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站式装修网


武汉市政工程造价指标(武建价字〔2008〕43号)

时间:2023-09-10 作者:群钧


想报工程造价专业,有哪些学校比较好

根据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最新公布的第四轮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评估结果,就工程造价专业评估为A等级的学校有以下18所。

被评为A+的学校有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国防科技大学;

被评为A类的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天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合肥工业大学;被评为A-的有北京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东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四川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如果有足够硬的实力,当然推荐A等级的学校。

本人来自华北电力大学,造价排名为B+,对其他学校的造价专业不是不是很了解。

就保定校区来讲,有专门开设的工程造价专业,主要开设的课程与其他学校差不太多,包括工程制图、工程造价管理、经济法、市场营销、会计学原理、工程预决算、财务管理、工程施工组织与设计、工程招投标管理、工程量计算与预算、电力成本会计以及与工程相关知识、政策与法规等。

就北京校区来讲,本科阶段只有工程管理专业,设置在经济与管理学院,该专业也会学习工程造价方面的知识,分为基础知识和实务部分。

我认为该专业北京校区的易老师十分优秀,从事造价行业,并且在该行业有很多成就,如果研究生对该专业有兴趣,可以尝试报考易老师,跟着她学习,一定会有学到很多有用的东西。

武建价字〔2008〕43号

武汉市建设工程造价管理站文件

武建价字〔2008〕8号

市造价管理站关于印发《市造价管理站政府投资工程概算审核工作实施细则(试行)》的通知

站各科、室:

为规范非经营性政府投资市政基础设施工程(以下简称政府投资工程)初步设计概算审核工作,保证审核质量,提高审核效率,根据《武汉市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办法(试行)》(武政[2005]6号)和《市建委关于印发〈武汉市政府投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前期审批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武建〔2005〕133号)文件精神,结合我站工作实际,制定了《市造价管理站政府投资工程概算审核工作实施细则(试行)》,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

二ΟΟ八年四月二十四日

市造价管理站政府投资工程概算审核工作实施细则(试行)

一、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非经营性政府投资市政基础设施工程(以下简称政府投资工程)初步设计概算审核工作,保证审核质量,提高审核效率,根据《武汉市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办法(试行)》(武政[2005]6号)和《市建委关于印发〈武汉市政府投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前期审批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武建〔2005〕133号)文件精神,结合我站工作实际,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本实施细则所称政府投资工程,是指市本级政府采用直接投资、资本金注入等方式,投资建设的城市道路、桥梁、地下通道、园林绿化、城市排水、环境卫生和公交设施等工程。

本实施细则所称概算是指在投资估算的控制下,由设计单位根据初步设计(或扩大初步设计)图纸、标准定额、各项费用定额或取费标准、设备和材料预算价格等资料,编制的建设项目从立项到竣工验收所需全部费用的设计文件。

第三条武汉市建设委员会是政府投资工程初步设计和概算审核或审批的主管部门,具体概算审核工作由武汉市建设工程造价管理站(以下简称市造价管理站)负责实施。

第四条概算审核日常工作由市造价管理站成立的概算审核专班负责。概算审核工作应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独立公正、实事求是地审核初步设计概算,及时提供正确的审核报告,认真履行市造价管理站对政府投资工程初步设计概算的审核职能。

二、概算审核程序

第五条概算审核专班负责人(以下简称科长),根据概算审核要求,拟定工作计划,确定审核项目负责人和审核人员,按时提交概算审核报告。

第六条项目负责人根据工作计划,组织审核人员按时完成审核工作,提出概算审核报告。

第七条概算审核收取的主要资料包括:

(一)初步设计文件(图纸)1~2套;

(二)概算书2~3套;

(三)概算书电子数据1份;

(四)修建性规划及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审批意见复印件1份;

(五)建设单位确认的征地拆迁费用及相关图表和说明原件1份;

(六)建设用地范围内标有建(构)筑物的1:500平面图电子光盘1盘;

(七)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原件或复印件1份;

(八)审核需要收取的其它资料。

收取概算审核资料时,应明确概算审核时限、工作内容和要求,并做好资料的交接记录。

第八条项目负责人在熟悉概算资料的基础上,组织审核人员参加工程初步设计评审会,了解设计和设计概算编制意图,掌握设计和设计概算修改动态,对设计概算提出相应的意见。

第九条项目负责人组织审核人员勘察施工现场,了解施工现场的地形地貌等情况。

第十条概算审核实行三级审核制度。审核人员负责对设计概算进行审核后,交项目负责人进行复审,科长审查合格后,编制正式审核报告。经站长或分管领导签字同意后,加盖概算审核专用章。

第十一条概算审核报告送达的主要资料包括:

(一)概算审核报告3份;

(二)初步设计文件(图纸)1套;

(三)概算书1~2套;

(四)修建性规划及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审批意见复印件1份;

(五)建设单位确认的征地拆迁费用及相关图表和说明原件1份;

(六)建设用地范围内标有建(构)筑物的1:500平面图电子光盘1盘;

(七)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原件或复印件1份;

(八)需要送交或退还的其它资料。

送达概算审核报告时,应做好资料的交接记录。

第十二条项目负责人编制审核工程的经济指标表,并将审核工程的计算底稿、概算审核报告及其电子数据、经济指标及其电子数据和初步设计图纸、概算书等资料,按档案管理要求,立卷归档备查。

三、概算审核内容

第十三条概算审核时应对下列内容进行审核:

武汉长江大桥介绍

武汉长江大桥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蛇山和汉阳龟山之间的长江江面上,是万里长江上的第一座大桥,也是新中国成立后在长江上修建的第一座复线铁路、公路两用桥,被称为“万里长江第一桥”。大桥建成伊始即成为武汉市的标志性建筑。

武汉长江大桥是苏联援华156项工程之一,于1955年9月动工,1957年10月15日正式通车,全长约1670米。上层为公路桥(107国道),下层为双线铁路桥(京广铁路),桥身共有8墩9孔,每孔跨度为128米,桥下可通万吨巨轮,8个桥墩除第7墩外,其它都采用“大型管柱钻孔法”,这是由我国首创的新型施工方法,凝聚着我国桥梁工作者的机智和精湛的工艺。

武汉长江大桥将武汉三镇连为一体,极大地促进了武汉的经济社会发展。同时,大桥串起被长江分隔的京汉铁路和粤汉铁路,从而形成了完整的京广铁路,对促进中国南北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956年6月毛泽东题写的“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正是对武汉长江大桥沟通中国南北交通这一重要作用的真实写照。作为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主要成就,大桥图案入选1962年4月发行的第三套人民币,成为新中国国家建设的重要标志。

武汉长江大桥是中国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

2013年5月3日,武汉长江大桥成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6年9月,武汉长江大桥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

发展沿革

建设背景

武汉位居中国腹地、长江中游,汉水由此汇入长江,拥有重要的地理位置优势,曾被孙中山誉为“内联九省、外通海洋”的大商埠。至清末时期,武昌为湖北省会,汉口为商埠,汉阳也发展了一定的工业基础。1906年,京汉铁路全线通车,而粤汉铁路也在修建当中,建桥跨越长江、汉水连接京汉、粤汉两路的构思即为各方所注。

据历史档案显示,在武汉建第一座长江大桥的设想最早由湖广总督张之洞提出,用以沟通南北铁路。1912年5月,中国铁路工程师詹天佑被北洋政府聘为粤汉铁路会办。詹天佑在进行粤汉铁路复勘定线的过程中,考虑到将来粤汉铁路与京汉铁路会跨江接轨,为此在规划武昌火车站(通湘门车站)时也预留与京汉铁路接轨出岔的位置。

第一次规划

1913年,在詹天佑的支持下,国立北京大学(今北京大学)工科德国籍教授乔治·米勒带领夏昌炽、李文骥等13名土木门学生,到武汉来对长江大桥桥址进行初步勘测和设计大桥的实习,并由时任北京大学校长严复将建桥意向代陈于交通部。这一次成为武汉长江大桥的首次实际规划,当时提出建议将汉阳龟山和武昌蛇山之间江面最狭隘处作为大桥桥址,经武昌汉阳门、宾阳门连接粤汉铁路,并设计出公路铁路两用桥的样式。当时构思的桥梁结构仿照当时世界著名的最大钢桥——英国苏格兰爱丁堡的福斯桥,桥面铺设铁路、公路、电车路、人行道。此次规划虽然未获实行,但其选址被历史证明为十分适宜,与此后几次规划选址基本相同。

第二次规划

1919年2月,孙中山写就了《实业计划》,阐述了开发中国实业的途径、原则和计划,提出中国经济建设的伟蓝图,在其论述中即提到关于武汉修建长江大桥或隧道的选址问题。为连通武汉三镇,孙中山当时提出“在京汉铁路线于长江边第一转弯处,应穿一隧道过江底,以联络两岸。更于汉水口以桥或隧道,联络武昌、汉口、汉阳三城为一市。至将来城市用地发展扩大,则更有数点可以建桥或穿隧道”。

1923年,由辛亥革命时的参谋长孙武组织,依据孙中山的规划思想,编制了《汉口市政建筑计划书》。《计划书》明确提出,“以汉阳之大别山麓(龟山),武昌之黄鹄山麓(蛇山)为基,架设武汉大铁桥,可收平汉、粤汉、川汉三大铁路,连贯一气之完美”。

由于当时的平汉铁路黄河大桥在建设过程中为求节省经费、提早通车,因此建筑质量较差,仅作为临时桥梁使用。1921年,北洋政府拟建黄河大桥新桥并施行公开招标,交通部又聘请美国桥梁专家约翰·华德尔(JohnA.L.Waddell)为顾问,除筹建黄河大桥新桥外,并请其设计武汉长江大桥。华德尔选择的桥址与1912年北京大学所拟位置大致相同;设计方面采用简单桁梁、锚臂粱、悬臂粱混合布置,并主张使用合金钢建桥以减轻重量,预算建筑费用为970万银元,华德尔并建议向美商贷款。华德尔的方案曾引起政府关注,拟定桥址也做过实地钻探,惟由于建设费用庞大,计划也不了了之。

1927年1月,广州国民政府迁都武汉;同年4月合并武汉三镇,设武汉市。1929年4月,国民政府成立武汉特别市政府,进一步推动了武汉的市政建设。同年刘文岛任武汉特别市市长后,再次邀请华德尔来华,研商长江建桥之事。华德尔对1921年的设计方案作出了修订,为保证长江轮船的通行,大桥采用简单桁梁并设升降梁,全长4010英尺,共15孔,桥面一层由公路铁路共用,桥面升起时可高出最高水面150英尺。这次计划同样由于耗资巨大而无下文,且国民政府正忙于应付内部军事派系斗争,包括蒋桂战争、中原大战等内战,无暇顾及长江大桥的建设。

第三次规划

1935年,鉴于粤汉铁路即将全线建成通车,平汉、粤汉两路有必要在武汉连通。当时铁道部曾考虑仿照1933年建成的南京铁路轮渡,但由于武汉的长江水位涨落幅度比南京大一倍,两岸引桥工程较困难,被迫搁置铁路轮渡的方案。同年,由茅以升担任处长的钱塘江大桥工程处又对武汉长江大桥桥址作测量钻探,并请苏联驻华莫利纳德森工程顾问团合作拟定又一建桥计划。计划为一座固定式的铁路公路联合桥,桥址位于武昌黄鹤楼到汉阳莲花湖北刘家码头之间,全长1932米,设两台7墩8孔,6、7号桥墩间为大型轮船通航航道,主跨237.74米,以拱形钢梁架设于6、7号墩之上,桥下在最高洪水位时净高30米;桥面一层,公路铁路并列。包括汉水铁路桥和引桥在内,工程需要花费国币1060万元。为了募集资金,还曾拟定了过桥收费、分期还本付息的办法。惟由于集资困难,结果也不了了之。1937年3月,长江南岸的粤汉铁路徐家棚站(今武昌北站)与北岸平汉铁路刘家庙站(今江岸站)之间的铁路轮渡通航,火车乘渡轮过江从此成为“江城一景”。

第四次规划

中国抗日战争结束后,百废待兴,而兴建武汉长江大桥的计划也再度旧事重提。湖北省政府于1946年8月25日举行会议,决定邀请粤汉区、平汉区铁路管理局及中国桥梁公司共同组织成立武汉大桥筹建委员会,省政府主席万耀煌为主任委员,茅以升为总工程师;同年9月初中华民国行政院工程计划团团长侯家源偕同美国桥梁专家鲍曼等考察武汉长江大桥桥址。同年,由中华民国内政部营建司司长哈雄文陪同美国市政专家戈登来汉视察,并有平汉区铁路管理局局长夏光宇参加,当时提出的建桥意见是:铁路和公路合并可降低造价,位置仍以龟山、蛇山之间为宜;为减少墩数、便利船运,决定改用较长跨度的悬臂拱桥,设4墩5孔,同时考虑到铁路干线运输日益繁忙,大桥可适当提高载重等级。后因国共内战、经济困难,国民政府无暇顾及长江大桥的建设,武汉长江大桥的计划再次搁置。

第五次规划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时年63岁、自1913年起多次参与武汉长江大桥规划、勘探的李文骥,联合茅以升等一些科学家、工程师向中央人民政府上报《筹建武汉纪念桥建议书》,提议建设武汉长江大桥,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成功的纪念建筑”,并详述前四次规划经过和受挫的原因,论述当时中国能建成大桥的可能性与具体工程内容、经费预算(600亿旧人民币)等。中央政府对此甚为重视,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会议上通过建造长江大桥的议案,并于1949年末电邀李文骥、茅以升等桥梁专家赴京,共商建桥之事。

根据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的指示,中央人民政府铁道部立即着手筹划修建武汉长江大桥。1950年1月,铁道部成立铁道桥梁委员会,同年3月成立武汉长江大桥测量钻探队和设计组,由中国桥梁专家茅以升任专家组组长,开始进行初步勘探调查,李文骥第五次赴武汉参与长江大桥设计和测量勘探,惟李文骥当时已抱病在身,并坚持工作至1951年6月,同年8月病逝。

专家组先后共作了八个桥址线方案,并逐一进行了缜密研究,所有的方案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利用长江两岸的山丘以缩短引桥和路堤的长度。1950年9月至1953年3月,曾三次召开武汉长江大桥会议,就有关桥梁规模、桥式、材质、施工方法等进行讨论。1953年2月18日,毛泽东在武汉听取中共中央中南局领导关于大桥勘测设计的汇报,并登上武昌黄鹤楼视察了大桥桥址。大桥选址方案经中央财经委员会批准确定后,铁道部立即组织力量进行初步设计。1953年3月完成初步设计,延聘苏联专家进行指导并委托苏联交通部对设计方案鉴定。

设计规划

1953年4月1日,周恩来批准成立武汉大桥工程局(今中铁大桥局集团的前身),负责武汉长江大桥的设计与施工,彭敏任局长兼党委第一副书记,杨在田、崔文炳任副局长,汪菊潜任总工程师。同年7月至9月,铁道部派出代表团携带武汉长江大桥全部设计图纸资料赴苏联首都莫斯科,请求苏方协助进行技术鉴定,苏方为此派出由25名桥梁专家组成鉴定委员会进行研究,鉴定会的改进建议包括稍微调整汉阳岸的桥址、同意采用气压沉箱法施工等,且鉴于桁架梁结构的丹东鸭绿江大桥在朝鲜战争中被炸毁时梁部坠落,故处于战备考虑建议长江大桥桥梁形式改为三孔一联等跨连续粱。1954年1月2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第203次会议听取了时任铁道部部长滕代远关于筹建武汉长江大桥的情况报告,并通过了《关于修建武汉长江大桥的决议》,决定采纳苏联的鉴定意见、批准长江大桥的初步设计,正式任命彭敏为武汉大桥工程局局长,杨在田、崔文炳任副局长,同时批准了1958年底铁路通车和1959年8月底公路通车的竣工期限。

1954年,国务院批准了铁道部聘请苏联专家组来华支援的请求。1954年7月,苏联政府派遣了以康斯坦丁·谢尔盖耶维奇·西林(КонстантинСергеевичСилин)为首的专家工作组一行28人来华进行技术援助。西林是苏联著名桥梁专家,曾于1948年至1949年间两次赴中国,协助修复东北地区铁路和松花江大桥,并参加过成渝、天兰、兰新铁路的桥梁建设。

西林来到中国后,表示认为长江大桥不宜采用气压沉箱法施工,原因是长江水深流急,沉箱需要下沉深达30米至40米,在接近四个大气压的环境下,每名工人只能每天工作约半小时,实际作业时间仅有十几分钟,而且只能在枯水季节的几个月内进行施工,必然大大延长施工时间、危害工人的健康,而且需要购置大量特殊设备,加大工程投资。西林建议用管柱钻孔法,不但能在水面施工,不受深水期的限制,而且不影响工人身体健康,但这种方法当时仍然是一种新技术,苏联也尚未实践过。大桥建设部门对管柱钻孔法的设计方案经过三个月的讨论和半年的试验,证明确实可行,经请示铁道部长滕代远、总理周恩来后,国务院于1955年上半年批准对新方案“继续进行试验,并将新旧方案进行比较,也是落实党中央提倡的‘依靠群众,一切通过试验’的方法”。

1954年2月,在1950年初步勘测的基础,由地质部、水利部、铁道部联合组成的武汉长江大桥地质勘探队,开始进行武汉长江河槽及两岸的地质评估。同年夏秋,武汉遭遇了自1855年有水文记录以来的最大洪水,勘探队最终在1955年1月10日完成了武昌黄鹤楼和汉阳龟山之间的地质评价。1955年1月15日,武汉长江大桥桥址选线技术会议在汉口召开,正式决定选择龟山、蛇山一线。

1955年2月,铁道部成立了武汉长江大桥技术顾问委员会,作为大桥工程的技术咨询机构,茅以升任主任委员,其他委员包括罗英、陶述曾、李国豪、张维、梁思成等。1955年5月下旬至6月初,按管柱钻孔法编制出武汉长江大桥技术设计方案,铁道部集中全国著名的桥梁专家和桥梁建筑工程师,举行了武汉长江大桥技术设计审查会议,对大桥的技术设计、施工进度和总预算进行了周密的审查。同年7月18日,国务院批准了这些报告,标志着武汉长江大桥建设工程开始进入实施阶段。

施工建设

经国务院批准后,武汉长江大桥于1955年9月1日提前正式动工。武汉长江大桥全部工程除了大桥本身以外,还包括大量配套工程,包括汉水铁路桥、大桥联络线、由丹水池站经江岸西站至汉水铁路桥头的汉口迂回线(今京广铁路正线)、江岸站至江岸西站的联络线、江岸西编组站、汉西站、汉阳站等设施,其中汉水铁路桥和长江大桥正桥和引桥工程由铁道部武汉大桥局负责施工,其余铁路及跨线桥工程由铁道兵施工。铁路从粤汉铁路武昌南站起,以立体交叉跨越武珞路、中山路、武昌路、解放路,沿蛇山至黄鹤楼处,横跨长江,过江后沿龟山以立体交叉跨越汉阳月湖正街,至阮家台处过汉水,又跨越张公堤及仁寿街至玉带门站与京汉铁路接轨。早在进行大桥设计规划的同时,作为武汉长江大桥配套工程之一的汉水铁路桥于1953年11月27日率先动工兴建,两岸铁路联络线工程也同时开始进行,并于1954年11月12日建成,1955年1月1日正式通车。而汉水公路桥也于1954年10月30日开工兴建,1955年12月建成通车,并被命名为“江汉桥”。

苏联政府获悉武汉长江大桥采用管柱钻孔法施工后,于1955年底派出以运输工程部部长科热夫尼科夫为首的代表团来华,参观长江大桥的施工。最终,西林的管柱钻孔法获得了苏联政府的认可,同月中国铁道部与苏联运输工程部签订了协议,对这种施工技术作出了正面评价。大型管柱钻孔法使大桥施工速度大为提高,桥墩基础工程从全面开工到基本完成仅用了一年零一个多月的时间。

1956年6月,大桥钢梁铆了两个月后,工人发现有的铆钉不能全部填满眼孔,有松动。大桥局立即进行现场试验,证实了工人的发现,于是下令,在铆钉施工办法没有解决以前,停止铆钉铆合,钢梁停止拼接。直至10月,长江大桥钢梁铆合试验得出结论,铆钉完全填满眼孔,并高出国家指标5%,大桥工程才重新启动。1956年10月,大桥各桥墩下沉管柱和从管柱内向江底岩盘钻孔的工作全部完成。

建成通车

1957年3月16日,大桥桥墩工程全部竣工。长江大桥采用3联9孔的等跨间支梁进行安装,使用平衡悬臂拼装架设法,从武昌、汉阳两岸分别同时向江中同时推进,全部钢梁均由山海关、沈阳桥梁厂制造,钢材由鞍山钢铁提供;1957年5月4日,大桥钢梁顺利合拢,同日举行了庆祝大会。武汉长江大桥(连同配套工程)总投资预算1.72亿元人民币,实际只用了1.384亿元;大桥本身造价预算7250万元,实际只用了6581万元。

1956年6月,毛泽东从长沙到武汉,第一次游泳横渡长江,当时武汉长江大桥已初见轮廓,毛泽东即兴写下《水调歌头·游泳》一词,其中广为传诵的一句“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正是描写武汉长江大桥的气势和重要作用。1957年9月6日,毛泽东第三次来到武汉长江大桥工地视察,并从汉阳桥头步行到武昌桥头。

1957年9月25日,武汉长江大桥全部完工,并于当天下午举行正式试通车,10月1日,我国发行了一套两枚纪念邮票《武汉长江大桥》。

1957年10月15日,5万武汉人民在武汉长江大桥,举行了大桥落成通车典礼。

参建单位

总设计师:茅以升

设计单位:铁道部勘测设计院

建设单位:武汉大桥工程局

施工单位:铁路部大桥工程局负责大桥管柱基础、墩台、梁体及铁路联络线施工,武汉市建设局负责公路桥桥面及两岸引道的协同施工,武汉市建设局同时负责公路桥桥面维修管理。武汉市建设局负责公路桥桥面维修管理,其余均由郑州铁路局武汉长江大桥桥工处维修管理。

技术指导:前苏联桥梁专家、苏联科学院院士西林等人组成的28人的专家组。

参与人员来源:铁道部北京桥梁事务所,茅以升先生的中国桥梁公司,南方的广州铁路局,东北的哈尔滨铁路局等。

武汉长江大桥技术顾问委员会:主任茅以升,委员包括罗英、陶述曾、李国豪、张维、梁思成等。

设计特点

选址建设

武汉长江大桥西北始于汉阳龟山南坡,东南止于武昌蛇山入江的山头。由于龟蛇锁江,江面狭窄,缩短大桥的长度。江底为两山余脉,除7号墩地质条件较差外,正桥的7个桥墩都立在坚固岩石上。利用两岸山势,桥下净空高,可满足通航需要。

功能设计

大桥为公路铁路两用桥,上层为公路,双向四车道,两侧有人行道;下层为复线铁路。全桥总长1670米,其中正桥1156米,西北岸引桥303米,东南岸引桥211米。从基底至公路桥面高80米,下层为双线铁路桥,宽14.5米,两列火车可同时对开。上层为公路桥,宽22.5米,其中:车行道18米,设4车道;车行道两边的人行道各2.25米。桥身为三联连续桥梁,每联3孔,共8墩9孔。每孔跨度为128米,为终年巨轮航行无阻起了很大的作用。

正桥的两端建有具有民族风格的桥头堡,桥头堡的设计,为了寻求最佳方案,当时政务院指示在全国范围内向各建筑设计院和各大学建筑系广泛征求美术方案,并邀请国内知名的建筑、美术、城市规划专家及桥梁专家,对已征集的美术方案进行评选后送政务院审批。建成的桥头堡,各高35米,桥头堡的堡亭为四方八角,上有重檐和红珠圆顶,从底层大厅至顶亭,共7层,桥头堡内有电梯和扶梯供行人上下,大厅之中有建桥英雄群像大型泥塑展列其中,供游人观看、欣赏,追忆逝去的岁月,感触英雄的博大气概。可从底层坐电动升降梯可直接上大桥公路桥面参观,眺望四周,望大江东去,整个武汉三镇连成一体尽收眼底。

桥墩

正桥8墩9孔,每孔桥跨128米。桥墩基础施工采用“管柱钻孔法”,开创了中国建桥史上的新工艺。正桥钢梁由平弦菱形连续梁组成,钢梁设计三联,每联三孔。钢梁制作精确,由两岸平衡悬臂向江心拼接合拢。连续梁由一组绞式固定支座和三组辊轴式支座所支撑。在最高洪水位时,桥下净高18米,可满足上行大型轮船的通航要求。

引桥

汉阳岸引桥长303米,有17孔;武昌岸引桥长211米,12孔。每孔跨度不超过17.2米,均为钢筋混凝土门式拱桥。连接正桥与两岸引桥的桥台为8层楼式桥头堡,第8层在公路桥桥面两侧各设一对仿古双檐小角亭,成为桥头附近黄鹤楼与晴川阁之间的连结点。

桥面

桥面上下两层。下层设铁路双轨,南北列车可同时对开。两侧有2.25米宽小道,专供大桥养护人员行走。上层为公路桥桥面,车行道宽18米,可并行6辆汽车,设计荷载汽—18、挂—100,其两侧人行道宽2.25米。正桥人行道外缘,铸有各种飞禽走兽的齐胸栏杆;大桥的两侧是对称的花板,内容多取材于我国的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等,有孔雀开屏、鲤鱼戏莲、喜鹊闹梅、玉兔金桂、丹凤朝阳、雄鸡报晓、鸟语花香、菊黄蟹肥、石榴结籽、猕猴摘桃、鱼跃荷香等,极具民族气息。人行道内缘后来增设了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防撞护栏。每隔32米矗立一对灯柱,兼作无轨电车供电线路的支架。入夜成串的桥灯远望如过江银龙,壮丽奇绝。

附属设置

武汉长江大桥纪念碑和观景平台与武汉长江大桥一并落成,与武汉长江大桥相互依偎,碑高6米,重20余吨,南面镌有毛泽东同志“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诗句,观景平台是游人赏长江、看大桥的最佳位置之一。

技术创新

武汉长江大桥的初步设计是采用桥梁建设界惯用的气压沉箱基础。这种技术工人得到深水作业,承受气压和水压的变化,在长江这样接近40米深的江底,每个工人一天只能工作2小时,而且呼吸困难,极易出现氮麻醉现象,得一种“沉箱病”。

前苏联专家西林提出了管柱钻孔基础的创议,就是将空心管柱打入河床岩面上,并在岩面上钻孔,在孔内灌注混凝土,使其牢牢插结在岩石内,然后再在上面修筑承台及墩身。这是一项完全创新的技术。两国的技术人员紧密合作,经过一年多的地质勘测和艰苦的试验研究,最终决定使用这种技术。

因为使用了这一当时世界最先进施工方法,武汉长江大桥原计划4年零1个月完工,实际仅用2年零1个月。

安全设计

武汉长江大桥在设计中以极端环境为标准,假设两列双机牵引火车,以最快速度同向开到桥中央,同步紧急刹车;同一时刻,公路桥满载汽车,以最快速度行驶,也来个紧急刹车;还是这个时间,长江刮起最大风暴、武汉发生地震、江中300吨水平冲力撞到桥墩上,武汉长江大桥仍需有足够的承受能力。

建设意义

武汉长江大桥是新中国成立后在“天堑”长江上修建的第一座大桥,也是古往今来,长江上的第一座大桥,是我国第一座复线铁路、公路两用桥,建成之后,成为连接我国南北的大动脉,对促进南北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凝聚着我国桥梁工作者的机智和精湛的工艺

大桥的建设得到了当时苏联政府的帮助,苏联专家为大桥的设计与建造提供了大量的指导,但是中苏关系破裂之后,苏联政府就撤走了全部专家,最后的建桥工作是由茅以升先生主持完成。毛泽东于1956年6月首次在武汉畅游长江后(当时武汉长江大桥正在建设)所作的诗词《水调歌头·游泳》中,“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一句,正是描写武汉长江大桥对沟通中国南北交通的重要作用。大桥自建成以来,一直都是武汉市的标志性建筑。武汉长江大桥全长1670.4米,正桥是铁路公路两用的双层钢木结构梁桥,上层为公路桥,下层为双线铁路桥,桥身共有八墩九孔,每孔跨度为128米,桥下可通万吨巨轮,八个桥墩除第七墩外,其它都采用“大型管柱钻孔法”,这是由我国桥梁工作者所首创的新型施工方法,凝聚着我国桥梁工作者的机智和精湛的工艺。

极大的促进了武汉的发展

大桥建成之后,将武汉三镇连为一体,极大的促进了武汉的发展。从全国的宏观角度来看,大桥的建成意义更是在于将京广铁路连接起来,使得长江南北的铁路运输通畅起来。

大桥像一道飞架的彩虹,在长江天堑上铺成了一条坦途。平汉铁路和粤汉铁路由此实现了连接(两线也因此而改称为京广线),南北交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大大促进了武汉市铁路枢纽建设进程,使素有“九省通衢”之称的武汉市成为全国重要的铁路枢纽。大桥通车后,社会经济效益十分巨大,仅通车的头5年,通过的运输量就达8000多万吨,缩短火车运输时间约2400万车小时,节约的货运费超过了整个工程造价。大桥通车前,一列铁路货车车厢经轮渡过江,需往返多次,最快也需5个多小时。公路桥部分,30多年中过桥车流量逐年增长,1988年昼夜行车在3万辆次以上。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大桥的通过量也不断增加,直接间接的经济效益更难以计数,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重大作用。

更多关于建筑行业独家信息,敬请实时关注建筑网微信号。

更多关于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点击底部客服免费咨询。

近5年内的工程造价或管理方面的参考文献,近5年内的,谢谢。

工程造价论文参考文献一:

[1]赵彬,孙会锋.云计算在工程造价信息管理中的应用[J].建筑经济.2013(11)

[2]董屹,王昆鹏.云存储在数字图书馆中的应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3(09)

[3]王妍妍,唐招金.信息时代的工程造价管理与特征分析[J].城市建筑.2012(17)

[4]唐国纯,罗自强.云计算体系结构中的多层次研究[J].铁路计算机应用.2012(11)

[5]罗雪琼,陈国忠,饶从志,徐静,森干,周毅.论云计算及其在医疗卫生信息化中的应用[J].现代医院.2012(11)

[6]孙瑞丰.论云计算及其体系结构[J].企业家天地.2012(10)

[7]李凌霞.云计算的体系结构域关键技术[J].微计算机信息.2012(10)

[8]何清华,潘海涛,李永奎,钱丽丽.基于云计算的BIM实施框架研究[J].建筑经济.2012(05)

[9]顾宏久.浅谈虚拟化与云计算的关系[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1(08)

[10]房秉毅,张云勇,程莹,徐雷.云计算国内外发展现状分析[J].电信科学.2010(S1)

[11]孙长军,陈江潮.加快工程造价信息化建设[J].经营与管理.2010(04)

[12]俞华锋.基于云计算的物流信息平台的构建[J].科技信息.2010(01)

[13]吴吉义,平玲娣,潘雪增,李卓.云计算:从概念到平台[J].电信科学.2009(12)

[14]石屹嵘,段勇.云计算在电信IT领域的应用探讨[J].电信科学.2009(09)

[15]李永先,栾旭伦,李森森.云计算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应用探讨[J].江西图书馆学刊.2009(01)

[16]邵瑞,张建高.工程造价信息化管理发展的问题及趋势探究[J].山西建筑.2009(05)

[17]吴学伟,任宏,竹隰生.英国与香港的工程造价信息管理[J].建筑经济.2007(02)

[18]应飞虎.信息如何影响法律--对法律基于信息视角的阐释[J].法学.2002(06)

[19]赵志敏.工程造价咨询公司内部治理研究[D].北京建筑大学2014

[20]刘畅.基于BIM的建设工程全过程造价管理研究[D].重庆大学2014

[21]李郁楠.建设项目工程造价控制的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4

[22]李菲.BIM技术在工程造价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4

[23]陈凤.算量软件在建筑工程量计算中的应用与分析[D].河北工程大学2013

[24]杨立杰.基于模块化的住宅工程造价指标体系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4

[25]褚彦秋.工程造价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厦门大学2014

[26]夏涛.建设项目招投标阶段和施工阶段工程造价控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4

[27]卢立明.工程造价管理中信息的应用研究[D].天津大学2009

工程造价论文参考文献二:

[1]周怀少.试论施工企业工程造价风险的防范[J].科技资讯.2012(03)

[2]王岩莉,赵春花.工程造价的风险管理因素分析[J].科技致富向导.2010(30)

[3]朱小旺.土建工程项目造价风险模糊评估模型研究[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10(03)

[4]饶虹.业主在工程量清单计价下的工程造价风险控制[J].市政技术.2010(03)

[5]仇一颗,仇劲松.基于灰色层次法的公路工程造价风险评价[J].公路工程.2009(04)

[6]雷碧涛,杨建,刘君健.基于模糊评估模型的公路工程造价风险研究[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4)

[7]李高扬,刘明广,吴育华.工程项目风险预测模型[J].统计与决策.2006(22)

[8]刘静.综合单价风险量化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6(04)

[9]陈长宏.试析施工企业工程造价风险及对策[J].中国建设信息.2005(14)

[10]王桂强,马羽.解释结构模型(ISM)在深圳地铁一期工程联调中的应用[J].铁道运输与经济.2004(09)

[11]田权魁.模糊理论与AHP相结合的BOT风险研究[J].低温建筑技术.2004(02)

[12]戚安邦.项目风险与不确定性成本集成管理方法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12)

[13]杨赞锋.基于风险因素的水电工程造价预测模型[J].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06)

[14]肖维品,陈松吟,符宁强.工程项目投标报价决策模型及其风险评估方法[J].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2000(04)

[15]胡玫.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系统的分析与设计[D].云南大学2013

[16]所滨立.龙华建筑公司工程造价管理研究[D].吉林大学2013

[17]段云萍.建筑项目工程造价管理研究[D].燕山大学2012

[18]朱其芹.工程量清单招标模式下全目标工程造价集成管理研究[D].长安大学2013

[19]文洁.集对分析法在工程造价风险评估中的应用研究[D].湖南大学2013

[20]黄治高.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下工程造价全过程审计研究[D].山东大学2013

[21]王雯.建设项目实施阶段工程造价管理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

[22]韦春晓.建筑施工企业工程造价风险管理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

[23]李庆中.施工企业工程造价风险评估及应对策略研究[D].天津大学2007

工程造价论文参考文献三:

[1]王永刚,贾洪刚.风电项目全过程造价控制与管理探讨[J].价值工程.2012(32)

[2]柯晓灵.基于价值视角的建设项目设计阶段工程造价控制研究[J].科技与企业.2012(12)

[3]苏永奕.建筑信息模型在建设项目全过程造价控制中的应用研究[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3)

[4]周燕伟.浅谈FIDIC合同条款和国际EPC项目造价控制[J].建设监理.2011(06)

[5]赵华.浅谈建设项目全过程造价控制与管理[J].净水技术.2011(02)

[6]王冰.限额设计-房地产项目造价控制的有效手段[J].浙江冶金.2011(01)

[7]樊春阳,张东强,陈爽,余龙娥.基于限额设计的房地产项目造价控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05)

[8]张跃明.基于项目全过程的房地产项目造价财务控制体系的构建[J].当代经济.2010(04)

[9]刘雄英.浅论全过程造价管理[J].科技资讯.2008(20)

[10]朱馥.建设项目全过程造价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资讯.2008(19)

[11]熊光蔚.政府投资项目全过程造价管理问题研究[J].江西科学.2008(03)

[12]周巍.房地产开发项目造价控制与成本管理研究[J].特区经济.2008(05)

[13]皮娟娟.试论建设项目全过程造价管理[J].河南建材.2008(02)

[14]郑波.试论建设项目全过程造价管理的技术方法[J].科技创新导报.2008(09)

[15]张淑华,齐伟军.我国全过程造价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J].煤炭技术.2007(08)

[16]黄斐娜.工程项目全过程造价管理研究[J].企业技术开发.2007(07)

[17]刘映菲.房地产开发项目造价控制探析[J].山西建筑.2007(12)

[18]张一豆.论建设项目的全过程造价管理[J].科技经济市场.2007(03)

[19]谭远明.建设项目全过程造价管理的弊端和对策[J].中国建设信息.2006(08)

[20]田冬梅.影响工程造价的主要技术因素及分析研究[J].西部探矿工程.2005(03)

[21]郝建新,尹贻林.我国非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投资控制问题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3(02)

[22]刘红清.试谈全面造价管理[J].山西建筑.2003(06)

[23]孔宪毅,平全虎.论工程造价管理的一种新模式--全面工程造价管理[J].电力学报.2001(04)

[24]尹贻林,王振强.加入WTO对我国工程造价管理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1(08)

工程造价论文参考文献四:

[1]毛燕红,主编.建筑工程计价与投资控制[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2]王卓甫,简迎辉着.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及其创新[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

[3]丁士昭主编,全国一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用书编写委员会编写.建设工程经济[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4]程鸿群等编着.工程造价管理[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5]尹贻林主编.工程造价计价与控制[M].中国计划出版社,2003

[6]马永军,张翠红主编.工程造价计价与控制[M].中国计划出版社,2003

[7]郝建新主编.美国工程造价管理[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

[8]王振强主编.日本工程造价管理[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

[9]李慧民主编.建筑工程经济与项目管理[M].冶金工业出版社,2002

[10]李世蓉,邓铁军主编.工程建设项目管理[M].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11]陈建国主编.工程计量与造价管理[M].同济大学出版社,2001

[12]谭德精等主编.工程造价确定与控制[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1

[13]周述发,李清和主编.建筑工程造价管理[M].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2001

[14]戚安邦着.工程项目全面造价管理[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

[15]全国造价工程师考试培训教材编写委员会[编写],尹贻林主编.工程造价管理相关知识[M].中国计划出版社,2000

[16]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标准定额司主编.全国统一建筑工程基础定额[M].中国计划出版社,1995

[17]张传吉编着.建筑业价值工程[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

[18]王行愚编着.控制论基础[M].华东化工学院出版社,1989

[19]李郁楠.如何搞好建设项目的工程造价控制[J].门窗.2013(01)

[20]李郁楠.论施工企业工程造价控制的有效程序[J].科技创业家.2012(23)

[21]史红.前期阶段对建设项目的造价控制[J].江苏建材.2006(03)

[22]谢颖.价值工程在工程监理造价控制中的应用[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