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铁们,大家好,今天由我来为大家分享西安农村屋顶改造,以及我要在农村旧屋宅基地山重建新房报告怎样写的相关问题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西安三桥小产权房偷着建地基挖到铁道边
陇海铁路从西安市三桥北沙口村旁通过,而村上在近几年旧村改造过程中,正在建设的部分住宅楼最近距铁路才十多米,这种工程平时就处于停工状态,一到周末偷偷进行,威胁铁道地基安全,这种现象急需引起重视。西安市三桥北沙口村村民杨金良指着正在建设的房子告诉记者村上建设的四栋楼房已经建起来,还有两栋正在挖地基。
杨金良:我成天在铁路沿线住着呢,这个楼的角距离陇海线不超过十五米。
挖地基的机器平时停工,一到周末没人时工程会抓紧建设,从2003年开始,其他四栋楼都是采取这样的方式建起来的。可是从来没有人来过问楼房的建设手续事项。西安市铁路局工务段桥路科一位工作人员说,这样的建设存在违规。
工作人员:现在城镇这一块三十米内根本就不会批,按市政规划三十米内是绿化带。
《铁路法》中明确规定,在铁路沿线20米内不允许放牧,30米内不允许有新建房屋等建筑。可是在陇海铁路旁的北沙口村房屋建设却仍继续。
工作人员:这是官不纠民不问嘛,房子建起来后政府再来人就根本没有办法,谁再投诉都没有办法,先折后奏,就是这个样子。
据了解,北沙口村共有群众130户,570口人,已经建好的4栋房子,村民能占到二分之一多,其他房子全部向市场销售。
从2007年,西安市就已经向“小产权”房叫停,可向北沙口村这样的建设仍在继续。
随着西安城市建设步伐加快,迎来了新一轮城市建设热潮。部分行政村村民没有或基本没有耕地,却仍然保留农村体制,2002年。西安市就旧村改造工作已经作出规定,改造后的居住地要审查建设规划,制定、完善有关配套政策,村支书孙广兴告诉记者,他们的建设属于旧村整体改造,而对改造手续一无所知。
孙广兴:我办什么手续哩嘛,我们旧村改选呢我办啥手续呢,现在社会都发展到这一种程度了,你还问我这手续那手续呢!
像北沙口村这种先斩后奏的建设,是否符合群众居住、是否符合建设规划,一直没有引起当地政府的关注,挨着铁路悄悄悄建设“小产权”房的现象急需引起重视。
西安三桥镇调整结构创新发展纪实
大规模拆迁使大部分企业消失,昔日繁华闹市荡然无存,可区域经济非但没有迟滞、休克,反而迅速发展:我国数万街镇中的“百颗星”之一——西安市未央区三桥街道办事处克服拆迁效应,提前两个月超额完成半年财政任务。
三桥是个与古都西安一样历史悠久的名镇,乘改革开放春风,经济社会蓬勃发展,还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生产总值便跃居全国四万多个乡、街、镇前列,被民政部评为“百颗星”之一,誉满全国。2002年下半年,配合西安市“清水行动”改造氵皂河之要求,三桥开始大规模拆迁。随之又相继建设绕城高速立交、西咸大道、阿房一路、西三环,每一个工程都伴随着拆迁。5年来,拆迁面积共计130多万平方米,涉及企业800多家、农户500多家。拆迁是城市化进程的必由之路,它必然带来一系列阵痛,最直接的影响就是税源减少。三桥以前的财税支柱是造纸,其次是化工、机械加工和繁华路段的商户门店,几年来的拆迁恰恰伤了这几根支柱。这儿也曾是西北有名的纸镇,当年大大小小的造纸厂就有70多家,如今拆得只剩下10家(年内还将拆除4家),最挣钱的三桥街东段也荡然无存,因此削减的税源高达1500万元。
面对如此重创,三桥人当时在想什么?“忽然面临那个局面,确实让人一时难以接受。”街道党工委书记刘宏武说,“但我们在痛苦的同时就已经意识到,绝不能沮丧坐等:牛奶打翻了,与其看着它哭,不如再去挤奶。”街道班子成员经过再三分析研究一致认为,城市化发展不仅带来了拆迁效应,也蕴藏着发展机遇,要善于抓住发展前景,早筹划早动手,引进新的经济增长点。一个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创新经济格局的思路就这样被激发出来。
5年转瞬而过。一如凤凰在烈火中重生,今日三桥一改昔日风采,已经变成新型高科技工贸重镇,形成了以鹏程机电公司、庆安特种电机厂为龙头的机电业,以西骏稀土公司、维美德公司为龙头的制造业,以国际西部车城为龙头,法国雷诺、英国陆虎、北方奔驰等20多家4S店为支柱的汽车物流业,以及以锦绣阿房宫、上天台为龙头的旅游业,以嘉宝、西宝、天台酒店为龙头的餐饮业等新的支柱产业和经济格局。按经济发展规律,今年正是拆迁效应期,即因大拆迁必然导致的经济休克期或迟滞发展期。可截至4月26日,三桥财政收入已达1089.4万元,占全年任务52%,同比增长28%,这在三桥历史上尚属首例。
5年来,逆流而上的三桥人经历了多少招商引资的艰难辛苦未必一一备述。用他们的话说:制胜的法宝就在于,“多好的优惠政策,都不如给人一副热心肠。”在他们看来,办事处就是最合格的协调服务员,理应尽心竭力地为商家、企业创造宜居宜创业的优越环境。据了解,仅仅为了落户商家、企业子女就学方便,街办就先后投资800多万元,对辖区11所小学进行了改造,并引进了一所中学。投资700多万元,建起了敬老院、老年公寓和老年服务中心。
省委常委、西安市委书记孙清云,西安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董军等一行24人,对直接展现西安对外城市形象的东西快速干道出入口、绕城高速和三环路沿线环境整治情况进行了调研。
孙清云指出,一定要加快对这些路边村的改造进度,争取在年内完成拆除工作,三年内完成建设。西安市城管执法局张建政局长介绍,此次路边村改造共涉及80个村、42758家农户。其中17个村已经列入西安市城改计划,将在今年全部启动。目前,已列入城改计划的路边村中,雁塔区齐王村、西三爻村、西三爻堡村3村已完成拆除,灞桥区梁家街村部分拆除。三桥地处咸阳与西安城市对接的重要区域,是古城西部展示城市形象的第一个窗口,但是,沿着世纪大道由西向东进入该区域,人们能明显觉察到两边的“差异”。
站在后围寨附近的高架快速干道入口处俯看周边环境,只见路北大片的空地上建筑垃圾堆积如山,路南房屋顶上杂乱无章。孙清云在调研中毫不客气的指出,由西咸世纪大道进入这里,就像从城市进入“农村”。
记者了解到,为了尽快改变这种现状,三桥地区在改造过程中,将结合沣渭新区整体规划来设计方案,对枣园立交和三桥立交之间约3.5公里长的区域进行全部拆除,其中包括三桥镇老街道,涉及汉城墙遗址公园的将与遗址公园保护总体规划相结合进行设计。另外,还将通过治理乱倒建筑垃圾、深化绿化等方式,将这里变成集城市功能于一体的“三桥小城”。
延安位于陕西北部,是中国革命的圣地,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她在中国现代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
延安地处黄河中游,陕北高原南部,东隔黄河,与山西省相望,西以子午岭为界,与甘肃省接壤;北靠本省愉林地区;南接我省渭南,铜川,咸阳三市.地理位置为东经107度41分至东经110度31分.北纬35度21分至北纬37度31分之间,市区南北直线距离239.12千米,东西间距257.85公里.本地区有很好的植被覆盖,延安有森林2769.9万亩.森林覆盖率为42.9%,有天然草场1856.9万亩,中草药品种约500余种.全市已探明矿产10多种,其中煤炭储量71亿吨,石油4.3亿吨,天然气储量33亿立方米,紫沙陶土5000多万吨.延安,广义上是指延安市所辖的13个县(区),既宝塔区,延长县,延川县,子长县,安塞县,志丹县,吴旗县,甘泉县,富县,洛川县,宜川县,和黄陵县.总面积3703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05.59万人,其中城市人口59.64万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55.5人.平均海拔1000米,平均降水量500毫米,无霜期平均170天,在气候上属于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气候.我们通常说的延安,就是指广义上的延安.
狭义上的延安就是指今日的宝塔区,是延安市委,市政府所在地,是陕北地区经济,文化的中心.全区土地总面积3556平方公里,总人口33.19万人(农业人口19.87万)人均耕地面积2.48亩.1982年被国务院发布为全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1992,1994,1996,2000年被民政部.军委总政治部命名为全国双拥”模范城.延安位于”两黄两圣”所构筑的陕西北线旅游”金三角”的顶端.优秀文化积淀丰厚,所以延安又是一座旅游名城,有”中国革命博物馆城”之美誉.
延安古称延州,历来是陕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城区处于宝塔山、清凉山、凤凰山三山鼎峙,延河、汾川河二水交汇之处的位置,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有“塞上咽喉”、“军事重镇”之称,被誉为“三秦锁钥,五路襟喉”。延安之名,始出于隋。1937年,中共中央进驻,同年设延安市,为陕甘宁边区政府所在地。1949年,改称县,1972年,再设市至今,为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延安市地域辽阔,自然资源丰富。天然次生林163万亩,木材蓄积量308万立方米;以甘草、五加皮、寄生、牛蒡子、柴胡为主的中药材近200种;有豹、狼、石鸡、杜鹃等兽类、鸟类100余种;而且土地肥沃,光照充足,适生作物品种多,具有发展种植业、畜牧业、林果业的良好条件。除小麦、玉米、谷子、荞麦、黄豆、绿豆、红豆等粮食作物外,还盛产烤烟、蔬菜、花生、瓜类、薯类等经济作物。
地处黄河中游的延安,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相传人类始祖黄帝曾居住在这一带,“三黄一圣”(黄帝陵庙、黄河壶口瀑布、黄土风情文化、革命圣地)享誉中外,为扩大对外开放和交流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全市有历史文物保护景点848处,有保存完好的宋代石刻群洞18个,石窟寺14处,有建于唐代的宝塔山等12处古建筑,有革命旧址6处。目前可供游览的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7处,年接待中外游客70万人次。近年来,大力开发旅游业,恢复了摘星楼、烽火台、摩崖石刻等50多处景点,“天然公园”万花山新增200亩牡丹,宝塔山、清凉山、凤凰山、万花山“四山”森林覆盖率达55.4%,被国家林业部批准建设国家级森林公园。
来自红色之路的感动
——本报“重走延安路”系列采访活动札记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这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诗句。4月上旬,当《中国艺术报》重走延安路采访组陕西分队到达延安,宝塔山真的出现在眼前的时候,我们情不自禁地想起这句诗,梦想终于成真。山西分队在太行山区、河北分队在西柏坡、贵州分队
在遵义,同样感受到延安精神的无处不在。半个月时间里,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在圣地延安、在巍巍太行、在西柏坡、在遵义深入采访,挖掘《讲话》发表60周年以来的珍贵记忆,采撷在《讲话》精神指引下神州大地所孕育的艺术之花,寻访那些在民间流传的关于艺术、关于伟人、关于革命的动人故事。从4月5日开始到6月初,我们推出了“重走延安路”系列报道,共推出通讯、消息、图片等各类报道近40篇和专版5个。这些报道刊出后,采访组的同事们觉得十分安慰,因为我们深入了生活,记录了历史,见证了马克思主义文艺在中国与时俱进的变迁。但我们也觉得遗憾,因为篇幅的限制,采访过程中许多生动的故事,无法容纳在报道中。时间虽然过去两个月,但是这些细节却不断地在我们的脑海中回放。今天,我们愿意为大家讲述这些深深印在我们脑海中的细节,让我们分享感动。
毛泽东伏在这张小炕桌上写出了千古名篇《沁园春·雪》
我们为前辈艰苦奋斗的精神所感动。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毛泽东这大气磅礴的诗句,我们曾无数次地反复吟诵。但出乎我们意料的是,毛泽东竟然是伏在农家的小炕桌上写就这首词的。当我们在瓦窑堡听人介绍了这张小炕桌,当我们终于在延安革命纪念馆第二展厅“红军东征”部分与这张小炕桌相逢,我们永远地记住了它。年轻的讲解员介绍说,1936年2月5日,毛泽东、彭德怀率领东征部队来到了清涧县袁家沟,住在农民白育才家中。为了方便毛泽东晚上办公,房东主动将这张小炕桌搬来。2月6日,陕北普降瑞雪,袁家沟的山山岭岭都笼罩在皑皑白雪中。毛泽东触景生情,浮想联翩,于2月7日趴在这张小炕桌上写下了千古名篇《沁园春·雪》。毛泽东离开袁家沟后,房东将这张小炕桌精心保管,并作为传家宝传给后代。1972年6月,延安革命纪念馆征集到这张小炕桌,开始将它作为重要展品陈列展出。讲解员深情讲述的这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让我们永远记住了小炕桌,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沁园春·雪》的思想内涵,也让我们为毛泽东艰苦奋斗和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赞叹不已。
这样的乐观与豪情也体现在陈毅的诗篇中。在采访延安市文联的艺术家时,大家不经意地提到陈毅赞美清凉山的诗篇。他们介绍说,位于延安城东北方向的清凉山,不仅是名胜古迹荟萃之地,也是延安时期新闻出版机构的集中之地。新华社、《解放日报》、中央印刷厂、新华广播电台都设在这里。党中央的声音通过通讯社、报纸、电台迅速传遍抗日根据地,并通过由英国友人林迈可指导建立的英语广播部传向世界。因此,清凉山就成了延安与外界联系的桥梁。陈毅有感于此,赋诗一首:百年积弱叹华夏,八载干戈仗延安。试问九州谁作主,万众瞩目清凉山。后来,在与当地艺术家座谈时,也有不少人提到这首诗。革命前辈不畏艰辛、执著追求的精神尽在诗中。
在山西武乡八路军太行纪念馆,我们也感受到革命者在困境中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和豪迈的诗情。在纪念馆中,我们看到了朱德离开自己战斗了3年的太行前线回延安之前写的一首诗:群峰壁立太行头,天险黄河一望收。两岸烽烟红似火,此行当可慰同仇。经过浴血奋战、千难万险考验的朱德,依然意气风发,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
当然,并不仅仅是炮火硝烟中的革命者才有这样的情怀。对文艺工作者来说,他们一样面临着艰苦环境的考验,并且交出了优秀的答卷。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旧址后面的山坡上,有一间低矮、促狭的平房。听了延安市文联的同志介绍,我们才知道,这间不起眼的小平房,就是当年冼星海为《黄河大合唱》谱曲的地方。在低矮的屋顶下,在简陋得近乎于无的条件下,冼星海以他的灵气、才情和热爱,写下了撼人心魄的《黄河大合唱》。
“我就是想为延安的老百姓多唱几首歌”
我们为艺术家与延安、与人民的深情所感动。
在陕西,我们通过采访前去采风和慰问演出的艺术家和当地文艺界人士的介绍,了解了一位位艺术家与延安的动人故事。
在北京采访著名画家张仃时,我们专门给他捎去了从延安带回来的大枣和小米,这个参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的老人十分高兴,似乎延安的生活就在眼前。
对电影艺术家于蓝来说,延安不是遥不可及的梦,而是慈爱可亲的母亲。“延安是我的母亲,1938年,我18岁那年就投向了她的怀抱。我吃过延安的小米,喝过延河的水,更重要的是,我和延安人民一起接受党的教育。《讲话》指引了我的一生,教会了我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使我的一生充满快乐。”当一个人的青春、事业乃至爱情都与延安紧紧相连时,那将是一种怎样刻骨铭心的记忆?从年逾80的于蓝的脸上,从她那激情难捺的言语间,我们找到了答案。
同样对延安满怀深情的画家李琦,则以另一种方式表达着自己的情感。在延安清凉山脚下的解放影剧院前,随着熙熙攘攘的人流向剧场走去的李琦驻足不前,凝望着前方笼罩在暮色中的宝塔山,陷入了沉思。此情此景,站在他的身旁,我们不知道这位9岁就来到延安并在这里度过了9个年头的老人,记忆中珍藏着多少年少的快乐与无忧。他只是轻声告诉我们,更像在自言自语:“每次来延安,我都要好好看看宝塔山……”
令我们难忘的,还有歌唱家郭兰英在杨家岭与延安老乡一起扭秧歌的情景。在延安文艺座谈会旧址,郭兰英和一位头扎白羊肚手巾、挎着腰鼓的当地农民扭起了秧歌。在大家的掌声中,郭兰英深情地唱起了《绣金匾》,当唱到“三绣周总理……”时,她再也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哽咽得唱不下去。郭兰英边擦着脸上的泪水边说:“我就是想为延安的老百姓多唱几首歌。”
当中国文联党组书记李树文、副书记覃志刚与赴延安采风的老文艺家来到延安文艺座谈会旧址时,大家不约而同地说,我们在《讲话》发源地照张相吧。这一张合影,大家的感情非常投入,因为大家要把它当做永远的珍藏。
陕西省文联主席、从延安走来的著名作家李若冰说起延安,脸上浮起的是少年般开心的笑容。他始终心怀延安,称延安是自己的母亲,是他的生命之泉。“写那些关于延安的诗,我投入了很深的感情。”历经种种生活磨难的著名作家胡征,在西安的家中接受我们采访时,说得最多的是对延安的深情和对艺术的热爱,而绝口不提生活对他的不公。延安时期的音乐家曾刚也时常惦念着延安。他在一首名为《念延安》的诗中写道:陕北山河秀,延安同志亲。离家常惦念,梦里也牵情。并将这首诗置于诗集《心声录》的开篇,对延安的深情跃然纸上。听说采访与《讲话》有关,延安时期的艺术家张炎手、汪素华夫妇,马上打车赶到我们正在采访的韩维琴、常美容夫妇家中,两对延安时期的艺术家,给我们讲起延安的故事时,仿佛又回到了年轻时期。有意思的是,退休后的韩维琴和其他一些老战友,把当年由两个人演出的《兄妹开荒》改为由十男十女来表演,很受欢迎,并一举夺得首届中老年健身舞蹈大赛一等奖——“兰花奖”。老人们说,虽然节目形式变了,但《兄妹开荒》所蕴涵的延安精神没有变。
在河北石家庄,当年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学员、如今已经85岁高龄并卧病在床的著名作曲家张鲁一说起延安就打开了话匣子,采访时间由原定的半个小时延长为两个小时,让我们采访能否顺利进行的担心显得多余。而张鲁已经患有严重的心脏病,并且在我们到达石家庄前一天不慎摔伤了腿。面对后辈关于延安、关于《讲话》的提问,张鲁显得十分兴奋,如见故人。我们知道,我们的采访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应该感谢的是革命圣地延安,以及张鲁对延安的深情。
在贵州习水三岔河,几个苗族小朋友唱着动听的山歌、跳着苗族的舞蹈,为我们献上美酒。遵义舞协副主席王瑚玫在与其中一个小女孩的交谈中,得知她家境贫寒,当场决定捐助她。本报记者深受感动,也认捐了一个女孩。但是,当地民政部门的同志建议本报记者换一个捐赠对象,因为这两个女孩是姐妹,如果换一个,可以使更多的家庭得到帮助。本报记者马上表示,不用换,我认捐两个!有关部门当即决定现场搞一个仪式,仪式上,本报记者认捐的那个女孩一直不说话。但当记者将捐助款交到她手中,她突然跪在记者的面前。记者被震惊了,赶紧将她扶起,勉励她好好学习,争取将来成为栋梁之材。此时记者发现,同行的一些文艺家已经落泪。后来同行的人们笑谈,年轻的本报记者还没结婚居然有了两个孩子,可谓“拉家带口”矣。
老人以毕生精力收集关于延安的资料
我们为延安精神和优良传统在人们心中形成一种天然的自觉传承而感动。
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旧址,我们经过种种努力,终于找到了曾经给毛泽东闹过秧歌拜过年的两个老汉。当68岁的贾宜策老汉和88岁的冯志成老汉出现在我们面前,为我们讲述当年给毛主席闹秧歌拜年的情景时,我们感到历史如在眼前。据说,贾宜策老汉经常到鲁迅艺术学院旧址来,给游人讲述当年的故事。正是这种讲述,让我们感到了活生生的历史,让延安精神和优良传统在不知不觉中传承下来。而当贾宜策老汉唱起他自己创作的两首《送给江主席的歌》时,我们发现,哪怕就是在最普通的这些老汉中间,延安精神也注入了新鲜的时代内容。
“小小纺车吱扭扭转,摇起了那个纺车纺线线;别看这纺车小呀,力量大无边,边区闹生产,打碎敌人封锁线……”在枣园,在杨家岭,年轻的讲解员为我们唱起了反映边区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纺线谣》。大家也跟着唱起来。唱起来的是歌谣,留下来的是精神。在山西武乡八路军太行纪念馆,身着军服的讲解员田悦慧也为我们唱起了《武乡开花调》。在随后的讲解中,她多次哽咽。讲到左权在做父亲不久就牺牲了时,她禁不住潸然泪下。而我们当中,多数人也早已经眼圈发红,噙满泪水。我们随机采访了一位年轻游客:你感动吗?他说,这样的时候感动是很苍白的词语,我内心的感受无法用语言表达。毕业于山西忻州师范学校的田悦慧如今是该馆最优秀的讲解员,为了提高讲解质量,她到全国各地采访老将军、老战士,购买有关书籍。当一个年轻人以讲解革命传统为职业,并将自己的全部感情都投入到讲解中去时,我们看到了历史的延续。
刘伟华是延安市延川县一个以自己的毕生精力收集跟延安有关的一切资料的老人。当我们慕名来到刘伟华的家中,才发现这根本不能算是一个家。几平方米的一个传达室里,除了一张床,就是满墙、满地的资料,各种有关延安的专题资料,挤在破旧的书柜里,等待着人们来发掘。近年来,不少延安时期的著名艺术家都来找他帮忙,复印资料,而他也是有求必应。虽然经济困难,家里人也不热心,住房也没有着落,但是刘伟华依然投入全部心血继续收集整理延安资料。当记者赞叹他的资料是一个宝库时,他说,我就是喜欢这个,希望延安时期的资料不要越来越少。
而在贵州红军一渡赤水河渡口所在地土城镇,当地六七十岁的老阿婆自发地组织起来,穿上红军军服,又唱又跳,给外来的游客义务讲述红军的故事。她们把这当作了自己晚年生活的一部分。从她们略显苍老的歌声中,我们听出了巨大的生命力。
这就是后来者对传统的理解,和建立在情感认同基础上的自觉的传承。
“什么都可以被淘汰,民间文化不能被淘汰”
我们为民间深厚的艺术底蕴而感动。
当老伴用驴拉的地排车,赶了两个多小时的山路将66岁的延川剪纸大师高凤莲送到县城接受我们的采访时,我们被深深打动了。当她一边说话一边剪出一匹匹活生生的马时,我们只有惊叹。当她用一句“就是喜欢剪,拉着牲口就剪牲口,下着雪花就剪雪花”来回答我们的提问,当延川著名的布堆画家冯山云发表“为什么剪得好?就是因为用心剪,没成名之前用心剪,成名之后还用心剪”、“什么都可以被淘汰,民间文化不能被淘汰”、“画完了之后你最好跟农民探讨,农民的评论那叫一个精彩”、“女人剪纸是生命的艺术,男人剪纸是生存的艺术”等评论,我们禁不住感叹:与这些地地道道的民间艺术家相比,我们对艺术、对生活的理解还差得很远。这些其貌不扬的人们,才是真正的大师。
更加让人称奇的,是由延川县文联主办的一张小报《山花》。这张小报自20世纪70年代创办以来,已经连续出版近200期。“文革”之后,由《山花》报编辑的诗集《延安山花》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后,发行达到28万册,并由香港三联出版社重印,向海外发行。几十年来,《山花》共采用稿件近5000篇,海内外不少报刊曾转载《山花》的作品。《山花》不仅为文学爱好者提供了发表作品的园地,而且还将路遥、闻频、陶正等一大批后来的著名作家团结在《山花》的周围,创造了“山花奇迹”。这是黄河与黄土地所孕育的一朵民间的文艺山花,正是因为它扎根生活,所以才常开不败。
在赤水四洞沟,陪伴我们的30多岁农民王德华,一路不停地为我们唱山歌,青山绿水间,他的歌声打动人心。同时,他还随手拾起路边倒伏的竹子,根本不借助其他工具,而是用手把竹子撕成细细的篾条,给我们编出了各种充满想象力的竹编工艺品。
生活,真的是艺术的源泉;艺术,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而生长在民间的艺术,永远值得我们用生命去体会。
生活,永远值得我们感恩。
大家都愿为宣传延安精神和《讲话》精神做一点事
我们为大家的鼎力相助而感动。
中国文联党组领导对我们“重走延安路”整个采访方案给予了大力支持,并提醒我们要注意安全,多向地方的同志们学习。陕西省委副书记张保庆对我们深入一线采访的做法十分肯定;陕西省文联党组对我们的采访给予了大力支持;陕西省文联副主席、著名文艺评论家、本报陕西记者站站长萧云儒不仅事先帮我们策划选题、联系采访对象、落实采访用车,而且还一路陪同我们到延安采访;陕西省文联办公室主任、本报驻陕西记者黄道峻全程陪同采访,为我们做了大量繁杂的事务性工作;延安市委副书记张勋仓、忽培元在接待任务十分繁重的情况下,依然接受了我们的采访,张勋仓还为我们提供了大量图片;延安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曹振乾、延安市文联主席艾生以及一大批延安的艺术家接受了我们的采访;延川县委副书记高凤兰在很短的时间里就为我们组织了当地各门类艺术家的座谈会;延安历史资料收集者刘伟华无偿给我们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延安电视台的同行对我们的采访活动进行了全程跟踪报道,并于“5·23”前夕播放了专题片。本报河北记者站站长张从海和西柏坡纪念馆副馆长陈宋良等也为我们的采访提供了重要帮助。山西焦煤集团党委书记薛山、副书记李瑞林,山西灵石县煤运公司总经理张建新、办公室主任王洪亮,山西长治农行行长牛子良等给本报记者的山西之行提供了大量帮助。而山西武乡农行副行长孙晋刚始终陪伴我们颠簸在太行山区的崎岖山路中,不辞辛劳,让我们深深感动。
所有这一切,我们不会忘记。而我们之所以得到这么多关心和帮助,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采访的主题:重走延安路。大家都希望我们的采访获得成功,都愿意为宣传延安精神和《讲话》精神做一点事情。
“这是我记者生涯中一段难忘的经历,在我的生命中也有重要意义。”采访组一位刚刚毕业一年的年轻记者这样说。她的话也代表了我们采访组所有同事的心声。我们在那些用一生去追求理想的前辈身上感受到了对生活的热爱、对艺术的真诚、对信仰的执著。毛主席要求文艺工作者“走出小鲁艺、走向大鲁艺”,走向广阔的生活。本报所在地是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的“文苑”。我们从采风中得到的启示是:作为从事文艺新闻报道的记者,也应该“走出小文苑,走向大文苑”,去捕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文艺事业的精彩和文艺家在实践“三个代表”、发展先进文化过程中的身影,为传播先进文化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下表是陆元鼎先生对中国民居的一个简单分类,希望对你有帮助
民族或地区气候条件地理环境主要建筑材料外观主要特征
1汉族
北京平原地区亚寒带
寒冷干燥平原木、土、砖平面前堂后寝、中轴对称、内部院落相同、规整严谨、为典型的四合院
外观青砖灰瓦、稳重朴实
室内装饰装修丰富
东北寒冷地区寒带,寒冷日照少平原木、土墙体和屋顶较厚,宅前院落宽敞
住宅南窗大、内部火炕采暖
中原黄河流域亚寒带地区平原黄土窑洞民居,建筑内部深厚,构造简单
外观拱券门窗、凹凸墙面,厚实简朴
长江下游江南地区温带地区
夏热多雨
冬寒冷平原
多河木土砖
山区有石水乡民居特色,建筑与河湖相结合
建筑内部通透开朗、庭院种植花木
外观简朴秀丽,体型组合灵活匀称,地方材料质感强
闽粤南方地区热带、亚热带地区
湿热多雨,多台风丘陵地
多河流木、土、砖石平面外封闭内开敞,布局为以小院建筑为组合单元的梳式或密集方式
建筑密切结合气候、组成厅堂天井、廊道相结合的通风体系
外观规整朴实、细部轻巧明快,富有南方特色
川贵山区温带、亚热带
地区夏热多雨冬冷多山木、石、土建筑结合山地,有台、坡、梭、拖、挑、吊灯多种手法
外观以披梳屋顶台、吊结合地形和穿斗式结构为其主要特征
2藏族寒冷、少雨
日照少高原
多山块石、木石砌厚壁台阶式平顶建筑,石条密肋楼板、密肋屋面、布帷幕窗楣、石框梯形窗,放牧地区则采用方形活动帐篷
3蒙古族寒冷少雨草原木条、牦毛圆顶毡毛穹窿顶帐包
4维吾尔族温带
大陆性干旱气候沙漠
盆地土、木封闭性院落住宅,拱廊内院,平台屋顶
土坯建筑与结构,外型朴实,体性错落
尖拱和火焰式细部样式,装饰丰富
5白族亚热带地区
湿热靠山近水木、土、砖平面“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
外观由照壁、大门、围墙、两山墙面组成,高低参差、造型匀称多变化
门楼、照壁、山墙面重点装饰、华丽丰富
6傣族热带、亚热带地区湿热多雨平原
多水竹、木、土独院干阑式竹楼。敞廊、敞梯、室内开敞通透。高耸式歇山顶
7壮族亚热带地区,湿热多雨丘陵
多山木、土干阑式麻栏建筑,平面多开间,厅堂大空间。外观完整,轻盈简朴。村寨建于半山、沿等高线布置、疏密相间,规整而有序
一、首先介绍家中人口等基本情况。
二、明确一个可以让主管部门同意的原因,比如人多老屋面积小、比如老屋年久失修有危险、比如漏雨严重等等。
三、写原因时,可以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夸张一些。
四、把家中具体的情况写好之后,必要地请村两委同意、盖章。
五、最后把报告递送到乡镇,争取同意。
文章分享结束,西安农村屋顶改造和我要在农村旧屋宅基地山重建新房报告怎样写的答案你都知道了吗?欢迎再次光临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