生产,方便农民生活。要区分轻重缓急,从解决农民最急迫、最直接、最关心的住宅与畜禽圈舍混杂、供水、安全、环境卫生、污水与垃圾处理等实际问题入手,让农民得到实惠。(三)以人为本,尊重民意。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牢固树立群众观点,相信群众、尊重群众、依靠群众、服务群众、造福群众,使新农村建设成为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帮助农民改变那些农村最基本的、最基础的、最急需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要充分尊重农民选择,制定农民参与的途径,以农民愿意不愿意、高兴不高兴、赞成不赞成作为衡量开展工作的主要标准;要通过村庄建设规划与行动计划的编制予以引导和规范,防止简单粗暴、强迫命令,层层下指标,浪费财力物力。(四)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必须先行试点,典型引路,示范带动,逐步推进。要选择一些经济条件比较好的村、移民村、新建村、近郊村和一些富裕户先行试点,集中规划新建一批高标准的小康新村示范点,引导农民有序建设美好家园;要积极开展“百村示范、千村整治”活动,不断优化农村人居环境;要根据新农村建设的实践,通过分析对比,探索新农村建设的新方法新途径,通过抓点带面,创造模式,逐步推开。(五)加强领导,常抓不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亿万农民的迫切愿望,也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职责,必须超前谋划,统筹安排,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坚持狠抓落实。要正确处理立足当前和着眼长远的关系,客观条件和建设目标的关系,政府主导和市场机制的关系,农民参与和农民受益的关系,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的关系,确立长期行动计划,明确建设的重点、时序和组织领导方式。要坚持全市一盘棋,各级各部门都要积极跟进,凝心聚力,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场重大活动中去。各级政府要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规划投入,抓紧组织编制科学、规范、合理、操作性较强的新农村建设规划,有效指导全市新农村建设。各级规划部门要站在全局高度切实发挥职能作用,研究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导则》和《农村住宅通用图集》,积极开展农村规划培训,普及农村规划知识,启动实施“千人千村工程”,组织广大规划建筑设计人员入驻广大农村,宣传、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具体指导新农村建设。要通过坚强有力的措施,组织动员全市上下迅即行动,扎实推进,努力谱写南阳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篇章。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积极稳妥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素质,推动“物的新农村”和“人的新农村”建设齐头并进。
扩展资料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法制建设,主要指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同时大力做好法律宣传工作,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念完善我国的法律制度。
进一步增强农民的法律意识,提高农民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依法行使自己的合法权利的觉悟和能力,努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整体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依法进行,因此把保障农民利益和维护农民权利的相关制度用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
是依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尽管宪法和法律对公民的权利和利益作了许多规定,但是在具体的法律制度方面,尤其是涉及农民切身利益法律制度方面还多有不完善之处而仍需大力加强,所以国家高度重视农村的法制教育与宣传工作,努力提高广大农民的法律认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