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感谢邀请,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一下宋代风格的古代装修的问题,以及和宋辽夏金元的建筑各有什么风格的一些困惑,大家要是还不太明白的话,也没有关系,因为接下来将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就开始吧!
在旧石器时代,如山西垣曲、广东韶关和湖北长阳都曾发现旧石器时代中期的山洞;到了新石器时代,中国已经出现了各种大大小小的氏族部落,并开始从事农业生产,从而出现了各种房屋和聚落。就穴居建筑的发展而言,从剖面看大致的发展过程时穴居——半穴居——地面建筑——有台基的地面建筑,生活,居住的平面高度由低向高逐渐升起;平面上看则是圆形——抹角方形、长方形——长方形;房间数目由单一发展为前后两室至多室并联。
商朝青铜器手工业非常发达,留下大量纪事甲骨。甲骨文中“宫”“高”“京”“宗”等文字可以看出当时建筑有台基式,干栏式等不同形制。板瓦、筒瓦、脊瓦等出现,春秋时期普遍使用,并出现陶制排水管。建筑色彩开始有严格的等级制度。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礼制,巩固皇权,成为中国其后两千余年的主导思想。儒家“慎终追远”的思想加强了商以来传统的厚葬制度,使陵墓建筑规模大大提高,建筑水平也随之提高。东汉建筑平面、外观日趋复杂,高台建筑渐少,楼阁建筑逐步增加,并开始使用大量成组斗栱。砖石结构迅速发展,各种空心砖墓、砖券、石板墓出现。汉朝成为中国建筑发展的第一个高潮时期。这一时期的住宅,规模较小的住宅,平面为方形或长方形。房屋构造除少数用承重墙结构外,大多数采用木结构体系。广州和四川出土过一些干阑式建筑明器,一般是上下两层,下层开敞,楼上住人,有的是仓库,以适应南方湿热的天气。稍大规模住宅,采用院落形式,或曲、或方。有部分二层,三层阁楼。贵族大型宅第,外有正门,屋顶中央高,侧边低,旁设小门,便于进出。院内的前堂为主要建筑,有部分贵族富豪修建花园住宅,园内重阁回廊,构石为山,引水为池。在陵墓方面,春秋战国时,墓上植树,而不覆土累坟,秦汉陵墓普遍封土。陕西临潼骊山的秦始皇陵,是秦汉陵墓中,规模最大的,由三层方形夯土台累叠而成。下层东西宽345米,南北长350米,每层台壁都向内斜收;自底至顶,三层共高43米。陵的周围有内外两层墙垣。陵园东垣外,为规模庞大的兵马俑。
两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建筑和道教建筑的兴起。自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后,至两晋时期,民不聊生,佛教得以蓬勃发展,直至近代,佛教在建筑、绘画、雕塑、文学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出现云岗石窟。魏晋南北朝逐渐形成了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兵力发展的格局。士人归隐之心迫切,“隐居而求其志”。园林规模渐小,内容丰富,体察山水于细微之处——以小观大。
隋唐五代时期是中国木构建筑成熟的时期,现有少量当时建筑遗存,为不可多得的文物。
唐代建筑,气魄宏伟、严整开朗为其特点,规模宏大,规划严整,中国建筑群的整体规划在这一时期日趋成熟。舒展朴实,庄重大方,色调简洁明快。唐都长安和东都洛阳皆修建了规模巨大的宫殿、苑囿、官署,且建筑布局也更加规范合理。其中长安更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的城市,其规划也是中国古代都城中最为严整的,城内的大明宫更是雄伟。其遗址面积相当于北京紫禁城总面积的3倍左右。唐代的木构建筑实现了艺术加工与结构造型的统一,包括:斗拱、柱子、房梁等,建筑构件均体现了力与美的完美结合。山西省五台山的佛光寺大殿是典型的唐代建筑,体现了上述特点。此外,唐代的砖石建筑也有进一步的发展,佛塔大多采用砖石建造。包括:西安大雁塔、小雁塔、广州怀圣寺光塔和大理千寻塔等。中国现存唐塔均为砖石塔。现今遗存的唐代木构建筑仅余佛光寺大殿,南禅寺大殿等四座。但最早的南禅寺大殿建于建中三年,已属中唐。对于初盛唐的结构,可从敦煌壁画及同时代日本建筑窥得一二。初唐承隋制,斗拱简单,最多出一至二跳。如出两跳,多第一跳偷心,第二跳承令拱或替木。补间铺作多用人字拱,偶有驼峰。檐下正心一线用一拱一枋作一组,出两跳侧用两组,枋上不隐刻出慢拱。各枋使用单材,枋间置散斗或斗子蜀柱。盛唐经济发达,生产力大大发展,连带建筑技术也快速提高。斗拱在短时间内演变成成熟的样式,发展到最多双抄双下昂的四跳,复杂度更大增,出现逐跳计心及重拱等样式。盛唐斗拱最外出跳多承令拱不出耍头。补间用一朵,栌斗置于驼峰上,出跳比柱头斗拱少。中晚唐承盛唐启五代,斗拱演变较少。中唐出现耍头出令拱,并削成批竹状。南禅寺大殿第一层枋上刻出慢拱。
宋朝在经济、手工业和科学技术方面都有发展,使得宋代的建筑师、木匠、技工、工程师、斗栱体系、建筑构造与造型技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建筑方式也日渐趋向系统化与模组化,建筑物慢慢出现了自由多变的组合,并且绽放出成熟的风格并且拥有更专业的外型。为了增强室内的空间与采光度,采用了减柱法和移柱法,梁柱上的斗拱铺作层数增多,更出现了不规整形的梁柱铺排形式,跳出了唐朝梁柱铺排的工整模式。虽然宋朝有很多不同类型的建筑物,但杰出的建筑都是佛塔、石桥、木桥、园林、皇陵与宫殿。由于注重意境的园林设计特意追求把自然美与人工美融为一体的意境,所以这一时期的建筑,一改唐代雄浑的特点,变得纤巧秀丽,柔弱纤秀,曲线柔和,注重装饰,华丽而繁细。建筑物的屋脊、屋角有起翘之势,不像唐代浑厚的风格,给人一种轻柔的感觉。油漆的大量使用,颜色十分突出。在窗棂,梁柱与石座的雕刻与彩绘的变化十分丰富,柱子造型更是变化多端。
明代的建筑样式,上承宋代营造法式的传统,下启清代官修的工程作法。无显著变化,但建筑设计规划以规模宏大、气象雄伟为主要特点。明初的建筑风格,与宋代、元代相近,古朴雄浑,明代中期的建筑风格严谨,而晚明的建筑风格趋向繁琐。这一时期,建筑方面进一步发展了木构架艺术、技术,官式建筑形象较为严谨稳重,其装修、彩画、装饰日趋定型化;装修陈设上也留下许多砖石、琉璃、硬木等不同材质的作品,砖已普遍用于民居砌墙。明代的地方建筑也空前繁荣,各地的住宅、园林、祠堂、村镇建筑普遍兴盛,其中江南经济发达地区的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诸省最为突出,直到今天,这些地区还留有众多的明代建筑。明代中晚期,各地的造园活动出现一个新高潮。江南富裕地区的村镇多进行了有计划的建设,出现了许多环境优美、设施良好的优秀村镇实例。它们一般都有高质量的道路、桥梁、标榜本村杰出人士的牌坊、作为宗族联系纽带的祠堂、教育子弟用的书院,以及公共使用的风雨桥、路亭、戏台、庙宇等建筑。明朝在建筑技术上的进步主要有:第一,砖的生产技术改进,产量增加,各地建筑普遍使用砖墙,府县城墙也普遍用砖贴砌,一改元代以前以土墙为主的状况。此外,还创造了一种用刨子加工成各种线脚作为建筑装修的工艺,称之为“砖细”,通常用作门窗框、墙壁贴面等。与之同时,砖雕也有很大发展。第二,琉璃制作技术进一步提高。琉璃塔、琉璃门、琉璃牌坊、琉璃照壁等都在明朝有所发展,琉璃瓦在各地庙宇上普遍使用,色彩品种增多,中国建筑色彩斑斓、绚丽多姿的特点已达到成熟阶段。第三,木构架技术在强化整体结构性能、简化施工和斗拱装饰化三个方面有所发展。例如宋代常用的用一层层木构架相叠而成楼阁的方法,被贯通上下楼层的柱子构成的整体式框架所代替;柱与柱之间增加了联系构件的穿插枋、随梁枋,改善了殿阁建筑结构;斗拱用料变小而排列越来越丛密,等等。这些都使明代建筑的面貌产生了与宋代建筑的明显差异。
清代的都城北京城基本保持了明朝时的原状,城内共有20座高大、雄伟的城门,气势最为磅礴的是内城的正阳门。因沿用了明代的帝王宫殿,清代帝王兴建了大规模的皇家园林,这些园林建筑是清代建筑的精华,其中包括华美的圆明园与颐和园。在清代建筑群实例中,群体布置与装修设计水平已达成熟。尤其是园林建筑,在结合地形或空间进行处理、变化造型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水平。风格独特的藏传佛教建筑在这一时期兴盛。这些佛寺造型多样,打破了原有寺庙建筑传统单一的程式化处理,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建筑形式,以北京雍和宫和承德兴建的一批藏传佛教寺院为代表。清代晚期,中国还出现了部分中西合璧的新建筑形象。建筑技术受木材资源日渐匮乏的影响,对传统木构架技术进行改造,逐步增加砖石材料的应用范围,因此在建筑外貌上亦有所改变。经济的发展助长了享乐思想的萌发,艺术风格上的装饰主义十分盛行,由日用生活品开始向建筑上推移,砖雕、木雕、石雕技艺在建筑上广泛应用。若与明代建筑状况相对比,可以说,清代在园林建筑、藏传佛教建筑、民居建筑三方面有着巨大的成就。同时建筑艺术上更注意总体布局及艺术意境的发挥,尤其在建筑装饰艺术方面更具有划时代表现。所以清代建筑在中国建筑发展史中占有重要的继往开来的地位,有些方面尚带有历史总结的性质。有:硬山、悬山、歇山、庑殿、攒尖五种形式。在这最基本的建筑形式中,庑殿又有单檐庑殿、重檐庑殿;歇山有单檐歇山、重檐歇山、三滴水楼阁歇山、大屋檐歇山、卷棚歇山等;硬山、悬山,常见者既有一层,也有两层楼房;攒尖建筑则有三角、四角、五角、六角、八角、圆形、单檐、重檐、多层檐等多种形式。清代建筑的艺术风格亦有很大改变。宋元以来,传统建筑造型上所表现出的巨大的出檐、柔和的屋顶曲线、雄大的斗拱、粗壮的柱身、檐柱的生起与侧脚等特色逐渐退化,稳重、严谨的风格日趋消失,即不再追求建筑的结构美和构造美,而更著眼於建筑组合、形体变化及细部装饰等方面的美学形式。例如:北京西郊园林、承德避暑山庄、承德外八庙等建筑群的组合,都达到了历史上最高水平,显示了建筑匠师在不同地形条件下,灵活而妥善地运用各种建筑体型进行空间组合的能力,也表现出他们高度敏锐的尺度感。清代单体建筑造型已不满足于传统的几间几架简单长方块建筑,而尽量在进退凹凸、平座出檐、屋顶形式、廊房门墙等方面追求变化,创造出更富於艺术表现力的形体。如承德普宁寺大乘阁、北京雍和宫万福阁、拉萨布达拉宫、呼和浩特席力图召大经堂等优秀实例。清代建筑艺术在装饰艺术方面更为突出,它表现在彩画、小木作、栏杆、内檐装修、雕刻、塑壁等各方面。清代建筑彩画突破了明代旋子彩画的窠臼,官式彩画发展成为三大类:和玺、旋子和苏式彩画。详细分析尚有金龙和玺、龙凤和玺、大点金旋子、小点金旋子、石碾玉、雅伍墨、雄黄玉、金琢黑苏画、金线苏画、黄线苏画、海墁苏画等的区别,分别画在不同建筑的不同部位上。彩画工艺中又结合沥粉、贴金、扫青绿等手法来加强装饰效果,更使建筑外观显得辉煌绮丽、多彩多姿。门窗类型在清代明显加多,而且门窗棂格图案更为繁杂,与明代简单的井字格、柳条格、枕花格、锦纹格不可同日而语。在清代,许多门窗棂格图案已发展为套叠式,即两种图案相叠加,如十字海棠式、八方套六方式、套龟背锦式等。江南地区还喜欢用夔纹式,并由此演化为乱纹式,更进一步变异为粗纹乱纹结合式样。浙江东阳、云南剑川等木雕技艺发达地区,有些民居门隔扇心全为透雕的木刻制品,花鸟树石跃于门上,完全成为一组画屏。内檐隔断也是装饰的重点,除隔扇门、板壁以外,大量应用罩类以分隔室内空间。仅常见的就有栏杆罩、几腿罩、飞罩、炕罩、圆光罩、八方罩、盘藤罩、花罩等式,此外尚有博古架、太师壁等亦为室内隔断形式。丰富的内檐隔断创造出似隔非隔、空间穿插的内部空间环境。内檐装修中还引用了大量工艺美术品的制造工艺技术,如硬木贴络、景泰蓝、玉石雕刻、贝雕、金银镶嵌、竹篾、丝绸纱绢装裱、金花墙纸等,使室内观赏环境更加美轮美奂。砖、木、石雕在清代建筑中应用亦十分广泛,几乎成为富裕人家表现财力的一种标志。其他装饰手段,如塑壁、灰塑、大理石镶嵌、石膏花饰等亦得到重视。清代建筑装饰艺术充分表现出工匠的巧思异想与中国传统建筑的形式美感。
2020-04-2916:00
正在热播的高颜值历史大剧《清平乐》,围绕北宋“仁宗盛治”展开,展示了宋仁宗时期的历史画卷。
随着《清平乐》的热播,“宋代美学”又成了我们追剧之余讨论的话题。
剧中高级的画面配色、“强迫症式”的对称构图、堪称神还原的服装道具细节,都可以说是对宋代典雅美学很好的诠释了。
陈寅恪先生曾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还有人说,宋朝美学,领先世界一千年有余。
宋朝,就像是一块被忽略的宝藏。跟汉朝比,宋朝无内乱;跟唐朝比,宋朝更繁华舒适;跟明清比,宋朝更开放平和。因此没有任何一个朝代,比宋朝更懂生活、更懂美。
宋画,虚实相映,韵味无穷,笔墨浓淡之间便是气象万千;宋瓷,线条流畅,简约典雅,刚柔呼应之外,便是抱朴守真;宋朝的诗文,理趣无穷,禅意遍生,明朝人评选的“唐宋八大家”,其中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这六位都是北宋人,此外,元曲的剧本、明清的小说等体裁也都起源于宋代。
这些营造出一个端庄、素雅、归真、令人神往的审美世界。
宋代,是中国美学史上一个真正的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正是它的兼收并蓄和多元包容,开启了后世中国文化与艺术的持续繁荣。
这部电视剧,也让我们得以品鉴一千年前的新中式风格。
我们也发现,现在流行的新中式风格,其实一点也不“新”,在一千年前的宋朝,就已经有了新中式的流行风格。
▲在一个展览现场,根据古画复原的宋代家具
很多人都想拥有一个新中式的家,超大户型且不计预算的情况下当然可以去搞全套大师级家具,而普通户型想要设计新中式,怎样才能预算合理又避免沉闷呢?
跟着下面几个步骤做,总不会错。
01
空间格局
在《清平乐》里,很多场景颜色偏暗,但空间并不显得狭小、拥挤、是因为大多数都做了开间的处理,尽量减少隔墙。
这也是新中式风格家居的一个要点——保证开阔的空间。
不过这也是宋代的建筑特点所致,和我们现代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不同的是,宋代建筑多为木质结构,支撑结构多为柱子,柱子和柱子之间一般不做墙壁,而是使用顶天立地的隔扇。
隔扇无论是开启还是关闭,都会形成一个具有韵律的、活动的、虚的面,与墙面形成虚实对比。
而现代的房屋该如何设计出新中式的特色呢?
第一,打掉不必要的隔墙,尽量让空间开阔。
第二,在空间的分隔上,可以尝试将中式元素融入屏风、隔窗,以此来切割空间,打造不同功能区,尽显传统文化“藏”与“露”的深意。
02
配色
我们看到在色调的处理上,《清平乐》紧紧抓住了一个“雅”字,没有高饱和度的刺眼,整体在大气中透着舒缓、宁静,不艳不俗。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宋朝人的配色秘密:
?宋朝人喜欢使用冷色调。黑色、白色、灰色以及棕色、蓝色、绿色、紫红色统治了宋代色彩的格局。
?宋朝人的审美和现代人相似,而且更为低调雅致。
?原本饱和度高的黄色、红色、橙色在宋朝变得沉静下来,以低饱和度出现,十分和谐地融入冷色调之中。
?选择低饱和度、低明度的色调作为配色。
总的来说,中国的审美里特别讲究和谐。具有禅意的中式色彩都是带灰度的复古色,并不是大面积的纯色调。
新中式家居中的用色范围非常广,大致有以下三种:
第一,以温和的原木色为主,完美展现居住者悠然、儒雅的性格。
第二,使用富有中国画意境的淡雅色调,主要是饱和度较低的自然色或白色,体现居住者的沉稳、含蓄。
第三,加入一些鲜艳的色系,比如靛蓝、天青、苍绿、明黄、朱砂等中国传统色,为新中式注入几分活力。
03
留白
恰到好处的留白,会给人以想象的空间与艺术的美感,方寸之地亦显天地之宽。周围留白的面积越大,空间感就会越明显。
流行的性冷淡风和极简主义,可能就是源自我们中国的留白。
据说留白原来是国画中的精髓,它拓宽了空间的层次布局,给人留下遐想的余地。
▲吴冠中的画作
留白在新中式家居设计中很重要。新中式讲究的不是加法,而是减法。这是一定要画的重点。
留白运用在新中式家居中,是以大面积的空白墙体为载体,点缀较少的装饰,引导观者从视觉上注意被留白包围的元素,丰富空间的层次。
居室的装饰、布艺、灯具,拿不准时宁愿选择纯色、米色款,或者干脆不要。墙上宁愿空着,也别附庸风雅地挂幅与居室氛围不符的画作。
“月盈则亏,水满则溢。”那些中式家具的形态和材质都要和留白一起运用,才能显得灵动和简约。
04
造景
古人喜山水,于是庭院也好,室内布景也罢,都想找到山水的影子。比如背景屏风、盆景,都是为了做到这一点。因此,在室内造几面景墙,打造出一方幽境,是对唐风宋韵遗落千年的怀想。
不过现在我们的房子基本都是商品房,所以要实现造景,应通过空间借景和花艺来实现。
空间借景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借助窗外的春夏秋冬,静享四季轮换。
居室空间如果够大的话,可以试试苏州园林里的月亮门,从月亮门的两端看过去,都会自成风景。
如果你觉得设月亮门太过复杂,不如就用人人都可以尝试的花瓶花艺好了。
05
材质
新中式家居的装修材质,要接近自然。
下面的这张图片里,那红得像血一样的背景墙和地板,每一个毛孔里都透出浓浓的“三星级酒店二楼餐饮部包间”的气息,就是典型的中式设计反面教材。
新中式还是要以传统的木材为主,木头是除了玉和陶瓷外,我们也会用温暖莹润来形容的材料。
此外,竹、棉、麻、丝也是天然舒适不可或缺的元素。至于金属、塑料这样的材质,人造痕迹就太重了,即使是一样的款式,换用金属那基本就和新中式无缘了。
06
家具
照搬一整套传统家具,就是所谓的中国风吗?大错特错!
我们都熟悉的红木家具沿袭于清朝:粗胳膊粗腿,雕花丰富,华丽无比。在普通的住宅空间里,想要将全套的雕花红木家具搭配出大气感,是很难实现的。
而宋朝的家具线条简洁,这个审美标准来源于当时的士大夫,他们的审美理想是“淡”,审美意识是“韵”。因此最终的形态,就呈现出一种隽秀之美,天然典雅,不做过多的装饰。
家具在形态上要靠近雅致。
真正属于新中式家具的关键词包括:
1.细——细胳膊细腿,站在红木家具的对立面;
2.轻——体态轻但质量不轻;
3.圆润——边角圆,材质润;
4.浅——尽量选浅色的家具,还你一个透气又敞亮的新中式。
传统文化讲“道法自然”,把自然规律放在了极其重要的地位。圆润、细线条、轻巧的家具看起来更容易让人亲近,而且更加适合放在小户型的居室。
07
细节
现在在网络上搜索中式设计图,镂空隔断、梅兰竹菊背景墙、仿古灯一应俱全,缺乏新意,简直太辣眼。
中国文化追求的是意境,这一点也体现在细节上。
想要打造神韵合一的新中式之家,在细部的设计上也可以有很多加分设计。
比如在软装配饰的选择上,木雕、石雕、陶瓷、花艺等,都可以展示传统文化独特的韵味,营造禅意空间。设灯具的墙面,不用刻意去强调色彩,通过重点照明的手法,去营造整体的静谧氛围。
纵观古代,没有哪个朝代比宋代更具有人文精神。宋人追求高雅的情趣、有滋有味的慢生活方式。
从深层次来理解中国传统美学对设计的影响,打造出带有文化自信的新中式家居,寻回生活的精致和文化的自信,那是生活本该有的样子。
唐代(公元618-907年)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高潮时期,建筑技术和艺术也有巨大发展。唐代建筑的风格特点是气魄宏伟,严整开朗。
唐代建筑规模宏大,规划严整,中国建筑群的整体规划在这一时期日趋成熟。唐都长安(今西安)和东都洛阳都修建了规模巨大的宫殿、苑囿、官署,且建筑布局也更加规范合理。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的城市,其规划也是中国古代都城中最为严整的,长安城内的帝王宫殿大明宫极为雄伟,其遗址范围即相当于清明故宫紫禁城总面积的3倍多。
唐代的木建筑实现了艺术加工与结构造型的统一,包括斗拱、柱子、房梁等在内的建筑构件均体现了力与美的完美结合。唐代建筑舒展朴实,庄重大方,色调简洁明快。山西省五台山的佛光寺大殿是典型的唐代建筑,体现了上述特点。
此外,唐代的砖石建筑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佛塔大多采用砖石建造。包括西安大雁塔、小雁塔和大理千寻塔在内的中国现存唐塔均为砖石塔。
宋代(公元960-1279年)是中国古代政治、军事上较为衰落的朝代,但在经济、手工业和商业方面都有发展,科学技术更有很大进步,这使得宋代的建筑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这一时期的建筑一改唐代雄浑的特点,变得纤巧秀丽、注重装饰。
宋代的城市形成了临街设店、按行成街的布局,城市消防、交通运输、商店、桥梁等建筑都有了新发展。北宋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完全呈现出一座商业城市的面貌。这一时期,中国各地也已不再兴建规模巨大的建筑了,只在建筑组合方面加强了进深方向的空间层次,以衬托主体建筑,并大力发展建筑装修与色彩。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祠内的正殿及鱼沼飞梁即是典型的宋代建筑。
元代(公元1206-1368年)的中国是一个由蒙古统治者建立的疆域广大的军事帝国,但这一时期中国经济、文化发展缓慢,建筑发展也基本处于凋敝状态,大部分建筑简单粗糙。
元代的都城大都(今北京北部)规模宏大且形制得以沿续,明清两朝皇城——北京的规模就是这一时期创建的。留存至今的元代太掖池万岁山(今北京北海琼岛)也是元代的盛景。
由于元朝统治者崇信宗教,尤其是藏传佛教,这一时期的宗教建筑异常兴盛。北京的妙应寺白塔就是一座由尼泊尔工匠设计建造的喇嘛塔。
明代(公元1368—1644年)开始,中国进入了封建社会晚期。这一时期的建筑样式,大都继承于宋代而无显著变化,但建筑设计规划以规模宏大、气象雄伟为主要特点。
这一时期的城市规划和宫殿建筑均为后世所沿用:都城北京和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古城南京均得益于明代的规划和经营,清代帝王的宫殿也是在明宫殿的基础上不断扩展完善而来的。这一时期的都城北京是在原有基础上改建的,建后分为外城、内城和皇城三部分。
明代继续大力修筑宏伟的防御建筑——长城,长城许多重要段落的墙体和城关堡寨都用砖砌,建筑水平达到最高。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边,西至甘肃嘉峪关,长达5660公里。山海关、嘉峪关等著名关城,是中国建筑艺术中独具风格的杰作;北京八达岭段长城、司马台段长城等还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从晚唐开始,中国又进入三百多年的分裂战乱时期,先是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的更替和十个地方政权的割据,接着又是宋与辽、金南北对峙,中国社会经济遭到巨大的破坏,建筑也从唐代的高峰上跌落下来,但由于商业、手工业的发展,城市布局、建筑技术与艺术,都有不少提高与突破。
宋朝是中国古建筑体系的大转变时期。宋朝建筑的规模尽管一般比唐朝小,但曲线柔和、形态细腻、装饰华丽,比唐朝建筑更为秀丽、绚烂而富于变化,出现了各种复杂形式的殿阁楼台。宋代建筑在结构与构造上十分成熟,有了十分完备的体系,掌握了寓装饰与结构为一体的建筑构造与造型技术,建筑细部的装修也趋于细密而繁缛。代表建筑有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福建泉州清净寺、河北正定隆兴寺和浙江宁波保国寺等。其建筑特征是,屋顶的坡度增大,出檐不如前代深远,重要建筑门窗多采用菱花隔扇,建筑风格渐趋柔和。
北宋崇宁二年(公元1103年),为了加强对宫殿、寺庙、官署、府第等官式建筑的管理,朝廷颁布并刊行了《营造法式》。这是一部有关建筑设计和施工的规范书,是一部完善的建筑技术专书。书中总结历代以来建筑技术的经验,制定了“以材为祖”的建筑模数制。对建筑的功限、料例也作了严密的限定,作为编制预算和施工组织的准绳。这部书的颁行,反映出中国古代建筑到了宋代,在工程技术与施工管理方面已达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水平。
宋代的城市不同于唐代城市,已经没有了封闭的里坊与市场,也取消了宵禁制度。宋代都城汴梁城(今河南开封)演变为临街设店、按行成街的布局,完全呈现出一座商业城市的面貌,城市街道比较狭窄,有密集的临街商镝。由于人口较多,建筑密度较大,经常失火,因此城内出现了城市消防系统,如专设的望火楼,在街坊中有军巡铺,铺内置有防火、救火的铁铲、铁钩,一旦发生火灾,军巡铺出动救火,不劳百姓。
辽代时曾在今北京城西南建辽南京城,宫殿位于城内的西南部分。金代在辽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了城市规模,建立了金中都城,宫城位于城中央,略呈与宋汴梁相似的内外三套方城制度。
宋代的砖石建筑水平不断提高,这时的砖石建筑主要是佛塔和桥梁。浙江杭州灵隐寺塔、河南开封繁塔及河北赵县的永通桥等均是宋代砖石建筑的典范。
在园林建设上,宋代改变了汉唐时期大型真山真水式的园林风格,更加注重意境的园林在这一时期开始兴起,规模也大大缩小,园林内以山水景观与亭台楼榭为主。此时,假山的用材与施工技术均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宋徽宗建造的东京的艮岳是在平地上以大型人工假山来仿创中华大地山川之优美的范例,也是写意山水园的代表作。艮岳主山寿山,岗连阜属,西延为平夷之岭;有瀑布、溪涧、池沼形成的水系。在这样一个山水兼胜的境域中,树木花草群植成景,亭台楼阁因势布列。汴梁城西侧的皇家园林琼林苑与金明池,苏舜钦的沧浪亭和司马光的独乐园也是典型之作。
在装修方面,这时期建筑上大量使用可开启的、棂条组合极为丰富的门窗,与唐、辽建筑的板门、直棂窗相比,不仅改变了建筑的外貌,而且改善了室内的通风和采光。房屋下部的须弥座和佛殿内部的佛座多为石造,构图丰富多彩,雕刻也很精美。柱础的形式与雕刻趋向于多样化。柱子除圆形、方形、八角形外,还出现了瓜楞柱,且大量使用石柱,柱的表面往往镂刻各种花纹。同时,室内空间加大,给人以开朗明快的感觉。屋顶上或全部覆以琉璃瓦,或用琉璃瓦与青瓦相配合成为剪边式屋顶。彩画和装饰的比例、构图和色彩都取得了一定的艺术效果,因而给人以柔和而灿烂的印象。
宋代建筑大量使用油漆,由于印度佛教的影响,建筑颜色突出为红色。宋代喜欢稳而单纯、清淡高雅的色调,是受了儒家的理性主义和禅宗的哲理作基础的社会思想所致。
在陵园建筑上,北宋的陵寝制度大体上沿袭了唐初的制度,只是改变了汉唐预先营建寿陵的制度,北宋的陵寝都在皇帝死后才开始建造,而且全部工程必须在七个月内完成。因此,宋代的陵园规模不如唐代。此外,宋代改变了唐代后妃附葬帝陵不单独起陵的制度,而恢复了汉代的规制,后妃单独起陵园于帝陵的西南隅,但规模较小,除太祖庄怀皇后潘氏有陵号“保泰”外,其他后陵都没有陵号。
位于巩县的宋陵形制均坐北朝南,呈正方形,各陵尺度和墓前石刻数目整齐划一。墓室上建造方形三层陵台,每门各有石狮一对。由南门向北的神道两侧排列文武大臣和各种石像。陵园布局和唐陵一样分上宫和下宫,分别为谒拜祭祀和日常供奉起居的场所,所不同的是唐代下宫建筑在陵墓南面偏西处,而宋代建筑在陵墓北面偏西处。
宋代建造陵墓讲究相风水、堪舆(看风水),流行“五音姓利”的说法,把姓氏归于古代五音,再按音选定吉利的方位。比如宋代皇帝姓赵,属于“角”音,利于丙壬方位(北方偏西的方位)。
公元10世纪初到14世纪,中国北方诸民族纷争崛起,在汉族文化的影响下,加速了封建化过程。同时又以他们新兴的军事优势,取得了一部分或全部的统治权,其中契丹族建立了“辽”,“党项”族建立了“西夏”,女真族建立了“金”。这些入室中原的北方少数民族,在陵寝制度上,吸收了汉族传统文化,同时还保留了许多民族特色和习俗,是中国陵寝制度史上的重要一页。
辽现存的陵园有两处,一是辽祖州城西的辽祖陵,一是辽庆州城北的辽庆陵。辽葬制的主要形式为石棺葬。石棺内的尸体套有铜丝网罩,死者服饰皆为左衽、捍腰、套裤,显示了辽游牧民族马上生活的特点。例如位于内蒙古巴林左旗林东镇的辽太祖陵,一道宽约七十米的山口为陵园的天然门户,两旁是悬崖峭壁,入园门便是四面环山的绝谷。谷内林木参天,清泉漫流,景色佳绝。辽太祖陵墓就坐落在山谷西边的高地上。祖陵原地面建筑十分宏丽,但在金代曾经遭受破坏。现在陵园四周散布着砖瓦、碑石块等。地宫墙身遗迹已暴露地面,享殿略有遗存。在丛林涧沟中还有一具石翁仲,其头部和右臂残缺,身穿箭袖窄袍,腰束带,中结双纽,两手交叉,左手握住右腕,背脊拖出一条长辫,表情自然,衣纹流畅,其雕刻艺术在中原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明显地带有契丹民族的古朴风格。
西夏的陵园坐落在宁夏银川西部贺兰山麓,共有九座帝陵和七十多座贵戚、功臣陪葬墓。由于西夏李氏贵族与唐宋政权交往频繁,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陵园平面仿照宋代大建筑群,强调中轴线左右对称的格式,以象征西夏统治权威。陵园还体现了西夏文化独特的葬制,其表现为墓道底部铺设横木,道口用原木和木板封闭,墓壁建筑有护墙板,以及墓室前有多层宝塔式陵台建筑等。另外,西夏王陵还有一些不同于宋陵的独特风格:宋陵是单城呈正方形,而西夏陵是重城呈长方形;宋陵灵台就是墓室,而西夏陵的灵台位置在墓室前,并非起灵台的封土标志,而是一个高达二十余米的塔式楼阁建筑;西夏陵园内没有附葬的后陵。
西夏王陵每个陵园都是独立完整的建筑群体,占地都在十万平方米以上。四角建有角楼标志陵园界址,由南往北排列有门阙、碑亭、外城、石像生、内城、献殿和灵台。雕龙栏杆、莲花柱础、琉璃兽石勾头、兽面和花卉滴水、白瓷板瓦等建筑材料的大量使用,反映出西夏王陵陵园建筑的宏伟和华丽。虽然西夏著字院推行篆书,但汉字仍在民间和官府通用,这种情况在陵寝制度中也得到反映。例如仁宗赵仁孝的寿陵碑亭遗址有东西两处,东碑亭为汉文楷书,书法遒劲,刻工娴熟,西碑亭为西夏篆书,两种文字并用,说明中原与西夏在政治、经济方面联系密切和文化交融的历史事实。
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最初活动在黑龙江境内的阿什河流域,随着金政治、军事势力的南下,在中都(北京)大房山营建山陵,以后金代帝王均葬于此,现存帝陵遗址十七座。金陵陵园规模宏伟,气势非凡,琉璃瓦殿堂楼阁鳞次栉比,汉白玉的石碑以及高大的石像生错落在苍松古柏之中。可惜明代以后,大房山金陵连遭兵毁,清代虽经修缮,但已不复原貌,又被兵匪多次盗掘,现已成为一片废墟。
元代(公元1206—1368年)的中国是一个由蒙古统治者建立的疆域广大的军事帝国,这一时期中国经济、文化发展缓慢,建筑发展也基本处于凋敝状态。元代建筑一度受到外来工匠的影响,并以北方工匠为主,其建筑结构多大胆粗犷,艺术风格也狂放不羁。
由于元朝统治者崇信宗教,尤其是藏传佛教,这时宗教建筑相当发达,从西藏到大都建造了很多喇嘛教寺院和塔,带来了一些新的装饰题材与雕塑,壁画的新手法。过街塔是喇嘛教的另一种建筑类型,以北京的云台最为著名。在云台的券石上和券洞的内壁,刻有天神、金翅鸟、龙、云等喇嘛教纹样及六种文字的经文。这些雕刻都是高浮雕,人物的姿态和神情雄劲,各种图案有着生动跳跃的热烈气氛,与汉族传统风格不同,是元代雕刻中的优秀作品。喇嘛教的雕刻题材和手法给予明清建筑艺术不少影响,尤其是对官式建筑影响较大。
蒙古人属于游牧部落,主要以移动的帐殿与毡帐为房屋。随着蒙古人的崛起,他们也开始建造具有定居性质的都城与宫殿。在入主中原之前,蒙古人曾建有都城哈剌和林。城内的西南部分,是蒙古大汗的宫殿。后来,又建造了位于内蒙古的上都城。随着蒙古统一中国,元统治者在原金中都的东郊离宫万安宫及其山水环境的基础上,营造了元大都城。大都是自唐长安城以来又一个规模巨大、规划完整的都城。明清两朝皇城的规模就是这一时期创建的。元大都将金代离宫中的大面积山水环境括入城市中,滨水营造了宫城与皇城。并以宫殿的中轴线为城市的中轴线,形成了与《周礼·考工记》中的王城规划思想最为接近的“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空间格局。在皇城以北,海子(北方对湖的称呼)以东,设立了中心阁与中心台,形成了全城的几何中心,从而确定了大都城的平面格局。
元大都城的宫殿分大内宫殿、供太后居住的隆福宫,和供太子居住的兴圣宫。三组宫殿建筑群,围绕着海子与太液池,形成优美的山水宫苑环境。皇城以北仍留有大片水面,与通惠河相连,供南北商船聚集交易。
元代大内宫殿分为前后两部分,前部为大明殿,是天子举行登基、正旦等大型礼仪的正殿;后部为延春阁,是天子与后妃起居的后宫。两组建筑均为“工字殿”形的平面格局。殿两旁还有附属的殿堂。宫殿内使用方形石柱,及经过打磨的石地面,并铺有地毯,或挂有壁毯。大内宫殿的后部建有浴池、戏楼等建筑。宫城之后为皇家御苑,西临太液池。
兴圣宫内建有对称格局的园林,以环绕方形水池对称布置成十字脊殿、棕毛殿、畏吾尔殿等,点缀以蒙古人喜欢的白琉璃瓦顶,创造出一种具有异域风格的园林景观。蒙古人尚白,除了在宫殿中使用白琉璃瓦屋顶外,还建造了尺度宏伟的妙应寺白塔,与其东边的宫苑山水相辉映,形成独具特色的元大都城市景观。
另外,元代城市进一步发展了各行各业的作坊、店铺和戏台、酒楼等娱乐性建筑。
总而言之,宋代的建筑风格虽不再有唐代的雄浑、阳刚之美,却创造出了一种符合自己时代气质的阴柔之美,建筑造型更加多样。辽早期从唐和五代各国掠走很多汉人工匠,因而其建筑在风格上受唐代建筑影响很深,在细部上则带有五代时期的一些特征,风格雄壮。宋兴起后,辽中晚期的建筑又受到宋代建筑的影响,但与宋代建筑相比,辽代建筑显得古拙而粗犷。西夏建筑则同时受到西域建筑和汉族建筑的影响,别具特色。金代建筑在宋代建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更多地继承了北宋建筑繁缛、纤细的特点,装饰上比较精密细腻。如山西应县净土寺藻井,山西朔州崇福寺金代大殿的殿门,都是十分精密细巧的金代装饰。其宫殿建筑大量使用黄琉璃瓦和红宫墙,创造出一种金碧辉煌的艺术效果,对以后各代的同类建筑影响深远。此外,金代木构建筑的移柱、减柱等扩大室内空间的结构变革也愈演愈烈。元代由于领土广阔以及宗教信仰和民族风俗等因素影响,产生了一些新的建筑类型,如喇嘛塔、盔形屋顶等。汉族固有的建筑形式和技术在元代也有所变化,如在官式木构建筑上直接使用未经加工的木料等,使元代建筑有一种潦草直率和粗犷豪放的独特风格。
宋代风格的古代装修和宋辽夏金元的建筑各有什么风格的问题分享结束啦,以上的文章解决了您的问题吗?欢迎您下次再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