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80年旧房屋改造全过程日本相信很多的网友都不是很明白,包括80年前,日本人计划在北京建设新城区,想不到他们选择了这里也是一样,不过没有关系,接下来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80年旧房屋改造全过程日本和80年前,日本人计划在北京建设新城区,想不到他们选择了这里的一些知识点,大家可以关注收藏,免得下次来找不到哦,下面我们开始吧!
二战至今八十年,日本右翼势力一直在制造美化、否认侵略行为的言论,教科书事件、靖国神社参拜事件层出不穷。这些都表明,日本右翼势力是一种危险的存在,他们的言论和行为在二战中被占领的东亚和东南亚国家中得到严厉批评,并对亚洲的持续和平产生潜在的威胁。那么,为什么战争结束之后日本右翼势力一直猖獗而没有丝毫收敛迹象呢?以下笔者就这一问题分析一下原因。
首先是日本文化的原因。日本倡导一种“面子文化”,即他们所认为的尊严极为重要,即使失去性命也要对此进行保护。这就是为什么日本人战败被俘虏后往往会选择自杀的原因,因为他们无法承认和接受自己的失败,失败就意味着失去尊严,而失去尊严还不如死亡。在《菊与刀》中,作者十分详细地分析了日本人产生这种面子文化的原因,日本家庭从小就要求孩子遵守规则,一旦孩子犯了错误,家人和社会都会抛弃他们。这让日本人容易产生一种不安全感,他们的质地太硬太脆,很难对自己的失败进行反思。承认二战就等于承认战争的失败和错误,这对日本的文化来说是难以想象的。
其次,日本人右翼势力一直猖獗和二战后美国对日本军国主义势力清除得不够彻底有十分直接的关系。二战结束后,美国单独占领了日本,并对日本的法西斯政治军事势力进行清除。美国废除了法西斯势力赖以存在的财阀集团经济和半封建的大土地制度,限制日军军队和军备,颁布新的宪法,剥夺了天皇的政治实权,天皇至此才真正成为日本的政治花瓶。但是美国对日本的改造刚刚进行到一半,在亚洲地区发生一一件令美国意想不到的事情:美国原本准备扶植的中国国民党政府在中国的内战中失败了,美国把中国作为反对苏联的桥头堡的计划落了空。美国不得不让日本顶替中国的作用,将日本作为在东亚阻挡苏联东进的战略前沿。于是美国放弃了之前改造日本的计划,很多大财团保留下来了,大批军国主义分子被放出来担任政府官员。因此,日本军国主义势力从一开始就没有被清理干净,所以直到现在还余毒不清。
再次,日本的地理条件决定了日本的扩张倾向。日本是岛国,国内资源贫乏,市场狭小,日本经济的发展十分依赖国际。如果日本能控制更多的势力范围,那么自然对它的发展有好处。另外,日本一直是一个有野心的国家,早在16世纪,日本就渴望通过征服朝鲜半岛和中国而称霸东亚,可以说,称霸一方是日本这么多年以来的夙愿,并且它也一直在努力去实现,只不过二战似乎是日本最接近这个美梦成真的时候。日本一直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是太阳神的子孙,天皇具有神的血统,这一观念根深蒂固,以至于战后天皇还要向所有日本人一本正经地解释说我不是神,我就是人。这种笃敬天皇的传统,有利于天皇的专制,也有利于对日本军队灌输忠于天皇的武士道精神。军国主义传统和武士道精神自古传承,真可谓对社会影响巨大。
通州正式成为北京的城市副中心已快两年了,可是对于为何选择通州,我还没看到最为权威的解释。
有人说通州是北京唯一同时接壤天津和河北的区县,是整个京津冀的核心区,有利于促进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但是有人反驳说,选择通州是二十年前的决定,那时还没有京津冀一体化的说法。
不过打开卫星地图,可以看得很清楚,北京的北边和西边都是山,南边又要建机场,基础也不大好,只剩下东边有开阔的空间了。
大约80年前,曾经也有一份打算在中心城区之外建设新北京的计划,那时的选择并不是通州,而是京西,这个计划就是日本人制定的“北京都市计划大纲”。
1937年7月29日,在经历了二十余天的抵抗后,北平沦陷,第二日,北平市地方维持会成立。10月13日,日本人宣称北平自当日起改称北京,国民政府对此当然不予承认(下文依旧称之为北平)。与此同时,佐藤俊久被聘为都市计划顾问,此人曾任伪满哈尔滨特别市工务处长兼都市建设局长。日本人雄心勃勃地打算把北平建设为“支那的东京”,为他们建立大东亚新秩序找一个更好的中心都市,北京显然是比平壤、长春都要好的选择。
1938年4月,佐藤俊久与山崎桂一提出了“北京都市计划大纲”,1939年6月4日,华北开发股份有限公司所属的华北房地产公司成立,负责承建新市区,同年10月6日,伪建设总署成立了北京市建设工程局。1940年8月17日,该局制定了详细的都市建设计划和机密的计划要图。
这份计划首先面临三个问题:
1.北平人口日益增多。和今天一样,当时常住居民越来越多,当然多出来的不仅仅是中国人,更多的是日本人。抗战前,北平仅有2000多日本人,到了1941年,就猛增到接近7万人,北平的总人口也由153万人增长到179万人,日本人预计20年后将达到250万人。与今日相比,这个数字只是个零头,可那时的北平主要是指城墙以内的主城区,也就是现在二环以内的地方,至多带着周边的近郊,而且那时没有高楼大厦,民居大都是容积率很低的四合院;
2.北平的道路设施不健全,影响了经济和军事发展。别看做了这么多年首都,可城内的道路还是以土路为主,当时有句话这么讽刺北平的道路:“晴天三尺土,下雨一街泥。”西方列强在东交民巷建立使馆区后,才逐渐把现代化的道路引进来。到1929年,北平共修筑了96.7公里长的碎石路和8.27公里长的柏油路,但这些道路集中于使馆区附近、繁华地段和富人居住区;
3.中国人和日本人混居,产生许多摩擦。大量日本人涌入,不可避免地和中国人住在一起,日本人和中国人的比例由战前的1:770膨胀到1:30左右,在北平几乎随处可见日本人。他们对待中国人自然不可能以平等的眼光,中国人更不可能不抱有仇恨,因此免不了发生冲突,日本人为了维持稳定的秩序,想尽量避免混合居住,减少摩擦。
计划将北平定位为政治、军事中心和特殊的观光城市,因此不打算大规模改造老城区,日本人在本国内也采用这种方法,比如京都也是保留了旧城。他们定下了三条基本原则:
1.保持原有的历史文化,发展工业与交通;
2.利用旧城区,用渐进的方法,减少阻力;
3.限制人口密度,中心区与郊区平均发展。
计划分为九个部分:
1.都市计划区域;
2.街市计划及新街市计划:①街市计划区域;②新街市计划:西郊新街市、东郊新街市、通县工场地;
3.地域制:专用居住地域、居住地域;
4.地区制:绿地区、风景地区、美观地区;
5.交通设施:道路、铁路、运河、飞机场;
6.上下水道:上水道、下水道;
7.其他公共设施:公园运动场、广场、墓地、跑马场、中央卸卖市场、屠宰场;
8.都市防护设施;
9.保留地。
九条看起来很复杂,实际上,最重要的就是新街市计划,也就是在老城区外建立新城,这和日本人在长春的做法一致。
新街市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东郊新街市,一个是西郊新街市。东郊新街市在广渠门外以东,在1.5公里到3公里之间的地方建设工厂,并建设铁路、码头和仓库等配套设施。
这个计划的重点是西郊新街市。西郊新街市东起公主坟,西至八宝山,南至丰台,北至西苑,面积约为65平方公里,主要用地约为30平方公里。从城内的长安街引一条直线向西,越城直到西山磨石口以东、八宝山麓为止;再从万寿山颐和园内的排云殿引一条直线向南,延展到卢沟桥为止,这两条线的交点,就是新北京市中心区的中心点,也就是兴亚大路(五棵松路、丰台路)为中轴。
西郊新街市用于建设政府机构、居民区、商业街、公园乃至高尔夫球场,当然,只允许日本人居住。
由于日本人深陷战争泥潭,太平洋战争后,更是无力他顾,这个计划的实施情况也就可想而知了,战后的1946年春天,国民政府做过一次调查,还是有一些实际成果的。
西郊新街市完成了第一期计划面积14.7平方公里的土地征收。已建成道路90800米,其中沥青混凝土路2条,长8700米,沥青碎石路3条,长3600米,卵石路1900米,土路67900米,占全区计划路长度的70%;敷设供水管20739米,分布在复兴大街、万寿路、永定路、翠微路附近;苗圃、医院、运动场、公园、邮局各一处;以完成房屋581栋,建筑面积67083平方米,用地面积862042平方米,以日式瓦房为主,绝大多数是日本企业和机关。
东郊工业区完成第一、二期计划面积2.67平方公里的全部征地,建成了9家厂房,其余计划建设的11家都是空地,建成的有北京啤酒、华北烟草、大新制纸、北京锻造。土路22240米,碎石路18000米。
1942年2月,西郊住进了日本人800户,2100人,集中在万寿路和永定路附近。
但日本绝大多数重要企业还是分布在旧城区,尤其是东交民巷、王府井、东四、东单、北池子、总布胡同等地。
直到现在,还有日本人认为这个计划是对中国大陆的技术输出,中国人是受益者,这是对侵略战争的无耻粉饰。
至于日本人为什么这么看好老城的西面,也没有明确的答案,有学者说大概是因为西郊山水环绕,风水更好。可是这个风水显然也帮不了日本人。
参考文献:
孙冬虎《八年沦陷时期的北平城市规划及其实施》
齐峰《日伪时期的<北京都市计划大纲>-产生的原因与性质初探》
在废墟中向往美国
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到七十年间,日本的饮食发生很大的变化,虽然全面改变是从高度成长期才开始,然而早在盟军占领期间,日本就开始朝现代化的方向前进,而日本在战后的饮食状况恢复荣景,则始于对美国的憧憬。
驻日盟军总司令基于民主化政策,于是在日本农村乃至各地,放映有关美国生活的电影,人们透过大萤幕看到的战胜国美国,过著富饶的生活。
亮晶晶的厨房里,只要打开水龙头,就冒出冷热水来。纯白色的大冰箱,塞满了大块肉排、派、生菜沙拉。餐桌上摆着纯白的陶瓷餐具和银色刀叉,每样东西都光可鉴人。
当时,每个日本人都在为张罗食物奔忙,战争进入尾声之际,壮丁被征召入伍,导致农村的人手吃紧,田地乏人照顾,使收成大不如前。日本战败后失去殖民地,过去从朝鲜半岛或台湾调度过来的米不敷食用,士兵纷纷回国,加上一下子涌入撤退返乡的人潮,即使是农村的人民,也只能以白萝卜或叶菜类充饥果腹。
都市人更穷。配给经常迟不发放,米几乎无法取得,由于蔬菜和蛋白质来源稀少,都市人只好带着和服到农村换取食物,以变卖家当度日。
配给作为主食的碳水化合物中,地瓜或面粉多于稻米,人们将两者磨粉做成面疙瘩,还买来插电式的面包机制作面包,学校为了弥补粮食不足而开始供餐,孩子们吃著美国救援的脱脂奶粉和面包,想吃米饭的人们,也只吃得到面包。
黑市中充斥美军发放的罐头物资和给孩子的巧克力,由此可见美国的富裕于一斑。有些日本人因为在驻军的相关单位工作,因而窥知美国人的生活,也和美国的富裕沾上边,家中的餐桌上摆放堆满水果的篮子,每天烹煮大量肉类,吃沙拉和面包,偶而也烤个苹果派。
长年打仗不仅导致缺粮,所有的生活物资都变得匮乏。
吃甜点、去游乐园玩耍等,这个时代的孩子大多不知道。
长期忍受穷困生活,到头来却是打败仗。过去深信的价值观被颠覆,就在此时,美国驻军展现物质的丰足,并带来迥异生活方式。于是,因为战争而蒙受损失的人们,便整个拜倒在战胜国丰饶的物资下。
小津安二郎《茶泡饭的滋味》
小津安二郎的电影,忠实呈现战后未几的名流生活样貌。小津与黑泽两位大师,在海外也受到高度评价,其中小津安二郎一贯描绘的,是都市中产阶级以上的家庭中,发生的小故事。
看过小津安二郎的电影,会发现主角一家多半过著富裕的生活,住在有很多间和室的高级寓所,担任管理职,在上班时间大方招待因私事前来的友人吃饭,在在让人见识有钱人的生活。
《茶泡饭的滋味》是一九五二(昭和二十七)年上映的电影。
佐竹茂吉(佐分利信饰演)和妙子(木暮实千代饰演)这对夫妻,住在东京的幽静住宅区中,一幢自建的宽敞日式房屋里,电影描绘的,是膝下无子的两人经历的倦怠期。
茂吉在一家商社担任机械部部长,为人老实正直,女主角妙子请了两位女佣,在她身上还留有大小姐的习气。她经常和女校时代的朋友,后来经营洋裁店的雨宫绫(淡岛千景)、黑田高子(上原叶子),以及住在大矶娘家的侄女节子(津岛惠子)一起游玩,在这五月的晴天,妙子跟丈夫扯了个谎,和绫两人去修善寺泡温泉,玩得不亦乐乎。
绫和妙子对婚姻生活似乎都有不足为外人道的心事,绫的丈夫和酒馆女人搞外遇,妙子则对于她做甚么都一副事不关己的丈夫感到无趣,一旁看着两位姊姊的节子,认为相亲结婚是导致不幸的野蛮习俗。
在这客厅和老公书房都是木造的日式空间里,妙子只在自己房间贴上印花壁纸,用沙发和吊灯妆点,在床铺上睡觉,老公则睡在和室书房的被褥,妙子偶尔会流露孤独的神情。
外甥冈田登(鹤田浩二)倾慕茂吉,经常邀请茂吉去时下流行的柏青哥,或是骑脚踏车竞赛。有一天,就在茂吉应冈田之邀正要出门之际,恰巧遇上从相亲现场逃回来的节子,只好勉为其难,三人一起去游玩。
气冲冲回到家的妙子得知此事,和茂吉吵了一架,跟茂吉冷战了十天,有天晚上,两人总算坐在饭桌前用餐,茂吉把味噌汤浇在饭上吃,令妙子火冒三丈:
「您一直是这么用膳的吗?阿文,是这样吗?老爷一直都像在吃狗饭似的用膳吗?」
茂吉对着满脸为难的女佣说道。
「你就说是啊?其实妙子你不在的时候,我经常这么吃。」
「我说过不喜欢你这么吃饭的吧?」
「嗯,不小心就这么吃了。」
「请别这么吃饭。」
「我不这么吃就是了。这次是不小心的。」茂吉说。妙子看着稀哩呼噜往嘴里扒饭的老公,便起身离开。
从当天晚上两人的对话得知,茂吉出身长野县农村,与生长在都会区的大小姐妙子,在喜好或生活方式都不同,因而有种束缚感。其实,那天晚上茂吉原本要告诉妙子,他临时被派去乌拉圭出差,却顺着话述说起自己的心情,而一句「随便一点比较好」更让妙子怒上加怒,到头来,没能说出重点。
第二天,毫不知情的妙子前往神户访友,茂吉拍了电报过去,但是出发当天,在机场一片盛装的送行者中,却遍寻不著妙子的身影,两人缘悭一面。
当天晚上老公不在,妙子在空荡的屋里,怎么睡都睡不着,这时玄关响起电***,茂吉回到家,这才知道由于飞机故障,只好延到次日早晨再出发,妙子向茂吉道歉,两人言归于好。
茂吉肚子饿,但不忍叫醒女佣,于是两人像一对玩探险游戏的小情侣,擅自往不熟悉的厨房走去。
这是一间贴着白色磁砖、设有中岛的和洋合璧厨房,有碗橱也有洗菜的水槽,茂吉想吃茶泡饭,他看见碗橱里的剩饭,又发现米糠腌菜,妙子取出珐琅锅中的米糠腌菜,这时茂吉看见笨拙切著小黄瓜的妙子,不假思索便说道:
「小心手!」
「没事。拿个大碗来。」
两人把一碟碟菜放进托盘,端到桌袱台去吃,米糠腌菜的气味沾在手上,让妙子的心情大好,索性模仿起茂吉,津津有味把茶泡饭扒到嘴里。妙子吃了一阵子许久未曾品尝的茶泡饭,露出泫然欲泣的表情,放下碗筷:
「怎么了?」
「不好意思。我一直不明白。对不起啊。是你说的吧,不拘小节的质朴比较轻松自在,现在我终于明白了。」
「那不是挺好的吗,别再想了。」
「一点也不好,这么重要的事。我真笨哪。」
「不会的,没事啦。你能懂我的心,实在太好了,吃吧,是茶泡饭呢。这茶泡饭的滋味,正是夫妻的滋味呢。」
这是逐渐西化的都市与残存旧有文化的乡村。小津导演用茶泡饭为象征,描绘文化的差距,毕竟,不仅夫妻会因为对外国饮食文化的接受程度不同而产生摩擦,世代间的差距也愈来愈大。
三大改造用3年时间(1953到1956年)就完成了。其中有经验,也有教训。
1、对农业与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1)逐步过渡,即从互助组到初级合作社,再到高级合作社。(2)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的原则。(3)在土地改革基础上不失时机地引导个体农民走互助合作的道路。
2、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1)和平赎买,即资本主义私有制不是无偿地、而是有偿地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全行业公私全营时,国家对资本家交出的生产资料进行清理估价,以核实私股股额;在合营期间,每年发给资本家5%的股息。国家一共出32亿余元把整个资产阶级买了下来。(2)把资本家从剥削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3、教训:改造后期步伐过快过急,体制过于整齐划一。
一、社会主义改造的总路线(过渡时期总路线)
(一)总路线提出的历史背景
根据中国革命“两步走”理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必须及时向社会主义转变,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年的努力(从1949——1952年),中国具备了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条件。
1、政治上,人民民主专政的建立与巩固
(1)统一全国大陆,建立各级人民政权(49年10月—50年10月)①到1950年10月,实现了除台湾及其附近岛屿和香港、澳门之外的统一,结束了四分五裂的混乱局面。②人民解放军所到之处,彻底摧毁国民党统治,然后召开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建立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现了各族人民的大团结。③各级人民政权的建立,为我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转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镇压反革命,巩固人民政权(50年7月—52年12月)①新中国建立初期,国民党反动派遗留在大陆的反革命残余势力还相当大,他们以各种方式从事破坏和捣乱。②中共中央从1950年3月发出严厉镇压反革命的指示。1950年七届三中全会又提出了镇反任务,规定镇压与宽大相结合。但由于出现“宽大无边”的右的偏差,使反革命分子的气焰十分嚣张。(尤其是在美国发动侵朝战争后)③1950年10月10日中央发出《关于纠正镇压反革命活动中的右倾偏向的指示》,纠正了“宽大无边”的偏向,镇反运动在全国展开,1951年春形成高潮,1952年12月结束。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保证了国民经济的恢复,使抗美援朝有了安全的后方。
(3)抗美援朝,保家卫国(50年10月—53年7月)①美帝国主义不甘心失败,唆使南朝鲜进攻北朝鲜,中国政府多次声明,但美国置若罔闻,并把战火烧到中朝边界。②中共中央做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从50年10月25——51年5月27日,五次战役把敌人赶回“三八”线附近。③美国被迫于1951年7月10日开始同中朝方面谈判,但毫无诚意,以军事压力配合谈判,出现了又打又谈,以打为主的局面。美国凭借空中优势,发动“绞杀战”“细菌战”,我军被迫转入地下坑道作战,进入最困难的时期。克服无数困难,坚持对敌作战,并取得重大胜利。(52年10月上甘岭战役)美国不得不于1953年4月26日停战谈判,1953年7月27日双方签定《关于朝鲜停战协定》。④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打击了美帝国主义,保卫了我国的安全,极大地提高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际地位和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
2、经济上,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建立与巩固
(1)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
(2)稳定市场物价,统一全国财经工作,确立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
建国初期,我国财政经济面临严重困难。千疮百孔,破烂不堪。由于帝国主义的长期侵略与掠夺,国民党反动派的腐朽统治,加上长期战乱摧残,工农业生产受到极大破坏。①工业总产值比抗战前最高年份下降一半,其中重工业下降70%,轻工业下降30%,原煤产量由6188万吨降到2243万吨,下降47.6%,钢产量由92.3万吨降到15.8万吨,(人均0.58市斤,和人口只有500万的瑞士相当,美国7074万吨,日本311万吨)下降82.9%,棉纱由245万件降到180万件,下降26.5%。1949年,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工业总产值仅30%,而现代工业产值只占l7%。旧中国的工业不但比重小,而且基础薄弱,门类残缺不全,技术落后,生产水平低,没有形成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特别是生产资料工业基本上没有建立起来,机械工业实际上是修理装配业,机器设备大多依靠进口。能源工业也十分落后,49年全国发电量43亿度,人均8.6度(美国345.6亿度),煤产量0.32亿吨,石油只有新疆独山子,甘肃老君庙,陕西延川三个小油田,年产原由12万吨(美国2.52亿吨)②1949年与解放前的最高年份相比,农业总产值下降20%以上,其中粮食产量从3000亿斤下降到2263亿斤,下降24.5%,棉花产量从1698万担降到889万担,下降47.6%;1949年粮食平均亩产仅137斤,棉花平均亩产21斤。农业生产仍是手工操作,同古代没有多大区别。自然经济十分强固,商品经济极不发达,全国大部分地区处于封闭或半封闭的状态。1949年全国受灾面积达1.2亿多亩,约4000万灾民急待救济。③交通和通讯设备极为落后,运输能力受到严重破坏,铁路从1876年到1949年的73年间仅修2.2万公里,这时勉强能通车的只有一半,而主要干线没有一条可以全线通车,公路有1/3不能使用。④城市中大约有400万失业者和大量的半失业人员,需要人民政府予以安置和救济。国民党政府留下的几百万军政人员,也要包下来管饭吃。由于国民党政府长期滥发纸币,市场混乱的局面在新中国建立之初依然存在,严重地影响着工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和人民生活的安定,从而直接威胁着新生的人民政权的巩固。
在我国财政经济面临严重困难的情况下,帝国主义者和国民党反动派断言中国共产党无法克服这些困难,等待着我们的失败。当时,在一些资本家中间也流传着种种说法,诸如“共产党军事内行;经济外行”;共产党“军事上100分,政治上80分,经济上0分”,等等。一些不法资本家趁国家财政经济困难和社会主义经济刚刚建立之机,凭借他们在市场占有的经济力量,囤积居奇,扰乱金融,哄抬物价,牟取暴利。从1949年4月到1950年2月,资产阶级先后掀起了4次物价大涨风,给国家经济生活造成严重困难。这实质上是一场资产阶级同无产阶级争夺市场领导权的斗争。为了战胜国家财政经济的严重困难,中共中央采取了坚决的措施。①积极恢复和发展生产,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国营商业、合作社商业。逐步树立国营经济在市场上的优势。②加强金融管理和市场管理,打击投机资本,稳定金融和物价。(49年6月“银圆之战”和11月“米棉之战”)③财经管理实行高度的集中统一。(统一财政收支;统一物资调度;统一现金管理)。
(3)“三反”“五反”运动,巩固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
1951年10月,在全国开展的爱国增产节约运动中,逐渐暴露出在党、政、军机关和人民群众团体内,存在着严重的贪污、浪费和官僚主义现象。1951年12月8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反贪污斗争必须大张旗鼓地去进行的指示》,强调指出:“应把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斗争看作如同镇压反革命一样重要。”12月29日,全国政协亦发出相应的指示。从此,“三反”运动在全国展开。1952年初进入高潮。“三反”运动开展起来以后发现大量揭露出来的国家机关中贪污分子的违法行为(刘青山、张子善事件),大多数是和社会上的资产阶级不法分子相互勾结进行的。与不法资本家的违法行为密切相连。不法资本家通过“打进来,拉出去”的办法,大肆进行行贿、偷税漏税、盗骗国家财产、偷工减料和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五毒”活动,破坏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腐蚀国家干部。针对这种情况,1952年1月,中共中央又发出《关于在城市中限期展开大规模的坚决彻底的“五反”斗争的指示》,于是一场以反对不法资本家的行贿、偷税漏税、盗骗国家财产、偷工减料和盗窃国家经济情报为内容的“五反”运动,在全国大规模地开展起来了。
3、国民经济恢复任务的完成
(1)工农业总产值都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1952年,工农业总产值810亿元,比1949年增长77.5%,比建国前最高水平的1936年增长20%,三年中平均年递增率为21.1%;其中工业总产值比1949年增长145.1%,年递增率为34.8%,农业总产值比1949年增长53.5%,年递增率为15.3%。工农业主要产品的产量超过了建国前最高水平。钢产量为134.9万吨,比1949年增长753.8%,比解放前最高年产量增长46.2%;发电量为72.6亿度,比1949年增长68.4%,比解放前最高年产量增长21.8%;粮食产量为16.392万吨,比1949年增长44.8%,比解放前最高年产量增长9.35%;棉花产量为130.4万吨,比1949年增长193.3%,比解放前最高年产量增长53.6%。3年间,全国修复和新建铁路通车线路2.4万多公里,公路12.7万多公里。
(2)在经济恢复的同时,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国营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合作社经济都得到发展。由于国家的支持和社会主义经济的优越性,国营经济发展更为迅速。1949年,社会主义工业在全国工业(不包括手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为34.7%,1952年上升为56%。另一方面,工业(包括手工业)总产值在全国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从1949年的30%上升为41.5%。其中现代工业产值由17%上升为26.6%。在工业总产值中,重工业产值的比重由1949年26.4%上升为1952年的35.5%。
(3)国家财政收支平衡,市场物价稳定,人民生活有了相当改善。随着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国家财政收支平衡,结构改善。文教卫生事业得到相应发展,职工、农民收入增加,生活有所改善。1952年同1949年相比,全国职工总数由800万增加到1600万,全国职工平均工资提高了70%,先后在企业中实行劳动保险制度。在公职人员中实行公费医疗制度。据调查,解放前职工生活水平最高的1936年,全国职工家庭每人每年平均消费额为140元(按1957年价格计算),1952年达到189.5元,增长35%。农民收入1952年同1949年相比,一般增长30%以上。
(二)总路线的内容
从1949年到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即将结束时,党中央按照毛泽东的建议,及时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即“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就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渐实行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三)总路线的特点——社会主义工业化与改造同时并举
1、从理论上讲,依据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过渡时期的理论,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辨证关系原理。
(1)列宁关于过渡时期的理论。无产阶级政党在这个时期的重要任务,就是必须利用自己掌握的国家政权建立社会主义经济。①通过合作社的形式,把广大农民引上社会主义道路,变农村的个体经济为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②剥夺资产阶级的生产资料归苏维埃国家所有,建立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制。③同时必须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没有高度发达的大工业,那就根本谈不上社会主义,而对一个农业国家来说更谈不上社会主义了”。(《列宁全集》32卷399页)
(2)符合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原理。社会主义工业化(主体)——解决生产力问题;社会主义改造(两翼)——解决生产关系问题。
2、从实践上看,符合中国国情,反映了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1)实现国家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物质基础和先决条件。
新中国建立后,经过三年的努力,我国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工农业产品的产量达到或超过历史最好水平。但我国仍是个落后的农业国,生产力水平底下。1952年现代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只有26%,钢产量只有135万吨(美国7077、苏联2349、英国1580万吨),发电量73亿千瓦/小时(美国4631、苏联1191、英国752亿千瓦/小时)。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同当时一些经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工业布局极不合理,许多工业部门仍然是空白,毛泽东曾经描述当时的国民经济状况:“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壶、茶碗,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不能制造汽车、拖拉机、飞机以及精密机床设备,还没有现代化的国防工业。教育、科学和文化也很落后,5亿人口的中国,文盲半文盲比例很大。一部中国近代史用血的事实告诉我们,要使我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因落后而挨打,就必须加速实现国家工业化。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的状况,更快地发展社会生产力,使全国人民共同富裕起来,使人民民主专政更加巩固,使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更好地显示出来。正如毛泽东所说“没有工业、就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的富强。”
(2)社会主义改造是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必要条件
当时,我国生产关系复杂,公有制不占主体。存在五种经济成分:国营经济19.1%;合作社1.5%;公私合营0.7%;私人资本主义6.9%;个体经济71.8%。根据上述情况,要从根本上改变落后面貌,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①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我国生产力的客观要求。
A、社会主义工业化需要农业提供大批劳动力、必要的商品粮食、轻工业原料、工业品市场和积累工业发展的资金等条件。在土地改革完成后,我国的农业生产力已从封建剥削制度下解放出来。农民生活水平虽然有了很大改善,但我国农业中小农经济还占绝对优势,而小农经济无力进一步发展生产和抵御自然灾害,劳动生产率极低、产品少,除自己消费外,不能为社会提供大量产品,不能满足工业对粮食原料的需求,同时也不能成为工业的广阔市场,它的小商品生产的分散性和国家有计划的经济建设不相适应,因而这种小农经济和社会主义工业化之间的矛盾,已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而日益显露出来。
B、为了提高农业生产力,必须进行农田基本建设,兴修水利,实现机械化,采用新式技术。土地改革以后,农业生产由于摆脱了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一个时期内有过相当大的发展;同时,由于实行个体经营,这种发展又受到相当大的限制。个体农户耕地很少,一般每人3亩,一户十来亩,经营规模极度狭小;生产工具严重不足,贫雇农每户平均仅有耕畜0.47头,犁0.41部;资金十分短缺,一个农户一年用来购买生产资料的支出仅52.3元,其中用于购买生产工具的为6.5元。在这种情况下,农民要兴修农田水利设施、平整土地和改良土壤,使用改良农具以至机器来进行耕作、播种、收获,实行分工制度来发展多种经营等,都有很大的困难。许多农户不仅无力进行扩大再生产,就是连简单再生产也难以维持。由于力量单薄,遇到自然灾害,更是没有抗御的能力。为了避免卷入两极分化,为了发展生产,进行农田基本建设、兴修水利、采用新式技术,抵御自然灾害,确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如果不引导个体农民走组织起来的道路,不仅不能进一步改善农民的生活,而且农村也不可能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商品粮食、轻工业原料、工业品市场和积累工业发展的资金等条件,从而成为工业发展的严重的制约因素。
C、为了避免两极分化。个体农业经济制度下的农村两极分化的出现,影响着工农联盟的巩固。当时,有些贫苦农民因生产资料不足,仍然处于贫困之中,一遇天灾人祸,他们就要负债,出租甚至出卖土地、房屋及劳动力,刚刚翻身的贫苦农民又有重新陷入困境的危险。毛泽东说:农村向两极分化的现象必然一天一天严重起来,失去土地的农民和继续处于贫困地位的农民将要埋怨我们,他们将说我们见死不救,不去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向资本主义发展的那些中农也将对我们不满。据山西省忻县地委对143个村的调查:1949年后,有8253户农民出卖土地房屋,占总农户的19.55%。该地区静乐县五区19个村;有167户老中农因出卖土地下降为贫农,有471户新中农又下降为贫农,占农村总住户的11%,其中6%-10%的农户成了赤贫户。这正如列宁所指出的:分土地只是在开始的时候是好的,表明土地离开了地主,归农民所有。但这是不够的。只有共耕制才是出路。
个体手工业的情况,与个体农业情况类似。所以无论是从国民经济的发展,还是从农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我们都必须引导农民和个体手工业者组织起来,实行互相合作,走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②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也是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化,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的迫切需要。
A、中国的民族资本主要是商业资本和金融资本。民族工业资本在整个民族资本中只占1/5。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主要是轻纺工业和食品工业。据解放初期的统计,雇工在500人以上的工厂在民族资本主义的工厂中只占0.1%,69.7%的工厂只有不到10个工人,79.1%的工厂是工场手工业。能不能设想,在这个基础上,通过一个时期的资本主义自身的独立发展,中国就可能成为高度发展的工业国呢?显然,这是根本不可能的。
B、新中国建立后,由于当时工业不发达,国家需要利用资本主义经济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积极作用,同时限制其不利于国计民生的消极方面,这就不能不在社会主义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之间发生限制和反限制的斗争。随着国家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展开,社会主义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的矛盾更加尖锐。从投机资本的猖獗活动以及资产阶级大搞“五毒”的事实来看,资产阶级的不法行为确实给国家经济建设带来严重危害。而这种经济上的矛盾又必然造成阶级关系的紧张和阶级矛盾的加剧。在这种情况下,仅靠“五反”运动和限制资本主义经济的消极作用不能彻底解决问题,客观上要求必须及时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以便从根本上解决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解放被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束缚的生产力,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
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革命(改造)道路
(一)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改造的道路——农业合作化
2、改造的原则——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
所谓自愿,就是不能强迫命令农民入社,而应当采取说服教育,典型师范,国家帮助的办法引导农民自觉自愿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所谓互利就是不能无偿剥夺农民的生产资料,侵犯他们的利益,只有互利的基础上,才能实现自愿。
3、改造的步骤
(1)组织农业生产互助组(1949——1953年)①性质:带有社会主义萌芽的集体劳动组织。②特点:由几户或十几户农民,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组织起来,共同劳动,换工互助,以解决社员间缺乏劳动力、耕畜和工具的困难。土地、耕畜、农具等生产资料仍归农民个人私有。③形式:常年互助组和临时互助组。
(2)组织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4——1955年下半年)①性质: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农业集体经济组织。②特点:按照自愿互利原则,将私有土地作股入社,实行统一经营;耕畜和大型农具交社统一使用;社员集体来动,产品统一分配,在扣除农业税、生产费用、提留公基金和公用基金后,剩余产品按照入股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使用报酬,以及劳动报酬进行分配。社员以“按劳分配”的原则取得报酬。劳动报酬一般高于土地报酬。
(3)实行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5年下半年——1956底)①性质: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农业集体经济组织②特点:社员私有土地无代价地转为集体所有,耕畜、大型农具按照自愿互利折价归社。实现了土地、耕牛、大型农具等主要生产资料的公有化。允许社员利用工余、假日耕种自留地和经营家庭副业,作为集体经济的补充。高级社的劳动产品由社统一分配。
(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改造的道路——国家资本主义
(1)什么是国家资本主义?在人民政府管理之下,用各种形式和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联系着,并受工人监督的资本主义,是无产阶级国家能够加以限制并能够规定其活动范围的资本主义。
(2)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
①初级形式:A.在工业中:加工、订货、统购、包销。
加工:国营商业(或其他国营企业、国家机关)通过订立合同,对私营工厂供给原料或半成品,规定原材料等消耗定额,委托私营工厂进行生产。私营工厂必须按照合同规定的产品规格、质量、数量和交货期限完成加工任务,国家按照规定付给加工费。
订货:国营商业(或其他国营企业、国家机关)通过订立合同,向私营工厂订购产品,私营工厂根据规定的产品规格、质量、数量进行生产,并按期交货,取得货款。
统购:国家根据社会需要,对某些与国计民生关系重大的产品,规定由国家指定的国营商业部门,按照规定的价格向私营工厂统一收购,不准私营工厂自行销售。
包销:国营企业同私营工厂订立合同,规定私营工厂生产的某些产品,按照规格、质量和合理价格。在一定时期内全部卖给国营企业。
B.在商业中:经销、代销
经销:私营商业对国营商业全部大部掌握货源的商品,根据国营商业的供应计划,现款进货。按照规定的供应办法和零售牌价出售,从批零差价中获得收入。
代销:国营商业把商品委托私商代销,私商按照国营商业的供应计划和牌价销售,取得规定的代销手续费,接受代销业务的私商向国营商业缴存一定的保证金。
②高级形式:公私合营A.个别企业公私合营:国家将私营企业中的官僚资本投资或敌伪财产予以没收,转为“公股”,而资本家原有的资产经过清理核算成为“私股”,使企业的生产资料由原来的资本家私人占有转变为国家和资本家共同占有。同时国家派遣干部进入企业,同资本家共同经营企业,企业生产经营直接纳入国家计划。
B.全行业公私合营:资本家原来占有的生产资料全部交国家统一管理、统一支配,资本家失去了对企业所有权的支配。
2、改造的方针——“和平赎买”
(1)什么是“和平赎买”?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采取有偿的办法把资产阶级的生产资料逐步收归国有的政策。
(2)为什么实行“和平赎买”?
第一,我国经济落后,工商业不发达,需要利用私营工商业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积极作用,以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第二,在政治上有利于争取和稳定民族资产阶级以及与其有联系的知识分子,有利于团结各民主党派和各界爱国人士,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以便顺利实现向社会主义转变。
第三,我国民族资产阶级中的大多数人具有不同程度的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实行和平改造,有利于发挥他们的知识和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3)“和平赎买”的具体形式
①在个别企业公私合营阶段——采取分配利润的办法。用“四马分肥”的办法,企业赢利按照国家所得税、企业公基金、工人福利费、资方红利四部分来分配。把资本家所得限制在企业的四分之一左右。
②在全行业公私合营后——采取定息制度
国家对资本家的私股支付5%的年息。资本家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仅表现在按照私股股额所得的股息上,而生产资料的支配权则完全属于国家。定息期限为10年,(1956——1966年),在赎买过程中,国家共给资本家支付32.5亿元。
3、改造的步骤
(1)实行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1953年以前)
(2)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54—55年下半年)
(3)实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55—56年底)
三、如何正确评价中国20世纪50年代的社会主义改造
(一)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的伟大意义
从1949年到1956年短短的七年内,我国基本上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基本上结束了长达几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宣布了占世界人口1/4的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如此复杂、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的确“是我国和世界社会主义历史上最光辉的胜利之一。”这个胜利的取得,是由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执行了毛泽东根据我国情况制定的马克思主义政策。1958年,毛泽东会见苏联驻华大使尤金时说:1949年那样大的胜利,并没有使我高兴。到1955年,当我看到有那么多的农民参加了合作社,接着是私营工商业的改造,我开始高兴了。毛泽东的心情代表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文章到此结束,如果本次分享的80年旧房屋改造全过程日本和80年前,日本人计划在北京建设新城区,想不到他们选择了这里的问题解决了您的问题,那么我们由衷的感到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