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站式装修网


一梦江湖苏式园林装修,中国古典园林的分类及中西古典园林的不同

时间:2023-08-21 作者:禹钢


大家好,如果您还对一梦江湖苏式园林装修不太了解,没有关系,今天就由本站为大家分享一梦江湖苏式园林装修的知识,包括中国古典园林的分类及中西古典园林的不同的问题都会给大家分析到,还望可以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开始吧!

中国古典园林的分类及中西古典园林的不同

中国古典园林的分类,从不同角度看,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方法。一般有两种分类法。

一、按占有者身份分

1.皇家园林

是专供帝王休息享乐的园林。古人讲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在统治阶级看来,国家的山河都是属于皇家所有的。所以其特点是规模宏大,真山真水较多,园中建筑色彩富丽堂皇,建筑体型高大。现存为著名皇家园林有:北京的颐和园、北京的北海公园、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

2.私家园林

是供皇家的宗室外戚、王公官吏、富商大贾等休闲的园林。其特点是规模较小,所以常用假山假水,建筑小巧玲珑,表现其淡雅素净的色彩。现存的私家园林,如北京的恭王府,苏州的拙政园、留园、沧浪亭、网狮园,上海的豫园等。

二、按园林所处地理位置分

1.北方类型

北方园林,因地域宽广,所以范围较大;又因大多为百郡所在,所以建筑富丽堂皇。因自然气象条件所局限,河川湖泊、园石和常绿树木都较少。由于风格粗犷,所以秀丽媚美则显得不足。北方园林的代表大多集中于北京、西安、洛阳、开封,其中尤以北京为代表。

.江南类型

南方人口较密集,所以园林地域范围小;又因河湖、园石、常绿树较多,所以园林景致较细腻精美。因上述条件,其特点为明媚秀丽、淡雅朴素、曲折幽深,但究竟面积小,略感局促。南方园林的代表大多集中于南京、上海、无锡、苏州、杭州、扬州等地,其中尤以苏州为代表。

3.岭南类型

因为其地处亚热带,终年常绿,又多河川,所以造园条件比北方、南方都好。其明显的特点是具有热带风光,建筑物都较高而宽敞。现存岭南类型园林,有著名的广东顺德的清晖园、东莞的可园、番禹的余荫山房等。

--------------------------

中西古典园林的区别

中国传统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载体,它不仅客观而又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历代王朝不同的历史背景、社会经济的兴衰和工程技术的水平,而且特色鲜明地折射出中国人自然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演变,蕴含了儒、释、道等哲学或宗教思想及山水诗、画等传统艺术的影响;它凝聚了中国知识分子和能工巧匠的勤劳与智慧。而且与西方园林艺术相比,它突出地抒发了中华民族对于自然和美好生活环境的向往与热爱。

1990年,中国的风景名胜泰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自1994年起,中国承德的避暑山庄、北京的颐和园、苏州的拙政园、留园和环秀山庄先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从而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这进一步说明中国传统园林具有令人折服的艺术魅力和不可替代的唯一性。它在世界文化之林中独树一帜,风流千载。

中国古代神话中把西王母居住的“瑶池”和黄帝所居的“悬圃”都描绘成景色优美的花园。青山碧水,这正是人们梦寐以求的生活环境。据古文字记载,中国奴隶制的后期殷周出现了方圆数十里的皇家园林--囿,这是中国传统园林的雏形。秦汉时期,则产生了气势更加宏伟、占地面积达数百里、通过在自然山水环境中布置大量离宫别馆而形成的山水宫苑。魏晋时期,儒、释、道的思想,导致园林化的寺庙一一寺庙园林的产生,而此时朴素的山水诗、山水画带动了文人士大夫园林的发展。唐宋时代,山水诗、山水画的水平处于巅峰状态,因此写意山水园就应运而生。到了明清时代,写意山水园的发展达到高潮,造园艺术更加趋于成熟、完美。这时,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文人士大夫,都在园林中追求着更真实的生命体验,寄托进了更多的审美情怀与社会理念。这就使中国园林带有了强烈的象征特色。

这种象征特色首先表现在园林和园中景点的命名上。中国园林的名称并不直接与园主的名称

相关,而更多地是与园主的人格理想相关。北京颐和园的前身叫清漪园。1886年重修后,西太后取意“颐养冲和”改用现名。这位曾“垂帘听政”的“女皇”企盼“天下太平”,并能让她“颐养天年”。无锡“寄畅园”的名称则表达出它的主人希望自己能生活得自由自在。在中国及其文学作品中还有不止一处的“大观楼”、“大观园”,这既是说此处视野开阔、景色秀丽,也是说在此游览、寄居的人要豁达、达观。据史料记载,汉代著名的皇家园林上林苑中就有一处园中园叫“博望苑”,指登高望远、亲近自然,能使人的精神得到滋养和升华。

据专家考证,早在公元6世纪的时候,中国传统园林艺术就传到了韩国和日本,并在那里生根、开花、结果。18世纪的时候,中国传统园林艺术又传至欧洲,对当时风行的、规则式的英法园林产生了很大冲击,一时间,仿建中国自然式园林在欧洲成为一种时尚。与此同时,欧洲的画家和传教士又应邀在中国北京的圆明园,创造了一组以洛可可风格为主又融有中国民族文化形式的西洋楼,开创了中西园林合作的先河。

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最高境界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实际上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园林中的体现。具体来讲,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园林是按下面的原则来营造的。

1、构架山水。

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山川秀美多姿,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对大自然怀有特殊的感情,尤其是对山环水抱构成的生存环境更为热爱,山与水在风水理论中被认为是阴阳两极的结合。而孔子曾指出:“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从而把山水与人的品格结合起来。中国独特的地理条件和人文背景孕育出的山水观对中国造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难怪中国人如此狂热地在自然的山水中营造园林,或是在都市园林中构架自然的山水。

2、模拟仙境。

早在2000多年前,秦始皇曾数次派人赴传说中的东海三仙山——一蓬莱、方丈、瀛洲去获取长生不老之药,但都没有成功。因此,他就在自己的兰池宫中建蓬莱山模仿仙境来表达企望永生的强烈愿望。汉武帝则继承并发扬了这一传统。在上林苑建章宫的太液池中建有蓬莱、方丈、流洲三仙山,自此,开创了“一池三山”的传统。

3、移天缩地。

中国传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以有限的空间表达无限的内涵。宋代宋徽宗的艮岳曾被誉为“括天下美,藏古今胜”。而清代圆明园中的“九州清晏”则是将中国大地的版图凝聚在一个小小的山水单元之中来体现“普天之下莫非王上”的思想。明代造园家文震亨也在《长物志》中强调了“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的造园立意。

4、诗情画意。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山水诗、山水画深刻表达了人们寄情于山水之间,追求超脱,与自然协调共生的思想。因此,山水诗和山水画的意境就成了中国传统园林创作的目标之一。东晋文人谢灵运在其庄园的建设中就追求“四山周回,溪涧交过,水石林竹之美,岩岫嵔曲之好”,而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庐山所建草堂则倾心于“仰观山,俯听泉,旁睨竹树云石”的意境。在园林中,这种诗情画意还尤以楹联匾额或刻石的方式表现出来,起到了点景的作用,书法艺术与园林也结下不解之缘,成为园林不可或缺的部分。

5、形式独特。

中国传统园林在布局上看似并不强调明显的、对称性的轴线关系,而实际上却表现出精巧的平衡意识和强烈的整体感。中国传统园林之所以能区别于外国园林,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正是其整体形式的与众不问。在这种自然式园林中,仿创自然的山形水势,永恒、奇特的建筑造型与结构,多彩多姿的树木花草,弯弯曲曲的园路,组成了一系列交织了人的情感与梦想的、令人意想不到的园林空间。

6、造园手法高超。

中国古代造园师在园林创作活动中,首要的工作是相地,即结合风水理论,分析园址内外的有利、不利因素;进而在此基础上立意,即所谓的构思,确定要表现的主题及内容,因境而成景。接下来就是运用借景、障景、对景、框景等手法对造园四要素进行合理布局、组织空间序列,最后对细节进行细致推敲,此时造园师要巧妙处理山体的形态、走向、坡度、凸凹虚实的变化,主峰、次峰的位置,水池的大小形状及组合方式,岛、堤、桥的运用,建筑单体的造型及群体的造型和组合方式,园林植物的种类与种植方式,园路的走向及用材等等一系列具体问题,实际上中国古代的造园师除了进行图纸设计工作外,更多的时间是花在建园的工地具体指导施工,从而保证设计意图的贯彻执行,并有利于即兴创作。

中国明代造园大师计成(1582年~?)就著有《园冶》一书,精辟论述了中国传统园林重要的造园手法。这是中国第一部造园专著,具有跨时代的、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

中国传统园林给人的美学感受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如:全园被分成若干景区,各有特色又相互贯通,往往通过漏窗、门洞、竹林、假山等手段保持一种若断若续的关系,相互成为借景,也为游览中景区的转换做出铺垫。在诸景区中常布上几件盆景、花台,那历史的沧桑、人世的凄凉与生命的顽强等就都有了见证似的。当然,一个好的园子还会有一个好的名字;要有几副佳联传世。儒家学者向来是讲究“微言大意”的,一个好的名字可以意味深长,品尝不尽。如苏州网师园,所谓“网师”乃渔父之别称,而渔父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既有隐居山林的含义,又有高明政治家的含义。佳联点景抒情使眼前的景与心中的情溶为一体,园林更加魅力无穷。

中国皇家园林

从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文字——殷商(公元前16--11世纪)甲骨文中,我们发现了有关皇家园林“囿”的论述,据此,有关专家们推测,中国皇家园林始于殷商。据周朝史料《周礼》解释,当时皇家园林是以囿的形式出现的,即在一定的自然环境范围内,放养动物,种植林木,挖池筑台,以供皇家打猎、游乐、通神明和生产之用。当时著名的皇家园林为周文王的灵囿。

秦汉两代(公元前221年~220年),皇家园林以山水宫苑的形式出现,即皇家的离宫别馆与自然山水环境结合起来,其范围大到方圆数百里。秦始皇在陕西渭南建的信宫、阿房宫不仅按天象来布局,而且“弥山跨谷,复道相属”,在终南山顶建阙,以樊川为宫内之水池,气势雄伟、壮观,秦始皇曾数次派人去神话传说中的东海三仙山--蓬莱、方丈和瀛洲求取长生不老之药。他在自己兰池宫的水池中筑起蓬莱山,表达了对仙境的向往。汉武帝在秦代上林苑的基础上。大兴土木,扩建成规模宏伟、功能更多样的皇家园林--上林苑。汉代上林苑是中国皇家园林建设的第一个高潮,上林苑苑中既有皇家住所,欣赏自然美景的去处,也有动物园、植物园、狞猎区,甚至还有跑马赛狗的场所。在上林苑建章宫的太液池中建有蓬莱、方丈和瀛洲三仙山。从此,中国皇家园林中“一池三山)的做法一直延续到了清代。

魏晋南北朝时期(220年--589年)皇家园林的发展处于转折时期,虽然在规模上不如秦汉山水宫苑,但内容上则有所继承与发展。例如,北齐高纬在所建的仙都苑中堆上山象征五岳,建“贫儿村”、“买卖街”体验民间生活等。

隋唐时期(581年--907年调皇家园林趋于华丽精致。隋代的西苑和唐代的禁苑都是山水构架巧妙、建筑结构精美、动植物种类繁多的皇家园林。

到了宋代(960年--1279年调皇家园林的发展又出现了一次高潮。这就是位于北宋都城东京的艮岳。宋徽宗建造的艮岳是在平地上以大型人工假山来仿创中华大地山川之优美的范例,它也是写意山水园的代表作。此时,假山的用材与施工技术均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元明清时期(1271年一1911年)皇家园林的建设趋于成熟。这时的造园艺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实现了一次飞跃,这个时期出现的名园如颐和园、北海、避暑山庄、圆明园,无论是在选址、立意、借景、山水构架的塑造、建筑布局与技术、假山工艺、植物布置、乃至园路的铺设都达到了令人叹服的地步。颐和园这一北山南水格局的北方皇家园林在仿创南方西湖、寄畅园和苏州水乡风貌的基础上,以大体量的建筑佛香阁及其主轴线控制全园,突出表现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意志。北海是继承“一池三山”传统而发展起来的,北海的琼华岛作为“蓬莱”仿建,所以,晨雾中的琼华岛时常给人以仙境之感受。避暑山庄是利用天然形胜,并以此为基础改建而成。因此,整个山庄的风格朴素典雅而没有华丽夺目的色彩,其中山区部分的十多组园林建筑当属因山构室的典范。圆明园是在平地上,利用丰富的水源,挖池堆山,形成的复层山水结构的、集锦式皇家园林。此外在中国造园史上圆明园还首次引进了西方造园艺术与技术。

皇家园林的鼎盛发展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一方面,这时的封建帝王全面接受了江南私家园林的审美趣味和造园理论,而它本来多少带有与主流文化相分离的出世倾向。清代有若干皇帝不仅常年在园林或行宫中料理朝政,甚至还美其名曰:“避喧听政”。

另一方面,皇家造园追求宏大的气派和皇权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这就导致了“园中园”格局的定型。所有的皇家园林内部的几十乃至上百个景点中,势必有对某些江南袖珍小园的仿制和对佛道寺观的包容。同时出于整体宏大气势的考虑,势必要求安排一些体量巨大的单体建筑和组合丰富的建筑群,这样也往往将比较明确的轴线关系或主次分明的多条轴线关系带入到原本强调因山就势,巧若天成的造园理法中来了,这也就也使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判然有别。

私家园林

中国私家园林很可能与皇家园林起源于同一时代。但是从已知的历史文献中,人们了解到在汉代有梁孝王的免园,大富豪袁广汉的私园。这类私家园林均是仿皇家园林而建,只是规模较小,内容朴实。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社会陷入大动荡,社会生产力严重下降,人口锐减,人民对前途感到失望与不安。于是就寻求精神方面的解脱,道家与佛家的思想深入人心。此时士大夫知识分子转而逃避现实,隐逸山林。这种时尚必然体现在当时的私家园林之中,其中的代表作有位于中国北方洛阳的西晋大官僚石崇的金谷园和中国南方会稽的东晋山水诗人谢灵运的山居。两者均是在自然山水形基础上稍加经营而成的山水园。

唐宋时期,社会富庶安定,文化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诗书画艺术达到了巅峰时期。文人造园更多地将诗情画意溶入到他们自己的小小天地之中。这时期的代表作有诗人王维的辋川别业和作家司马光的独乐园。

明清时期,私家造园之风兴盛、尽管此时私家园林多为城市宅园,面积不大,但是就是在这小小的天地里,却营造出了无限的境界。正如清代造园家李渔总结的那样:“一勺则江湖万里”。此时出现了许多优秀的私家园林,其共同特点在于选址得当,以假山水池为构架,穿凿亭台楼阁。树木花草,朴实自然,托物言志,小中见大,充满诗情画意。这壶中天地,既是园主生活场所,更是园主梦想之所在。这时期著名的南方私家园林有无锡的寄畅园。扬州的个园、苏州的拙政园、留园、网师园和环秀山庄狮子林等。北方私家园林则有萃锦园、勺园、半亩园等。

从现今留下来的明清时期的宅园布局来看,北方的私家园林受四合院形制的影响较大,显得较为拘谨;南方的私家园林则在空间布局上更加自然大方。从水池大小来看,北方私家园林中通常水面较小,而南方私家园林因基地水源丰富而水面较大。从假山材料来看,北方私家园林选用的是北方产的石头为多。南方私家园林选用的是太湖石;从园林建筑外观造型来讲,北方园林建筑显得稳重大度,屋角起翘较平;而南方园林建筑则空灵、飘逸,屋角起翘很大。从植物材料上来看,北方私家园林中,油松、桧柏、白皮松、国槐、核桃,柿子、榆树、海棠较为常见,而南方私家园林中常以梅花、王兰、牡丹、竹子、榆树、芭蕉、梧桐等为主要树种。从色彩构图上讲北方园林是灰瓦、灰墙。红柱、红门窗、绿树、黄石、青石为特点。色彩艳丽、跳动。南方园林则是以灰瓦。粉墙、棕柱、棕门窗、灰白石、绿树为特点,色彩清雅,柔和。

私家园林的成熟实际上反映了中国封建知识分子与封建权力之间持久的冲突与融合。文人士大夫私家园林原也是受到皇家园林的启发,希望造山理水以配大地,寄托自己的政治抱负。但社会的动荡和政治的腐败总令信奉礼教的中国知识分子失望,于是一部分士大夫受老庄思想影响,崇尚自然,形成与儒家五行学说比较形式化的天地观相对立的,以自然无为为核心的天地观念,因此园林中的山水不再局限于茫茫九派、东海三山;又由于封建权力和礼制的打压,私家园林的规模与建筑样式受到诸多限制,这正好又与庄子齐万物的相对主义思想相吻合。于是从南北朝时期起,私家园林就自觉地尚小巧而贵情趣。一些知识分子甚至借方士们编造的故事,将园林称作“壶中天”。要人们在小中见大。中国知识分子的“壶中天地”给这个民族留下了一整套的审美趣味和构园传统,留下了一大批极为宝贵的文化遗产。

儒家知识分子虽不像道家知识分子那样消极遁世。却也有了“道不明则隐”的清醒选择。于是他们也需要一个能与封建权力分庭抗礼的环境,这个环境也无需很大,无需奢侈,无需过多的建筑,而是要在城市的喧闹中造就一种隐居的氛围,使他们在简朴的生活中继续磨练自己的意志和德行,世道一旦清明,明君一旦出现,他们就可即刻复出。更重要的是,在这里他们已可直接与天道相通,而不必假皇权的中介了。这当然也是符合他们的人生社会理想的好去处。他们以孔子对颜回的赞誉为鉴,在小小的园林(“勺园”、“壶园”、“芥子园”、“残粒园”等)中“一瓢饮,一箪食”,乐而不改其志,坚定地等待着。正所谓“身在山林,心存魏阙”,这时的半亩方园就成了“孔颜乐处”。失意的士大夫们便可“文酒聚三楹,晤对间,今今古古;烟霞藏十笏,卧游边,山山水水”了,在这种情况下,园林中不仅建筑面积所占比例很小,单体建筑体量不大,屋面常用灰瓦卷棚顶,装修简洁,不施彩画等,然它们的淡雅精深,其中文学艺术作品(匾额、楹联、勒石、诗词书画)之多和寓意之深刻,是皇家建筑所不能比的。

私家园林的审美趣味后来为皇家所吸纳,一些宗教寺庙,尤其汉传佛教寺庙的营建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它的影响;而一些儒家知识分子一旦当了地方官。也适时修建一些郊野公共园林或少量园林式建筑,供市民踏青登高赏景之用。这种园林或建筑就更与私家园林气味相投了,例如杭州西湖风景区的形成就与著名诗人苏东坡两度在此为官,曾先后疏浚西湖,筑苏堤,修石灯塔,造各种亭台,并留下大量赞美西湖的诗词有很大的关系。因此,了解私家园林之美,可进一步懂得中国园林之妙,并直观地了解传统中国文化中与官方意识形态有所区别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苏州园导游词600字

苏州园林(SuzhouGardens)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

苏州园林景观(20张),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就称为园林。苏州是中国著名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有“人间天堂,园林之城”的美誉。这里素来以山水秀丽,园林典雅而闻名天下,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美称。苏州古典园林“不出城郭而获山水之怡,身居闹市而有灵泉之致”,1985年,苏州园林即被评为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作为举世瞩目的历史文化名城,苏州沉淀了二千五百余年吴文化底韵。约在公元前十一世纪,当地部族自号“勾吴”,苏州称“吴”。公元前514年吴王阖闾建都于此,其规模位置迄今未变,为世界少有。既有湖光山色、烟波浩淼的气势,又有江南水乡小桥流水的诗韵——素有“江南鱼米之乡”之称的苏州富饶美丽,是中国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苏州自古以来就是江南的经济文化中心,城市格局保持完整,山明水秀,自然景观独具特色,是著名的旅游胜地。闻名遐迩的苏州园林采用缩景的手法,给人以小中见大的艺术效果,为苏州赢得“园林之城”的美誉。作为苏州古典园林典型例证的拙政园、留园、网师园和环秀山庄,产生于苏州私家园林发展的鼎盛时期,苏州园林的自然美以其意境深远、构筑精致、艺术高雅、文化内涵丰富而成为苏州众多古典园林的典范和代表。苏州以园林见长,让人感叹园艺的巧夺天工与自然精致。以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为代表的古典园林于1997年12月被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2000年增补沧浪亭)。狮子林,耦园,艺圃,退思园为世界文化遗产。其中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和留园分别代表着宋(公元960~1276年)、元(公元1271~1368年)、明(公元1368~1644年)

苏州园林环境(19张)、清(公元1644~1911年)四个朝代的艺术风格,被称为苏州“四大名园”。苏州主要园林列表:私家园林: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网师园、艺圃、环秀山庄、耦园佛教园林:报恩寺(北寺塔)、西园、寒山寺、双塔、瑞光塔王家园林:虎丘(吴王阖闾墓)、灵岩山(吴王行宫)

编辑本段苏州气候

苏州地处温带,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均降水量1100毫米,年均温15.5℃,1月均温2.5℃。7月均温28℃。全市地势低平,平原占总面积的55%,水网密布,土地肥沃,物产丰富,雨量充沛,平野稻香,碧波鱼跃,农副物产十分丰富,人们传诵的“近炊香稻识红莲”、“桃花流水鳜鱼肥”、“夜市买菱藉,春船载绮罗”的诗句,就是历代诗人对苏州物产富足的赞美和讴歌。苏州园林

主要种植水稻、麦子、油菜,出产棉花、蚕桑、林果,特产有碧螺春茶叶、长江刀鱼、太湖银鱼、阳澄湖大闸蟹等。苏州是闻名遐迩的“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素有“人间天堂”之美誉。地形苏州市隶属于两个省一级的自然地理区:沿江三角洲平原地区和太湖平原地区,分属于4个二级自然区:沿江平原沙洲区、苏锡平原区、太湖及湖滨丘陵区、阳澄淀泖低地区。地貌特征以平缓平原为上,全市的地势低平,自西向东缓慢倾斜,平原的海拔高度3~4米,阳澄湖和吴江一带仅2米左右。

编辑本段园林文化

苏州古典园林的历史可上溯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时吴王的园囿,私家园林最早见于记载的是东晋(4世纪)的辟疆园,历代造园兴盛,名园日多。明清时期,苏州成为中国最繁华的地区,私家园林遍布古城内外。16~18世纪全盛时期,苏州有园林200余处,现在保存尚好的有数十处,并因此使苏州素有"人间天堂"的美誉。作为苏州古典园林典型例证的拙政园、留园、网师园和环秀山庄,产生于苏州私家园林发展的鼎盛时期,以其意境深远、构筑精致、艺术高雅、文化内涵丰富而成为苏州众多古典园林的典范和代表。写意的山水艺术思想中国的造园艺术与中国的文学和绘画艺术具有深远的历史渊源,特别受到唐宋文人写意山水画的影响,是文人写意山水模拟的典范。中国园林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包括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在内的两大系列,前者集中在北京一带,后者则以苏州为代表。由于政治、经济、文化地位和自然、地理条件的差异,两者在规模、布局、体量、风格、色彩等方面有明显差别,皇家园林以宏大、严整、堂皇、浓丽称胜,而苏州园林则以小巧、自由、精致、淡雅、写意见长。由于后者更注意文化和艺术的和谐统一,因而发展到晚期的皇家园林,在意境、创作思想、建筑技巧、人文内容上,也大量地汲取了私家花园的“写意”手法。完美的居住条件与生活环境苏州古典园林宅园合一,可赏,可游,可居,这种建筑形态的形成,是在人口密集和缺乏自然风光的城市中,人类依恋自然,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美化和完善自身居住环境的一种创造。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这四座古典园林,建筑类型齐全,保存完整,系统而全面地展示了苏州古典园林建筑的布局、结构、造型、风格、色彩以及装修、家具、陈设等各个方面内容,是明清时期(14~20世纪初)江南民间建筑的代表作品,反映了这一时期中国江南地区高度的居住文明,曾影响到整个江南城市的建筑格调,带动民间建筑的设计、构思、布局、审美以及施工技术向其靠拢,体现了当时城市建设科学技术水平和艺术成就。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苏州园林的重要特色之一,在于它不仅是历史文化的产物,同时也是苏州园林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载体。表现在园林厅堂的命名、匾额、楹联、书条石、雕刻、装饰,以及花木寓意、叠石寄情等,不仅是点缀园林的精美艺术品,同时储存了大量的历史、文化、思想和科学信息,其物质内容和精神内容都极其深广。其中有反映和传播儒、释、道等各家哲学观念、思想流派的;有宣扬人生哲理,陶冶高尚情操的;还有借助古典诗词文学,对园景进行点缀、生发、渲染,使人于栖息游赏中,化景物为情思,产生意境美,获得精神满足。而园中汇集保存完好的中国历代书法名家手迹,又是珍贵的艺术品,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另外,苏州古典园林作为宅园合一的第宅园林,其建筑规制又反映了中国古代江南民间起居休亲的生活方式和礼仪习俗,是了解和研究古代中国江南民俗的实物资料。[1]苏州古典园林,一向被称为“文人园林”。白居易在《草堂记》中说:“覆篑土为台,聚拳石为山,环斗水为池”,这是文人园林的范式。苏州园林充分体现了“自然美”的主旨,在设计构筑中,采用因地制宜,借景、对景、分景、隔景等种种手法来组织空间,造成园林中曲折多变、小中见大、虚实相间的景观艺术效果。通过叠山理水,栽植花木,配置园林建筑,形成充满诗情画意的文人写意山水园林,在都市内创造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城市山林”。苏州园林吸收了江南园林建筑艺术的精华,是中国优秀的文化遗产

苏州园林建筑(16张),理所当然被联合国列为人类与自然文化遗产。苏州园林善于把有限空间巧妙地组成变幻多端的景致,结构上以小巧玲珑取胜。网师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统称“苏州四大名园”,素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之誉。苏州园林代表了中国私家园林的风格和艺术水平,是不可多得的旅游圣地。苏州园林是时间的艺术、历史的艺术。园林中大量的匾额、楹联、书画、雕刻、碑石、家具陈设、各式摆件等等,无一不是点缀园林的精美艺术品,无不蕴含着中国古代哲理观念、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雨惊诗梦来蕉叶”,这是对苏州园林生动的写照;“风载书声出藕花”,这是对园林意境最好的描摩。一面面古典之窗,一道道岁月之门,引领着我们走进“苏州园林”。

编辑本段世遗殊荣

园林典范

拙政园

(英文名称:TheClassicalGardensofSuzhou)世界遗产委员会这样评价苏州古典园林:没有哪些园林比历史名城苏州的园林更能体现出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的理想品质,咫尺之内再造乾坤。苏州园林被公认是实现这一设计思想的典范。这些建造于11~19世纪的园林,以其精雕细琢的设计,折射出中国文化中取法自然而又超越自然的深邃意境。苏州园林中的拙政园、留园、网师园和环秀山庄,于1997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Ⅰ)(Ⅱ)(Ⅲ)(Ⅳ)(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0年沧浪亭、狮子林、艺圃、耦园、退思园作为苏州古典园林的扩展项目被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遗产登录过程

1997年,拙政园、留园、网师园和环秀山庄作为苏州古典园林的代表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2000年,沧浪亭、狮子林、耦园、艺圃和退思园作为苏州古典园林的扩展项目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遗产登录评价

因为满足世界文化遗产下列评定标准而登录:苏州园林

(1)代表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2)能在一定时期内或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对建筑艺术、纪念物艺术、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方面的发展产生过大影响;(3)能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至少是特殊的见证;(4)人类历史发展中某—建筑风格的杰出范例;(5)可作为传统的人类居住地或使用地的杰出范例,代表一种(或几种)文化,尤其在不可逆转之变化的影响下变得易于损坏。

编辑本段园林名录

留园

留园为中国四大名园之一。留园坐落在苏州市阊门外,始建于

明代。清代时称“寒碧山庄”,俗称“刘园”,后改为“留园”。留园占地约50亩,中部以山水为主,是全园的精华所在。主要建筑有涵碧山房、明瑟楼、远翠阁曲溪楼、清风池馆等处。留园内建筑的数量在苏州诸园中居冠,其在空间上的突出处理,充分体现了古代造园家的高超技艺和卓越智慧。以建筑空间处理得当而居苏州园林之冠。留园全园分为四个部分,在一个园林中能领略到山水、田园、山林、庭园四种不同景色:中部以水景见长,是全园的精华所在;东部以曲院回廊的建筑取胜,园的东部有著名的佳晴喜雨快雪之厅、林泉耆硕之馆、还我读书处、冠云台、冠云楼等十数处斋、轩,院内池后立有三座石峰,居中者为名石冠云峰,两旁为瑞云,岫云两峰;北部具农村风光,并有新辟盆景园;西区则是全园最高处,有野趣,以假山为奇,土石相间,堆砌自然。池南涵碧山房与明瑟楼为留园的主要观景建筑。留园内的建筑景观还有表现淡泊处世之坦然的“小桃源(小蓬莱)”以及远翠阁、曲溪楼、清风池馆等。

艺圃

艺圃是一座建于明代的名园。最初为明代学宪袁祖庚所建,初名“醉颖堂”苏州艺圃

,后归文征明的曾孙、明末礼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相当于副宰相)文震孟,改名“药圃”。明亡后,在清初为明崇祯进士姜埰(号敬亭)所有,改称“敬亭山房”,后其子姜实节更名“艺圃”。至道光年间为绸缎业七襄公所所在地。艺圃为一颇具明代艺术特色的小型园林,全园布局简练开朗,风格自然质朴,无繁琐堆砌娇捏做作之感,其艺术价值远胜于晚清之园林作品。从山水布局,亭台开间到一石一木的细部处理无不透析出古朴典雅的风格特征,以凝练的手法,勾勒出造园的基本理念。艺圃始建于明,名药圃,清初改为艺圃。

耦园

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内小新港巷,因有东、西二园,故名。东园始建于清初耦园

,原名涉园,后扩建而成目前局面。住宅大门在南,经门厅、轿厅,至大厅前西墙小门,即可进入西园。园中主厅为织帘老屋,南北各有庭院,都置假山。北院东北隅有藏书楼,与住宅相通,是书室与庭院结合较好的范例。自住宅大厅往东,经小院二重和小客厅,即达东园。东园面积较西园约大一倍,西北置石假山,东南为水池。北端主厅城曲草堂,为一重檐楼屋,下有主厅三间,上为重楼复道,与住宅毗连,为苏州园林的罕例。堂前的黄石假山堆叠手艺高超。分为东西两部:东部较大,有石级可登临池石壁,气势峭伟;西部较小,逐渐下降,两山间为“邃谷”,

拙政园

拙政园

拙政园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并称为我国四大古典名园,被誉为"中国园林之母".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拙政园位于苏州娄门内,是苏州最大的一处园林,也是苏州园林的代表作。始建于明正德年间。拙政园分为东园、中园、西园三部分。东园山池相间,点缀有秫香馆、兰雪堂等建筑。西部水面迂回,布局紧凑,依山傍水建以亭阁,其主体建筑鸳鸯厅是当时园主人宴请宾客和听曲的场所,厅内陈设考究。园中“与谁同坐轩”乃为扇亭,扇面两侧实墙上开着两个扇形空窗,一个对着倒影楼,另一个对着“鸳鸯厅”,而后面面山的那一窗中又正好映着入山的笠亭,而笠亭的顶盖又恰好配成一个完整的扇子。中园是拙政园的精华部分,其总体布局以水池为中心,亭台楼榭借依水而建,具有江南水乡的特色。主体建筑远香堂位于水池南岸,隔池与主景东西两山岛相望。山岛上各建一亭,西为雪香云蔚亭,东为待霜亭,四季景色因时而异。拙政园中园的布局以荷花池为中心,远香堂为主体建筑,池中两岛为其主景,其他建筑大都临水并面向远香堂,从建筑名称来看,大都与荷花有关。王献臣之所以要如此大力宣扬荷花,主要是为了表达他孤高不群的清高品格。[2]西部原为“补园”,面积约12.5亩,其水面迂回,布局紧凑,依山傍水建以亭阁。因被大加改建,所以乾隆后形成的工巧、造作的艺术的风格占了上风,但水石部分同中部景区仍较接近,而起伏、曲折、凌波而过的水廊、溪涧则是苏州园林造园艺术的佳作。

沧浪亭

沧浪亭位于苏州城南,是苏州最古老的一所园林,始建于北宋庆沧浪亭

历年间(公元1041~1048年),南宋初年(公元12世纪初)曾为名将韩世忠的住宅。沧浪亭造园艺术与众不同,未进园门便设一池绿水绕于园外。园内以山石为主景,迎面一座土山,沧浪石亭便坐落其上。山下凿有水池,山水之间以一条曲折的复廊相连。假山东南部的明道堂是园林的主建筑,此外还有五百名贤祠、看山楼、翠玲珑馆、仰止亭和御碑亭等建筑与之衬映。全园布局,自然和谐,堪称构思巧妙、手法得宜的佳作。与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列为苏州宋、元、明、清四大园林。此园数易其主,历经沧桑,但多是建物的倾毁修复,而园中假山,园外池水,大多保持旧观。

狮子林

苏州狮子林小品

狮子林为苏州四大名园之一,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位于苏州城内东北部,始建于元至正二年(公元1342年)。因园内石峰林立,多状似狮子,故名“狮子林”。狮子林平面呈长方形,面积约15亩,林内的湖石假山多且精美,建筑分布错落有致,主要建筑有燕誉堂、见山楼、飞瀑亭、问梅阁等。狮子林主题明确,景深丰富,个性分明,假山洞壑匠心独具,一草一木别有风韵。园内建筑以燕誉堂为主,堂后为小方厅,有立雪堂。向西可到指柏轩,狮子林秋景

为二层阁楼,四周有庑,高爽玲珑。指柏轩之西是古五松园。西南角为见山楼。由见山楼往西,可到荷花厅。厅西北傍池建真趣亭,亭内藻饰精美,人物花卉栩栩如生。亭旁有两层石舫。石舫备岸为暗香疏影楼,由此循走廊转弯向南可达飞瀑亭,是为全园最高处。园西景物中心是问梅阁,阁前为双仙香馆。双香仙馆南行折东,西南角有扇子亭,亭后辟有小院,清新雅致。

网师园

网师园位于苏州城东南部。始建于南宋时期(公元1127~1279年),当时称为“渔隐”。清代乾隆年网师园

间(公元1736~1796年)重建,取“渔隐”旧意,改名为“网狮园”。网狮园占地约半公顷,是苏州园林中最小的一座。园内主要建筑有丛桂轩、濯缨水阁、看松读画轩、殿春簃等。网师园的亭台楼榭无不临水,全园处处有水可依,各种建筑配合得当,布局紧凑,以精巧见长,具有典型的明代风格。网师园旧为宋代藏书家、官至侍郎的扬州文人史正志的“万卷堂”故址,至清乾隆年间,退休的光禄寺少卿宋宗元购之并重建,定园名为“网师园”。网师乃渔夫、渔翁之意,又与“渔隐”同意,含有隐居江湖的意思,网师园便意谓“渔父钓叟之园”,此名既借旧时“渔隐”之意,且与巷名“王四(一说王思,即今阔街头巷)”谐音。园内的山水布置和景点题名蕴含着浓郁的隐逸气息。

退思园

退思园

退思园位于江苏吴江同里镇东溪街,为古镇的主要风景点,由清任兰先罢官归乡所建,含“退则思过”之意,故名退思园。退思园总面积为九亩八分。此园一改以往园林的纵向结构,而变为横向建造,左为宅,中为庭,右为园。全园格局紧凑自然,结合植物点缀,呈现出四时景色,给人以清朗、幽静之感。退思园简朴淡雅,水面过半,建筑皆紧贴水面,园如浮于水上,是全国唯一的贴水园建筑。退思园住宅分内外两部分。外宅三进——轿厅(门厅)、茶厅、正厅,沿轴线布置,等级分明。外宅主要用于会客、婚嫁盛事、祭祖典礼。内宅建有南北两幢五楼五底的跑马楼,名曰“畹香楼”,楼间由双重廊贯通。廊下设梯,既遮风雨,又主仆分开。内、外宅可分可合,布局紧凑。

环秀山庄

环秀山庄位于苏州城中景德路262号,今苏州刺绣博物馆内。此园本是环秀山庄

五代吴越钱氏金谷园旧址,明、清时期成为私家园林。现占地面积2179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754平方米。园景以山为主,池水辅之,建筑不多。园虽小,却极有气势。该园园内湖石假山为中国之最,为叠石名家戈裕良所作。占地仅半亩,而峭壁、峰峦、洞壑、涧谷、平台、磴道等山中之物,应有尽有,极富变化。池东主山,池北次山,气势连绵,浑成一片,恰似山脉贯通,突然断为悬崖。而于磴道与涧流相会处,仰望是一线青天,俯瞰有几曲清流;壮哉美哉,恰如置身于万山之中,全山处理细致,贴近自然,一石一缝,交代妥贴,可远观亦可近赏,无怪有“别开生面、独步江南”之誉。

编辑本段造园手法

游苏州园林,最大的看点便是借景与对景在中式园林设计中的应用。中国园林讲究“步移景异”,对景物的安排和观赏的位置都有很巧妙的设计,这是区别与西方园林的最主要特征。中国园林试图在有限的内部空间里完美地再现外部世界的空间和结构。园内庭台楼榭,游廊小径蜿蜒其间,内外空间相互渗透,得以流畅、流通、流动。透过格子窗,广阔的自然风光被浓缩成微型景观。题词铭记无处不在,为园林平添了浓郁的人文气息。涓涓清流脚下而过,倒映出园中的景物,虚实交错,把观赏者从可触摸的真实世界带入无限的梦幻空间。就技法来说,借景或把园外的美景,通过精心选择和剪裁,收纳到园林中来,这称为远借;或用一处景致映衬另一处景致,这称为互借,等等。这样不仅使得面积有限的苏州园林能够提供更丰富的景观,更深远的层次,而且还极大地扩展了欣赏者的空间感受。在拙政园“倚虹亭”中能看到园外的北寺塔;沧浪亭的花窗中,能欣赏到屋外的竹林,这都是常用的借景手法。可在叶圣陶先生的<拙政诸园寄深眷——谈苏州园林>(8上语文教科书21课)一文中,领略园林的魅力。中国的造园艺术与中国的文学和绘画艺术具有深远的历史渊源,特别受到唐宋文人写意山水画的影响,是文人写意山水模拟的典范。中国园林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包括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在内的两大系列,前者集中在北京一带,后者则以苏州为代表。由于政治、经济、文化地位和自然、地理条件的差异,两者在规模、布局、体量、风格、色彩等方面有明显差别,皇家园林以宏大、严整、堂皇、浓丽称胜,而苏州园林则以小巧、自由、精致、淡雅、写意见长。由于后者更注意文化和艺术的和谐统一,因而发展到晚期的皇家园林,在意境、创作思想、建筑技巧、人文内容上,也大量地汲取了私家花园的“写意”手法。

编辑本段生活环境

苏州古典园林宅园合一,可赏,可游,可居,这种建筑形态的形成,是在人口密集和缺乏自然风光的城市中,人类依恋自然,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美化和完善自身居住环境的一种创造。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这四座古典园林,建筑类型齐全,保存完整,系统而全面地展示了苏州古典园林建筑的布局、结构、造型、风格、色彩以及装修、家具、陈设等各个方面内容,是明清时期(14~20世纪初)江南民间建筑的代表作品,反映了这一时期中国江南地区高度的居住文明,曾影响到整个江南城市的建筑格调,带动民间建筑的设计、构思、布局、审美以及施工技术向其靠拢,体现了当时城市建设科学技术水平和艺术成就。是伟大的历史建筑物!苏州古典园林的重要特色之一,是它不仅是历史文化的产物,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载体。表现在园林厅堂的命名、匾额、楹取、书条石、雕刻、装饰,以及花木寓意、叠石寄情等,不仅是点缀园林的精美艺术品,同时储存了大量的历史、文化、思想和科学信息、物质内容和精神内容都极其深广。其中有反映和传播儒、释、道等各家哲学观念、思想流派的;有宣扬人生哲理,陶冶高尚情操的;还有借助古典诗词文学,对园景进行点缀、生发、渲染,使人于栖息游赏中,化景物为情思,产生意境美,获得精神满足的。而园中汇集保存完好的中国历代书法名家手迹,又是珍贵的艺术品,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另外,苏州古典园林作为宅园合一的第宅园林,其建筑规制又反映了中国古代江南民间起居休亲的生活方式和礼仪习俗,是了解和研究古代中国江南民俗的实物资料。

江浙旅游安排

给你做个参考:无锡-苏州

从宾馆出来,不远就是著名的蠡园。蠡园依蠡湖而建,传说春秋越国大夫范蠡曾携西施泛舟于此而得名。

玩多了诸如颐和园、圆明园等公园,本来已经对人工公园不怎么感冒,游蠡园八成处于例行公事的心态。但进入蠡园还是让人感到了一种别致格调。

园子的植物随着进入而默契地变幻,首先是茂盛的夹竹桃,夹竹桃很是奇怪,无论分枝还是长出的叶子都是按3这个数字生长,小时候家里也曾种植过夹竹桃,但是这么茂盛、这么绿(尤其在冬天)的还不曾见过。随着曲折而入,竹子多起来,一丛一簇的出现,再转入,出现了很多种叫不出名字的植物。

蠡园中的假山吸纳了无锡太湖石头的独特特点:瘦、皱、镂、透。假山石如嶙嶙瘦骨而铮铮然,其上有如老太饱经沧桑面纹的纹理,构造如精工雕镂的屏,又如隔而视之的窗。

不象北方的园林气势如虹而充斥了富贵和排场,南方的园林处处体现着精巧,不仅体现在精工雕琢,而且体现在构思的独具匠心。千步廊的每个漏窗都采用了不同的图案,精美的书法雕刻嵌在廊的墙壁上,园中的小径在绿荫下延伸。拱形小桥孑然从湖面跃起,稍大点的湖面,都会有雕刻或者假山如音乐中的强拍在水面打起节奏,从不单调,却又从不奢侈。园子的空间感很强,植被错落有至,如春秋阁旁边的万年青被修建成掩映的层次,在狭小的空间中构造出层出不穷的内容,越看越觉得有内涵,越看越觉得还有好看有趣的东西没看到。

我们放弃了快艇,选择游船畅游蠡湖,游船中有抚古筝者,以古曲相伴,满座游客闻之鸦雀无声。游过宝界桥,联想“宝剑落双虹”,宝界双桥如两道彩虹横贯湖面,气魄不凡。迎着太阳,风吹湖面,阳光点点映动,古曲铮铮流动,水面光彩如音符般跳动。我没有艺术家般灵性,往往面对生动的情景,顶多只留下片刻的情绪,而宝剑、长虹、太阳、水面、跳动的光点、古筝曲让人感到身处灵性的世界里。

下船后,从灵性里醒悟,看到西施豆腐,小卢想吃。豆腐象其他江南小吃那样,有甜味。还买了一对“无锡大阿福”留念。

从蠡园出来,驾车去鼋头渚,又是亭谢园林,感觉没有什么特殊之处,只是对太湖上的矫健白欧还比较感些兴趣,白欧(海鸥吗?可这里是淡水啊)飞得轻盈有力,姿态很美,时而俯冲到水面捕鱼吃。其他还有些印象的就是天街,取自苏轼的理想主义的“海市”,“买卖公平,童叟无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再有就是游船码头的18只“辟邪”。

从鼋头渚出来,小卢对无锡泥娃娃意犹未尽,径自赶往无锡泥人厂,狠心大出血,采购了四只生动的泥娃娃,支出320元。

再次强调无锡的路难辨,对照地图,从泥人厂去沪宁高速,千小心、万小心,不料又错走到了国道上。终于,在16:15上沪宁高速,奔苏州。

苏州,与无锡不同,路好认,路标清楚多了。我们进入苏州后先在腾王阁大酒店住下,决定夜访寒山寺。路灯亮了,都是古代灯笼形状的路灯,充满了古色古香的气息,这个叫做“唐灯”。看着地图走,路上遇见修路,很难走。寒山寺已经关门,我们绕寺一周,从各个不同角度观察寺中的八角楼。寺门前有一拱桥,桥后是枫桥桥风景区,一座古典的园区,在唐灯的辉映下,宛如回到了古代。遥想当年正是这八角楼上的钟声惊动了对愁而眠的诗人张继,世异时移,历经改朝换代,八角楼始终默默地站在历史的长河边,看着时光之水流过,正如“春江何时初升月,江月何时初照人”所带给人的时空哲学的思考。时到今日,寒山寺、八角楼仿佛是跨越时空的见证人,成为一种永恒。

从寒山寺回来,绕道而行,结果仍然遇到修路,哭笑不得。我们要办另一件重要的事就是——吃饭。苏州的特色小吃是面食,遂找面食,找到著名的朱鸿兴面馆,不料已关门。又到观前街寻踪松鹤楼,传说中的松鹤楼应在二楼,结果告知已下班,心想这些老字号怎么就不多为自己争取些机会?寻隐者不遇,却在松鹤楼一楼发现了苏州小吃,荷香糯米鸡味道不错,象嘉兴的粽子,只不过是用荷叶包的,所以有荷叶的香味。苏锡特色点心有几种,选了一种金米饼,感觉一般,象北方的发糕。还有一个叫“好人小吃”的店,看着不错,但已经吃饱了,没机会去尝试。

才发现原来观前街是苏州的中心商业街,到很晚都很热闹。有各种小吃,丝绸品,服装等。小卢借机疯狂采购了一批丝巾(小卢:什么“疯狂采购”?!俺一共就买了三条丝巾)。

1月26日木渎-拙政园-同里

昨天有些累,早晨起来就已经8点了,急忙收拾一下,赶往木渎。路上又是修路,绕来绕去颇费周折。9点多到木渎。

木渎是一个小镇,古镇部分好像是特意保留下来的,沿着河的两岸延伸。进入古镇,第一印象就是那条小河,要不是看到一座座飞驾其上的拱桥,差点将它当作排水沟。居民排污都进入小河,感觉很不舒服。我们到达木渎古镇的时候,旅游团都还没有到,看到的都是当地的居民,我们的服装、脖子里挎的相机使得我们几乎成为小镇里独一无二的风景,当然,小镇居民早已对此熟悉。

镇子的原貌保留(或者说修复)得还是比较完好,路面是古朴的青石板铺的。我们从冯桂芬故居入口进入。首先映入的是斜桥分水,这是木渎十景之一,一座平板古桥将小河分为两个分支。

经过斜桥,走不远进入一个小巷,小巷很窄,双手平伸可摸到两边的墙壁,你怎么都想象不到“榜眼府第”就在这样一个小巷里。榜眼是就是指冯桂芬,为道光年间进士,在中国近代使上率先主张“采西学”、“制洋器”,发展本国军事工业以及其它事业,集政论家、思想家、社会活动家、文人、学者于一身,他的思想对晚清洋务派有很大影响,又被清末改良派奉为先导。府第的门面也很窄,进入大门,经过一个小院子,就是前堂。前堂顶上塑有福禄寿三位神仙,居于瓦顶正中。

经过前厅,才发现里面“别有洞天”,有中堂、副堂、卧室、书房等层层进进的房屋、院落。其中,一副对联“官久方知书有味,才明敢道事无难”,耐人寻味。再进,一片宽阔地带,是后花园,秉承江南园林的特点,假山、植被、层叠、曲径、讲究空间。

走出“榜眼府第”,再看一眼大门,如此小小门庭,怎么也想不到可以打开一个如此内容丰富的广阔庭院,如在北方,达官显贵的门庭必然朱红厚重,气魄非凡,高墙耸立,石狮分守左右,充分体现南北方内敛与排场的不同风格。

乾隆曾六次到达过木渎,其中二次下榻虹饮山房,虹饮山房原是木渎文人徐士元的私家花园。虹饮山房由秀野园、小隐园二处明代园林合璧而成,“溪山风月之美,池亭花木之胜,远胜其它园林”。

严家花园分春夏秋冬之景,琴棋书画之趣,中为住宅,三面是园,庭院幽深、迂回曲折,亭台楼榭、厅堂、假山、曲廊、小桥、池塘罗列有致,堪称江南园林代表之作。

还有一个是苏州富豪之一的家府,前为厅堂,中间有园,曲径小桥、假山、池塘,后面又有厅堂。

总之,木渎的看点,一是古镇古风,二是园林。

从木渎返回苏州,到拙政园,路上误入忠王府,因为其大门口有标语曰:“要知拙政园,请进忠王府”。忠王府是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攻下苏州后,在原拙政园的基础上修建而成,风格与拙政园基本一致(但它远非拙政园可比)。拙政园实际在忠王府的东边100米处,我们错将忠王府当拙政园进去,出来后坚信著名的拙政园绝非如此简单,继续向东寻踪,才发现梦寐以求的拙政园(其实在忠王府看到一半的时候,小卢就坚信这里一定不是拙政园了,只是小郝都走到后门出口了,尚探头出去观望,不相信拙政园没有藏在后面,可见小郝心地纯良,对宣传标语过于相信)。

拙政园分东、中、西三部分,各具特色。东部平冈草地,空间开阔,有点北方园林的特征;西部亭廊楼阁,雕琢精美;而中部则是全园的主体和精华所在,布局以一泓池水为中心,形体不同,高低错落的建筑物临水而建。旅游团很多,游人熙熙攘攘,把园林本来幽静雅致的情调都破坏了。下次再去,要清早或傍晚才好。

时间无多,从拙政园出来,向同里进发。同样由于修路,绕来绕去,颇费周折。咳,苏州一大特色――修路,受不了了。

到同里,已经下午4点多了,同里宾馆因天冷冻坏了管道无水,同里度假村标间报价336,太贵!在度假村附近遛了一圈,找到一个莘龙宾馆住下,要100元,打价到80元,便宜。然后徒步游同里,天晚了,各个景点园子已经关门,我们走在同里古镇小街上,团游的已经无多,但行人还是不少,京字头的车很多,在小街上和停车场里都随处可见。

同里相比木渎,感觉更加古朴一些,同里号称江南真正的水乡,这里的河水比木渎感觉上要干净些。正好赶上花灯展,夜幕已在降临,花灯各展丰姿,别添一番情趣。乘船在暮色中游同里,河里游船已经较少,河面也很安静,面对河上的小桥、古朴的灯笼、袅袅的炊烟,已经淡漠了都市的概念,忘记了苏州、北京的公路、高楼、立交桥,忘记了办公室,标书,想也不敢想,唯恐驱散了这难得的返朴归真的感觉。下船,意犹未尽,又相携到三桥绕圈,三桥相距不远,围成一周(河道是Y型的),分别是长庆桥、吉利桥、太平桥,这里年轻人结婚、老人过寿,都会绕这三桥走一圈,祈盼吉祥太平。

到同里还有一个明确目的就是游退思园,现已关门,只待明日了。

还要提一下,今天在到拙政园前的大街上抬头一望,竟然看到了朱鸿兴面馆,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终于吃到了,但感觉一般。晚上在同里吃清蒸太湖白丝鱼,味道鲜美,还吃了一种青菜叫蓬哈菜,不好吃,喝的是太湖莼菜汤,一般。

同里-周庄-上海

晚上仍然感觉有点冷,一觉醒来,又该起床了。想起退思园还没有看到,马上整理行装而去。

买票:联票50,我们只想看退思园,单票45。只好买了联票

退思园是清代官员任兰生的私宅,后来任兰生被参劾罢官,回乡后建此园,取名退思园是“进思进取,退思补过”之意。退思园住宅、庭院、花园三部分,呈自西向东横向分布。住宅分内外两部分,西侧外宅三进厅堂,东侧内宅是家人居住的地方,大门采用了双层结构的“防盗门”,外层是石板,内层是木质,防火防盗。内宅采用了徽派风格的走马楼建筑,有两栋楼房,两侧各有两层走廊贯通。这可能跟任先生在安徽任职有关。再向东走,经过宽敞的庭院,到达全园的精华――花园,花园精巧细致,依水而建,主题建筑是退思草堂。有十几个老人在园子里聚会,悠闲地谈古论今。

退思园中,一位剪纸艺人办自己的作品展,买了几幅象征退思园和同里三桥的剪纸作纪念。

同里古镇的小河,不时有人洗衣服,河里有与生活用水隔离开来的垃圾区,隔离网用竹竿搭在水面上,很是简陋。

同里还有一个珍珠塔,不要误会这里是一个佛塔,这里是当年陈姓的一位御史府宅。院内有根据“送塔”的传说构建的园亭。著名的锡剧《珍珠塔》即取材于此。

还有一个串心弄,宽不过50公分,窄窄长长的一条小巷子,我们串心而过,对面来人,要相互错让,不能同时通行。

同里崇本堂展出一对铁路工程师夫妇收集的3000幅变质岩版画,尽可发挥想象力,在石版天成的纹路上,编织美丽的传说、诗文,探索宇宙鸿蒙之态,尽显大自然魅力。

耕乐堂,一是看树雕,是上海吉尼斯以最大根雕收录的中国艺术名人的杰作;二是看园子,人不多,但小卢感觉比退思园还好看、别致。

从同里出来,向着心目中向往已久的著名的周庄而去。快到周庄了,却不知道路怎样走,早在同里的时候,所住宾馆的同里人就告知到周庄不要让路边的“向导“引路,可是没有路标、地图,只好由这些急着揽生意的“向导”带路,收带路费20元。原来这些向导是非法的,他们拦着游人的车辆,强行带路,不走正门,从一小墙翻入周庄。告诫后人万万不可上当。(不从正门进,虽可省掉门票60元,但这60元省得不值,里面的主要景点如张厅、沈厅都要门票才能进去,我们没有,只好在外面看了看)

进得周庄,却令人大失所望,河水比较脏不说,满街的游人熙熙攘攘,过桥要排队,河里的游船也要排队。看来“人怕出名,猪怕壮”。周庄名声在外,却带来了环境破坏。在这里的印象最不深刻了,只依稀记得在人群中,发现了传说中的巨富的张厅和沈厅,柳亚子先生喝过茶的迷楼,外婆桥……

有位当地后港街40号的陈大嫂给我们作向导(也是黑向导,10元),带我们在周庄小街上穿梭,累了,到大嫂家里喘口气。大嫂家里是典型的两层小楼,里面没有什么装修,基本是白灰墙壁和房顶,水泥地板。大嫂给我们在不大的小院子里放上桌子,沏上茶,闲聊起来。周庄原来是一般的小镇子,没有游人,当年沈厅好像是卖化肥的店,后来,开始有人来旅游,发现了这个僻静、古朴的小镇,再后来就是政府“借题发挥”,干脆将所有工业、生产、学校都搬离小镇,专用来旅游。张厅、沈厅开始被开发出来,古镇小街上出现无数的小商店,满街的“万三蹄”、饭店、旅游商品和充斥的游人……大嫂说,很多人靠开饭店发了大财,这里游人多,饭店生意好。大嫂老公失业了,但不会做生意,大嫂就只好到村边给人当向导,学校也没有了,闺女只好到外面上学,花销更多了。

大嫂给我们做了几个菜:万三蹄、蛋饺、面筋丸子,味道不错。收费40元。

离开周庄,来到上海,已近黄昏。我们要认识上海,决定走一走几个代表性的地方:徐家汇、浦东、外滩、南京路。我们乘地铁去徐家汇,上海的地铁比较发达,相关设施完善,进站买卡,凭卡进站乘车、自动检票,已经实现了无人服务。徐家汇是繁华商业区,附近高楼林立,一派大都市风光,进太平洋商城兜了一圈,发现与北京大商场无异,感觉上海MM很会打扮,皮肤很好,比较漂漂。从徐家汇去浦东陆家咀,仍然坐地铁。陆家咀给人的印象真是不一般,与北京有明显不同的风格,东方明珠、金茂大厦拔地而起,周围高楼都不是一般的挺拔,而是高耸入云,身处其中,大都市氛围深深体会。登顶金茂大厦88层,看上海夜市,灯火辉煌,一片繁荣景象,黄浦江中大大小小的船只,有的披着五彩灯光,有的长长连成一串,悄然无息地串行,对面的东方明珠已经与我们平起平坐。上海市区的大街如一条条光亮的彩带,穿在拥挤的楼群之中。杨浦大桥横贯黄浦江,车辆如游龙般通行而过。

乘海底隧道到外滩,黄浦江边,海风相伴,霓虹灯闪耀,东方明珠、金茂大厦等诸建筑群起于对岸。江里轮船“笃笃”的笛声从光影里传来。遥想当年上海滩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浪奔浪流,万里滔滔江水永不休”,当初是旧社会,社会动荡如江水汹涌,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而今,黄浦江两岸喷薄而起的现代化都市,大气磅礴、摄人心魄,真是翻天覆地的变革啊。

1月28日上海-乌镇-南浔-杭州

经过一夜修养,第二天一早,车游上海市,从陕西北路出发,走杨浦大桥,越过黄浦江到浦东,串行于世纪大道,再次感叹都市气魄,由海底汽车隧道返回浦西,上延安高架往出城方向去,一路观光,风景不凡。

不久上了沪杭高速,奔杭州,看地图,发现距乌镇不远,转而去乌镇。

乌镇,一个宁静的古镇,与其它古镇同样,乌镇依附在一条小河两边,在古代,河是神圣的东西,拥有人们当时生活的几乎所有便利条件。我们进入小镇,先泛舟小河,一路观游,再次领略小桥、流水、人家的神奇意境。

从林家铺子下船,到矛盾故居,矛盾先生就是乌镇人,这个故居是矛盾先生的祖父当年做官建造的,里面陈列了矛盾先生生前用过的物品,矛盾先生的照片等。乌镇的主要看点是古镇、手工艺作坊和古民俗。有染坊、织布房等,有织布的老人在里面不时的纺纱、织布,古老的纺车旋转、织布机咔哒咔哒、织布梭飞快地穿梭。还有一个地方是立志书院,是拍摄《花样年华》的现场。看过这个片子的人都感叹,我却没有看过,没有什么感想。所以,游览风景多是因为风景有神,这个神或者来源于历史事件、典故等文化背景,或者是有过什么特殊的经历,或者浓缩着特殊年代的生活气息,单纯的房屋亭阁即便风雅秀丽,对于人而言也只不过片刻的消停。唯有有神的景点,才能给游人震撼,给人隽永的回味。

民俗大观和古床大观展现了古代人生活的方式和居住的条件,有很多民俗至今仍然有很强的生命力。

对了,乌镇的点心是有名的,我们买了“姑嫂饼”,是筒状的小点心,甜甜的、干干的。

离开乌镇,去搜索离此不远的南浔。南浔是我们从网上看来的,介绍说旅游团不到这里,因此古风保持了很好的原貌,游人当然也很少,环境没有被破坏。经过反复问路(地图上没有到这里的路),走了好长一段适合越野车走的路,终于到达南浔。

网友曾提到见到南浔古镇的印象是震撼,我们也是赞同的。这里已在旅游开发之中,只是还没有大规模接待游客。售票处、停车场都已经建好,但是只有看门人,说现在不售票的,可随便观览。进入镇里,见到的都是朴素的当地人,象我们这样跨着相机,背着旅游包、穿着旅游鞋的游人几乎没有,不象周庄、木渎那样,居民已经习惯了游人,这里的人好像对我们感到有点新鲜,这多少使得我们感到有点尴尬。但古镇的魅力还是诱惑着我们走进去,偷偷拍照。同样是依河而建的镇子,有几位名人的故居,有很多据说是徽派的民居,房顶上还有几隔断墙,与同里的一个楼房很象。游人稀少,这使得我们得以享受古镇的幽静、古朴的街道。街边的店铺挂着古色古香的旗子招牌。

从南浔出来,上国道,今天的终点应该是杭州。

到杭州,天已经黑了,从携程订了西湖边的华侨饭店。

晚餐吃西湖醋鱼,味道不错,这里鱼按条买,不论斤,比北方便宜,20元一条,有一斤半左右。

住在湖滨,晚上游湖很方便。先在附近湖边散步,欣赏西湖夜色。西湖与太湖相比,小了很多,但西湖湖面很平静,可谓波澜不惊,看地图发现这里正是西湖十景之一的“平湖秋月”。湖边灯火映在湖里,倒影影绰。一轮弯月宁静地面对着自己在湖里的影子,任湖边枝叶从面上抚过,远处重建的雷锋塔灯火通明,很是耀眼。湖边归来,意犹未尽,遂驱车绕湖一周,路过苏堤时,还弃车上堤,走了一段,终因夜深无人,有点胆小,遂折回上车。

1月29日杭州-南京

今天最大的憾事是相机存储卡坏了,面对此行最美的景色,却不能拍照。

先乘西湖游船,登湖心岛,湖心岛上有一个美丽的园子,再到三潭印月,又称小瀛洲。“三潭”是岛南部湖中建造的三座瓶状的小塔,小塔周围有五个园孔,每年八月中秋,在塔中点上蜡烛,湖中会映出月影、灯影、塔影,所谓“半夜冰轮初出海,一湖金水欲熔秋”。

三潭印月上给人印象最深的是“湖中有岛,岛上有湖”,岛上的湖面如镜,得名“镜湖”,映出小瀛洲美丽的画卷,这里是我们所见过的最美的自然风景,后来认为这也是西湖最美的景观。我们再也不能容忍,买了一次性相机,一定要拍照。

从三潭印月乘船,到花港观鱼,这里是一个花园,有鱼池,康熙帝曾在此关于并亲书“花港观鱼”。这里也就是苏堤了,当年苏东坡挖湖驻堤,兴修水利,形成了这2.8公里的长堤。苏东坡不愧是一代豪杰,论诗文,李白可与之媲美,可论社会责任心,李白可就远不如了。苏轼在官场几经挫折,却始终不渝地为民造福。堤上6座拱桥,起伏相间,长堤如长虹卧波,称“玉带晴虹”。康熙帝游此立碑题字,称“苏堤春晓”。

从苏堤步行到头,就是岳庙了,门前两边是岳飞满江红中的句子“八千里路云和月,三十功名尘与土”,点出岳飞豪迈、悲壮的一生。门内“壮怀激烈”四个大字再次勾起人们对这位爱国英雄的感叹。乱世造就了英雄,专制制度毁了英雄,最终也毁了大宋朝。

过岳庙,上白堤,头上就是“断桥残雪”。断桥不断,原名“段家桥”,后来叫成“断桥”,一说是因孤山延伸过来的白堤到此而断,故名断桥。一说是因下雪后,太阳初出,桥阳面雪融化而阴面仍有残雪,从宝石山俯视,宛如桥面中断。

关于一梦江湖苏式园林装修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您。

标签: 园林 一梦 古典

相关推荐

2021别墅园林设计公司大全,如何选择土巴...

1、2021别墅园林设计公司大全,如何选择土巴兔提供免费报价吗2021别墅园林设计公司大全1. 土巴兔 提供免费报...

苏式园林别墅装修,苏式园林别墅装修效果视...

1、苏式园林别墅装修 苏式园林别墅装修风格 苏式园林别墅装修风格以苏州园林为蓝本,强调自然、宁静、雅致的...

买苏式园林别墅还要装修,买苏式园林别墅还...

1、买苏式园林别墅还要装修 苏式园林别墅装修要点: 1. 注重整体布局: 借鉴传统苏式园林的布局原则,形成曲...

徽派园林别墅风格装修,徽派园林别墅风格装...

1、徽派园林别墅风格装修 徽派园林别墅风格装修 特点: 白色墙面:徽派园林以白墙青瓦为特色,营造出典雅清...

装修案例


装修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