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保护性开发模式
古村是一类较为独特的特色村,是遗存的历史时期农村百姓的住宅建筑群落,一般距今有几百年至上千年的历史。能够得以完整保留至今的古村,多处于较偏僻地区。由于古村落传承了历史文化,是沿袭民间习俗的聚居地,有着独特的建筑风貌、丰富的文化内涵、深厚的文化底蕴,因此有着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随着社会的发展,古村落的数量和分布越来越少,与现代民居相比,差异性和稀缺性使他被赋予了较高的旅游价值,旅游业也随之成为古村发展经济的一个典型模式。
作为一种历史、文化遗产,古村的旅游开发不同于其他形式的乡村旅游。
由于很多古村落的房屋建筑历史悠久,设施简陋,许多古村落中的建筑,在现代生活以及旅游开发的冲击下,面临着拆除、改建等危险。这些情况一旦发生,不仅破坏了历史文化遗产,也将破坏古村落的整体观赏价值,对于古村的价值及其长远发展会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此,对于古村所选择的旅游开发模式,无论处于何种开发阶段,古村保护是要放在首位的,这是古村实现其价值的必要条件,也是古村保护开发模式不同于其他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特性之一。
同其他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一样,村民的积极参与是古村保护与开发的关键。古村是村民生产、生活的场所,对古村的保护性开发还要依靠村民自身。通过发展旅游产业,使村民从古村的保护性开发中获益,找到保护古村与村民获益的共鸣点,这样才会提高百姓对村落保护的主动性、积极性。同时,古村保护性开发带来的效益,可投入于村内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改善村民的生活水平,从而带来多方面的效益。
〔案例1〕
“八卦村”的保护与开发
位于浙江兰溪的诸葛村是诸葛亮后裔最大的聚居地。之所以称之为“八卦村”,来源于其独特的布局。据历史记载,诸葛村是由诸葛亮第27代裔孙诸葛大师按九宫八卦设计布局的。村落位于八座小山环抱之中形似八卦的八个方位,成为外八卦;村内以“钟池”为核心,八条小巷由此向外延伸,其间房屋成放射状排列,形成内八卦。诸葛村距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村内建筑大多形成于明、清时期,虽历经数百年,至今仍有200多处民居及厅堂保留较为完好,且“九宫八卦”的村落格局也一直未变,成为中国古村落、古民居的典范。1996年11月,诸葛村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诸葛村从湮没到开发,经历了一系列转变的过程。
1.保护方式的转变
诸葛村被世人所熟知,起源于村内一座建筑的修缮。
1991年,诸葛村建于元代的诸葛亮纪念堂——大公堂,因年久失修濒临倒塌。大公堂
是诸葛村用以纪念先祖活动的纪念堂,是诸葛村十八厅堂中年代最为久远、最具代表性的建筑。由于当时集体经济薄弱,无力支付几十万元的维修经费,在村民集体的商议下,成立了“修理大公堂理事会”。理事会由村干部、村民代表、退休教师、离退休干部等20多人组成,理事会成员无报酬进行工作,他们向全国各地工作和侨居海外的诸葛后裔发函募捐,同时也由村委会动员村民自愿捐款。在理事会的努力下,筹集了18万元资金,大公堂于1992年抢修完毕。
在诸葛村抢修大公堂的时候,清华大学陈志华教授等在考察建德新叶村时,经同事介绍来到诸葛村。看到诸葛村的古村落群体保存还如此完整,存量之大、建筑形制之齐、结构精美而为之惊叹。在诸葛村大公堂理事会等一些老同志的协助下,清华大学二十几位师生在诸葛村调查一个多月,认为诸葛村是中国南方乡土建筑文化极具代表性的古村落,呼吁市政府采取措施加以保护。于是引起了兰溪市政府的重视,着手对诸葛村进行了一系列保护工作。
1992年,兰溪市政府公布诸葛村为兰溪市历史文化名村、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立了由市政府、文化局、镇、村干部组成的“诸葛村文物保护领导小组”。同时,将原粮站用以办酱油厂的丞相祠堂归还诸葛村。
1993年,在诸葛村召开了全国诸葛亮学术研讨会,诸葛村是全国诸葛亮后裔的最大聚居地得到研究专家的论证肯定。诸葛亮的文化挖掘为诸葛村日后旅游开发主打的文化品牌奠定了基础。
1994年,由诸葛村成立“诸葛文物旅游管理处”试行对外旅游开放。管理处由村委会一位委员主持日常旅游管理工作,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文物保护领导小组”与文物旅游管理处是一种隶属关系。
1995年,兰溪市政府向国家文物局申报全国重点文保单位,1996年12月,诸葛村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
1997年,“诸葛文物保护管理所”成立。文保所为市全民行政编制。文保所成立后在村委会的配合下开始对诸葛村的古建筑进行调查、统计、编制档案、制定保护措施。1997年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编制的《诸葛村保护规划》论证通过。诸葛村的整体保护得到了法律的保障。
2.旅游业经营管理方式的转变
1996年,当地政府认为诸葛村体制不顺,机制不活。为了进行旅游开发,改变了诸葛村原有的体制,接管了诸葛村原来的“文物旅游管理处”,成立了以当地镇政府为主管的“诸葛旅游公司”,交由镇政府来经营管理。
由于旅游公司形同虚设,既没有资产,也没有资金投入,只是依靠收取门票作为资金来源。同时,这些门票收入要返还拥有产权的诸葛村一部分,加上办公等开支费用,旅游公司基本没有利润可言。
对诸葛村来讲,由政府经营原本产权属于自己的旅游项目,使诸葛村的干部和村民产生了一种无奈和“业不由主”的不满情绪,严重影响了村委会和村民保护古建筑和旅游基础设施投入的积极性。
同时,因为产权关系不纯,政府对诸葛村的古建筑保护也不愿投入。古建筑的维修经费和村落环境综合整治所投入的资金大,修一幢旧房子的费用要比买一幢旧房子的费用高几倍,并且古村落保护和开发投入成本,很难作为与村集体、村民协调的产权股份被认可,形成固定资产,投资经营者和产权所有者的利益很难统一。
在这双重作用下,诸葛村的古建筑失去了有效的保护体系,在旅游开发的冲击下,面临着极大被破坏的风险。
经过两年多的多头管理、多方运作,这种经营管理体制暴露出来的许多问题,促使当地政府转变了观念,认为在诸葛村的保护和作为旅游资源被开发管理体制中,应以诸葛村为主。
1998年,政府淡出了旅游公司的直接管理,经营权重新归还给诸葛村。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诸葛村的干部和村民也已意识到诸葛村文物保护的重要性和旅游开发的价值。村干部和村民的思想观念发生转变,决定把旅游业作为诸葛村的主要产业来发展。
对于旅游开发的管理,诸葛村采取了“村委会+旅游公司+文保所”的管理模式:
(1)村民委员会与诸葛旅游公司的职能分工为:村两委负责村民建房、审批,村内基础设施投入、环境卫生管理、村民福利待遇、古建筑维修及保护、旅游项目投入、行政事务等;诸葛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负责景区内景点管理、景区经营和宣传促销工作;
(2)诸葛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是诸葛村民委员会、村经济合作社所辖的经营企业,公司资产归属行政村经济合作社所有,村委会同时是诸葛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的董事会;
(3)旅游公司独立核算,门票收入按比例上缴村集体,村委会(董事会)每年对公司下达一定的经济考核指标;
(4)文物保护管理所是文物保护领导机构,文保所和诸葛村联合,负责古民居的维修、改造,以及新建房屋的审批,并对村中民宅的自行维修给予技术性指导。
这种经济管理体制,明确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关系和责任。对村里而言,产权和经营权的合为一体,让经营管理变得更为有效,村里对村落保护以及旅游开发拥有自主权,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更好地进行资金配置;对村民而言,建筑的保护与开发直接关系到切身利益,因此对村内建筑、环境的保护与维护则更为自觉;政府通过文保所对村内建筑的具体保护措施予以把关,从宏观层面对古建筑进行了有效的保护。
3.村内环境的整治
如果说古建筑是诸葛村发展旅游业的硬件,那么村内环境则是旅游业发展的软件,同样必不可少。为了提高自身的旅游价值,诸葛村先后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上,对村内的环境进行了综合治理:
(1)对村落进行综合性整治,清理了村内的池塘,引活水进村,进行了自来水改造,对村内的三线(电线、电话线、有线电视线)、污水管道实行了地埋处理,把污水引出村外进行净化。重新修建了村内的厕所。
(2)对村中的水泥路进行了改造,利用旧城改造时收集来的废弃旧砖、旧石板和红砂岩条石进行仿古铺砌,恢复了历史原貌。
(3)村里成立了由4人组成的专职消防队,配备了各种灭火设备和消防器材,24小时值班。
对于诸葛村的整体发展规划、布局,他们聘请了专业人员进行技术指导。通过大量的工作,村落环境得以改变,整个村落景观也逐渐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4.古建筑、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开发
诸葛村在开发上,有一点非常明确:古建筑及其内在文化是诸葛村价值的核心,是旅游资源的源泉,只有保护好诸葛村的所有古建筑,发扬他们的文化内涵,诸葛村的旅游业才有生命力。保护古建筑、古文化,就是要保护这些建筑景观的完整性,同时,也保护他们的历史、文化价值不受到破坏。
对于古建筑的保护,诸葛村首先抢修了村里那些因年久失修、极易受到损坏的建筑先后对7座厅堂,50多幢民居进行了维修。
在维修的同时,对于已经遭到破坏的古建筑则尽量恢复、还原。
村里始建于清代中期的上塘古商业街,在1958年前后被填平,并在上面盖起了建筑。2001年,村里投资1000多万元对上塘古商业街进行了复原,拆除了地上建筑,重挖了上塘,恢复了古商业街的古旧风貌;村里的节孝坊,在“文革”时期被拆除,部分原构件留存散落于村外或村民家中,通过村里的努力,搜集了大量原构件,在其遗址上经过装拼重新恢复了一座节孝坊,同时恢复了一座穿心亭和修复了一座枯童塔。
在维修方式上,诸葛村本着“还原历史,不改变原貌”的原则,采取了“以旧修旧”的方式。在维修中所用材料,尽量采用民间收集来的旧木料、旧木雕、旧木材等旧材料,这样既节省成本,又能“修旧如旧”。
长期的古建筑维护,使诸葛村内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施工体系。村里有一支土生土长的工匠队伍,这些木匠、石匠、泥瓦匠、雕花匠经过专业人士的指点,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模仿,在传承、发挥祖传工艺的同时,逐渐掌握了历史时代建筑的结构、风格和修缮方法。在上塘古商业街复原工程和“三荣堂”的整体复原工程中,他们的工作得到了建筑专家的认可。这支施工队伍的形成、壮大,对诸葛村的保护修缮起着重要的作用。
古文化是诸葛村内的隐形资产,对于通过古建筑而发展起来的旅游来说,文化的发挥会对旅游的发展注入更多的活力。对此,诸葛村对传统民俗文化进行了深入的挖掘。村里恢复了每年四月十四和八月廿八的传统祭祖活动,以及元宵节的板凳龙灯会,并以诸葛亮及其家族文化、中医中药文化、廉正文化为载体,对诸葛村的文化内涵进行了全方位的展示和宣传。通过这些活动,不仅使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而且提高了诸葛村的旅游价值,增加了对游客的吸引力。
5.村民与古建筑间矛盾的协调
在村里古建筑的维修上,村民与古建筑之间也存着一些矛盾。随着时代的发展,村里部分年轻人对住老房子已不适应,对于年久陈旧的古宅,村民也不愿意花很大的资金去维修。对于这些矛盾,村委会采取了几种方式进行处理:
第一,村委会与户主协商予以收购,房产权归属村集体后,由村集体出钱进行维护。
第二,对确实由于经济条件差维修困难的住户,村集体给予部分维修补贴,帮助其对房屋进行维修。
第三,对部分几家共有,而在维修经费分摊上又难以统一的住宅,以及濒临倒塌的房子,村委会采取强制抢修。要求户主与村委会签订协议,抢修前对危房进行估价,抢修费先由村委会垫付,房屋修好后使用权归村委会,5年之内户主交清维修费后,村委会将使用权归还,超过5年,村委会付给户主维修前评估的房价,产权即归村委会。
对于居住面积不够或旧房确实不宜居住的村民,村里安排其在新区建房。但在批准宅基地前,必须先与村委会签订原老房子的保护合同,规定其在新房建成外迁前后,仍要承担旧房的维护责任,对于老房子不予保护和维修而造成毁坏的,村里有权强制收归集体保管和使用。
在村集体积极采取古建筑保护措施的同时,也积极提高村民的保护意识。村里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的村规民约。规定村民如对村落的古建筑和文物以及村落环境破坏的,村委会将终止其家庭的一切福利待遇;同时,村里还进行了一系列的宣传活动,如每年春节由村里印制带有《文物法》的有关条款和村规民约的挂历,向村民发放,从宣传上起到了一定的积极效果。
6.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古建筑得到有效保护,进行适度开发之后。诸葛村也加强了周边环境的改造,通过集体租用了村周围山坡村民的自留地,种植了樟树、松树、桃树、梨树以及银杏、芙蓉等中药材,提高了区域生态环境,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量游人涌入以及村民生活对自然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提高了诸葛村旅游的附加值,也促使旅游由单一的观光型向多元休闲型逐步转变。
〔案例2〕
“皇城相府”品牌的打造
皇城村,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太行山西麓的樊川峡谷之内,是一个仅有700多口人的小山村。皇城村的闻名得益于村里的皇城相府。皇城相府是《康熙字典》总阅官、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康熙皇帝的老师陈廷敬的故居。
皇城相府分内外城建筑。内城为陈廷敬伯父陈昌于明崇祯壬午年(1642年)建,外城为陈廷敬于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所建。相府集明、清两代建筑精华为一体,依山就势,层楼叠院、错落有致,是一座保留完好的明清时期古建筑。
皇城村旅游业的开发始于上个世纪末。
在开发旅游业之前,皇城村的产业以煤炭为主,地下资源的开采是村里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位于村子边缘的皇城相府,只是作为村民的普通居所。随着地下资源的不断开采,皇城村开始意识到这种经济发展方式没有持久性,而受其他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启发,他们意识到村里的皇城相府正是尚未开发的宝贵旅游资源。
为了确认皇城相府的价值,村书记张家胜带着《康熙字典》、《午亭文编》等书籍到北京向专家、学者等专业人士咨询请教。经过一系列的努力,1997年12月,全国著名的专家学者云集皇城村,在这里举行了“清代名相陈廷敬学术研讨会”,相关专家学者对这座古建筑群及其主人陈廷敬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肯定了皇城相府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认为他极具开发价值。
随后,1998年10月,在洛阳举行的“清代名相陈廷敬暨皇城古建学术研讨会”进一步明确了皇城相府的价值,也同时拉开了皇城村旅游业发展的序幕。
确定了皇城相府的旅游价值之后,村里开始对相府着手旅游开发。
开发伊始,困难重重。当时村民们的思想观念还比较落后,还处于很保守的状态,尤其是住在相府里的那些村民。对于因为旅游开发而让他们搬到相府之外感到很不情愿,他们不希望习惯了的生活被打破。因此,一部分村民对于搞旅游开发很是不解,甚至有些反对。
针对这样的情况,皇城村细心地做着村民的工作,村干部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与他们耐心地交流旅游开发的利弊得失。与此同时,村里还组织一些村民前往省内、北京、苏杭等地的文化旅游景点去参观。从山村里走到外面去的村民,看到了其他地方旅游发展的红火景象,思想也随之发生了转变。在村里的细致工作下,村民的思想疏通了,认可了旅游业的发展道路,开始积极配合村里的工作。
为了转移相府内的村民,村里多方筹集资金,建起了120多套现代化居民住宅,妥善安置了村民的迁居问题。随后,村里开始对相府进行全面的修缮,同时对相府内的文物价值及内涵进行深入挖掘、整理。在修复工作进行的同时,皇城村与相关部门积极联系,成立了“皇城古文化研究中心”“皇城相府管理处”“皇城相府旅游公司”等旅游开发和旅游管理部门,开始了旅游业的全面启动。
由于长久“藏在深巷无人知”,对于皇城村的旅游业起步,外界并没有给予过多的关注。但是在2001年,皇城村抓住了一个宣传自己的好机会,皇城相府也由此得以闻名于天下,旅游业开始兴旺起来。这个机会就是电视剧《康熙王朝》。
2001年,当村里得知大型电视连续剧《康熙王朝》即将开拍的消息后,村领导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他们由其他地区旅游业发展的经验得到了启示,对于影视剧中所出现的旅游景点,大多会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会大幅度提高旅游区的社会知名度,对旅游业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特别是皇城相府作为康熙老师陈廷敬的故居,与电视剧《康熙王朝》中的影视内容有着直接的联系,因此“借剧宣传”是一个绝好的对外宣传机会。
在村里作出了要参与这部戏的决定之后,他们马上联系到了剧组,说明了皇城村与这部戏的历史渊源,以及皇城村要参与拍摄的愿望。由于当时这部电视剧已进行拍摄,剧组表示如果要按皇城村所提的拍摄和宣传要求,需要以300万元作为剧本修改以及相关的拍摄、宣传费用。
对于皇城村来说,300万元不是小数字。对于是否要进行这项投入,村里领导经过反复斟酌,深入权衡资金投入与预期产出之间的利益关系。经过了多次的讨论和反复的商议,他们最终认为,电视剧《康熙王朝》是皇城相府对外宣传的有力平台,这300万元的投入,除了将带来旅游业利益的增长外,还将对皇城相府在社会上的影响产生持久作用。最后,他们决定出这300万元钱,参与拍摄。
于是,在皇城村的努力下,陈廷敬这位历史、文化名人成为这部历史巨作中的重要角色,皇城相府也成为电视剧拍摄的外景地。正如皇城村所期待的那样,《康熙王朝》在央视黄金时段热播之后,深受观众青睐,剧中独具特色的皇城相府也成为人们茶余饭后谈论的热点话题。
宣传的目的达到了,经济效益也如期而至。2002年,皇城村迎来了宣传的回报,到皇城相府旅游的火暴景象持续不断。当年,他们接待游客25万人次,仅门票收入就达700多万元,实现综合收入2000多万元。仅在“十一”黄金周期间,游客高峰就达到了8000余人。皇城相府成为晋东南的旅游热点。自此之后,皇城村的游客数量均处于较高状态,《康熙王朝》的影响一直持续着。
看到了宣传切实效果的皇城村,继《康熙王朝》之后又几次出招,促使了《我认识的鬼子兵》、《契丹英后》等影视剧先后在皇城相府拍摄。2003年8月,皇城村以重金买断了河南洛阳至山西嘉峰7520/7517次列车的冠名权,将该次列车冠名为“皇城相府号”。这一系列的宣传手段持续不断地扩大着皇城相府的社会影响,皇城相府也越来越被游人所熟知,皇城相府的旅游业也因此得以较快的发展。
由皇城村对其旅游品牌打造的经过可以看出,皇城村的文化传播意识、宣传意识和市场营销意识是皇城相府得以快速被社会所接纳的一个重要原因。皇城村对自身文化的挖掘和对外呈现,加深了社会对于皇城相府的印象和感知;大力的宣传吸引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灵活的市场营销意识成就了皇城村旅游业的兴旺发达。
〔启示〕
在古村落的保护性开发中,拥有古村落资源是先决条件。在我国各地分布着风格迥异的古村落:有分布于安徽、江西,自然古朴的徽派古村落群;分布于陕西,风格质朴敦厚西北古村落群;分布于浙江、江苏的水乡古村落群;分布于山西的北方大院建筑群;分布于福建、广东的岭南古村落群;分布于四川、重庆的西南古村落群;分布于云南的南诏古村落群;分布于湖南、贵州的湘黔古村落群。这些古村落群都各具特色,有着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都有着进行保护性开发的资源条件。
从古村开发的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古村在由湮没转变为受世人瞩目,实现其保护开发的模式过程中,有着以下的几个关键点:
1.价值认同
在诸葛八卦村、皇城村的发展过程中,由藏在深闺无人知到闻名天下,有个相同的转变促因:得到了价值认同。这个认同既包括专家、学者角度的历史、文化等学术价值认同,也包括广大游客对古村景观、品味等旅游价值的认同。
古村对于当地村民而言,只是熟视久居的宅院,是繁衍生息、生活劳作的居所。没有什么特殊的价值。而对于外界来讲,那些历经沧桑的椽木瓦石,却有着独一无二的宝贵价值。专家学者的鉴定,游人对古村的感知、宣传,古村的主动对外宣传等等,这些都为古村与外界搭了一座沟通的桥梁,而古村的旅游价值也在这一过程中得以体现。
2.保护是前提
古村实现旅游开发,首先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古村的保护。古村中的建筑作为不可再生资源,一旦破坏便永久消失,也就谈不上长远的开发利用。因此,在开发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古建筑的保护,而绝对不要对开发急功近利。在保护方法上,除了要依照国家相应的保护法规之外,还要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找到与自身环境、条件相符合的办法。
3.规划是先导
规划对古村的发展有着长远战略性的意义。在开发中首先要制定一套长远的规划体系,明确的规划体系形成相应的保护制度,以约束盲目发展,避免短视行为。通过未来发展规划,来确定村里什么地方可以开发,什么地方不能动,并做到保护、修复、开发相结合。在对古迹开发的规划同时,也要注重开发当地的自然景观,避免盲目地开发所造成的对古迹的破坏。
4.村民的积极参与是关键
村民的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古村的开发和发展。由于宗族观念和传统文化,一些观念如自给自足、重农抑商等使得村民对于发展旅游服务业持有排斥态度,这对于古村的开发会产生很不利的影响。
在转变村民观念的工作中,要善于疏导而不是强行改变。皇城村在发展旅游业之初相府内还居住着很多人家,对于让他们搬迁到新村,空出老房子发展旅游业,一部分人很是想不通。对此,村里组织部分村民到省内的王家大院、乔家大院,北京故宫等地去旅游,通过耳闻目睹,这些村民彻底转变了观念,对于相府这一祖先留给他们的宝贵财富有了重新的认识,对村里发展旅游业所做的工作也开始积极地配合。
5.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游客来到古村,在欣赏古村浓厚历史、文化价值的同时,旅游的基础设施是否完善也是游客对古村之行满意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基本卫生设施的缺乏,住宿、饮食服务业的不完善,将无法留住游客。而完备的基础设施会提高游客对古村游的满意度,有利于古村旅游业的长远发展。
6.资金问题如何解决
在古村落的保护性开发中,资金是一个制约性的问题。由政府提供的保护资金对于古建筑的保护往往杯水车薪。在这种状况下,古村通过借助社会资金,用于古村的保护性开发,再利用所得的收益返还于这部分资金,可使古村的保护走上良性的可持续之路。
诸葛村在发展过程中,对于修缮维护古建筑资金的缺乏,曾是一个令他们很困顿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他们通过多种渠道进行,一方面努力争取政府的资金扶持;另一方面通过民间借贷、银行贷款、社会捐款等多种方式。多渠道的资金获取方式,使诸葛村的前期保护及开发获得了资金保证,诸葛村也得以突破资金阻碍,走上持续发展之路。
7.古宅保护与村民住房需求间矛盾的化解
生活于古宅中的村民,其居住条件大多不能适应现代生活,加上家庭人口不断增加,对住房有了更高的要求。对于这种矛盾,要根据实际情况,为村民改善生活、改善居住条件等需求找到恰当的出路。
对于村内古宅民居条件简陋的,在保护法规内可以允许村民对内部适当装修,以改善居住条件。对于居住条件紧张,村内房屋供给承载力不足的,可以考虑建新村,将古村居民适度转移到古村之外的办法来化解村民住宅需求矛盾。在新村的规划与建设过程中,要积极争取政府等部门的支持。
8.无形资源也要重视
古村落之所以有价值,不仅在于其独特的有形建筑、文物,还在于其内所包含的丰富、无形的乡村文化、人文资源,他们同样拥有着较高价值。在发挥有形实物价值的同时,充分发挥无形人文价值,会增加古村的旅游价值,提高他的吸引力。
9.市场运作
古村内建筑的保护,文化内涵的发掘,是古村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市场的开发是旅游业发展的关键。古村旅游业的兴旺需要一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来推动,市场宣传的到位会对古村旅游业的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皇城村借助于影视剧对外宣传,使皇城相府声名大振,诸葛八卦村也因为对外宣传其独特的魅力而对游人产生强烈的吸引力,他们都挖掘了村里最独特的一面,通过市场宣传,形成了自身的品牌,提高了公众的认可度,推动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展望〕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作为一种宝贵、不可再生的资源,这些独一无二的古村落的价值会日益增加。因此,那些拥有古村文化资源的村庄,应当高度重视其所拥有的宝贵资源,要意识到这些资源是潜在的、不断升值的资本,要从长远角度来看待。即使当下受条件所限无法立即进行开发,也要积极予以保护,可利用其他产业先行发展,待时机适当的时候,再将其宝贵的文化价值予以转换。,,,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是一个新概念,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曾多次使用过类似提法,但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更为深远的意义和更加全面的要求。
新农村建设是在我国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后面临的崭新课题,是时代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在农村,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社会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
世界上许多国家在工业化有了一定发展基础之后都采取了工业支持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战略。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已由农业转变为非农产业,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非农产业,根据国际经验,我国现在已经跨入工业反哺农业的阶段。因此,我国新农村建设重大战略性举措的实施正当其时。
扩展资料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积极稳妥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素质,推动“物的新农村”和“人的新农村”建设齐头并进。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治建设,主要指在加强农民民主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切实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建设和农村法制建设,引导农民依法实行自己的民主权利。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济建设,主要指在全面发展农村生产的基础上,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民的富裕,努力缩小城乡差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关于美丽乡村工作总结4篇
总结是对某一特定时间段内的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情况加以回顾和分析的一种书面材料,通过它可以全面地、系统地了解以往的学习和工作情况,因此十分有必须要写一份总结哦。总结怎么写才是正确的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美丽乡村工作总结4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美丽乡村工作总结篇1
自从启动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以来,严田镇党委、政府精心谋划,集中力量,突出新农村建设主体,高标准进行小城镇建设,因地制宜发展旅游产业,切实加强基层党建,着力构建“开放、繁荣、秀美、幸福”新镇村,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工作情况
(一)集镇建设情况
20xx年,我镇以打造“中国最美樟乡”为抓手,坚持“高标准、高起点”规划,全面提升旅游通道中心集镇品味,改善了集镇面貌。
1、投入资金10余万元,对我集镇街道绿化、亮化工程进行改造。对群众休闲广场进行了一次大范围的整治清理工作,让群众活动场地进行休闲娱乐。对我镇街道两旁的路灯进行换装,使集镇面貌焕然一新。
2、成立了城管中队、环卫所,配置了人员,并有专门的清洁人员。进一步整治了街道的环境卫生,实行垃圾装袋,定时统一收集的办法。
3、继续加大了对安莲、安宜公路省级通道两旁的卫生和农民建房的整治工作,农民违法乱建房现象得到有效遏制,路边乱倒垃圾的现象也越来越少。
(二)新农村建设情况
1、横屋村竹山下中心建设情况。横屋村中心村建设工程已经完成了招投标,目前已经在施工阶段。截止当前,对村容村貌进行改造整治,先后拆除空心房6幢共940平方米,拆除破旧猪牛栏15间共420平方米,拆露天厕所10个。结合规划设计要求,新购公用垃圾桶12个,配有2名保洁员。
2、岩头村院下组新农村点建设情况。岩头村院下组为20xx年度的空心村整治点,已经完成了危旧房、空心房的拆除,做好了新建房屋的规划工作。20xx年岩头村院下组再次列入新农村建设点建设计划,并且争取到了市烟草公司烟草援建点。该新农村建设点已经完成了初步规划并已经上报到县有关部门,下一步将进行招投标工作。
3、岭溪村西家组新农村建设点建设情况。该新农村建设点已经完成了初步规划,目前已经将该项目公示在安福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网站上,下一步将进行招投标工作。
(三)清洁工程开展情况
今年我镇在全镇范围内全面开展了农村清洁工程工作,全镇16个村都有环卫专干,154个村民小组都配备了保洁员。镇环卫站配备了四名清洁工人,专门负责集镇卫生的保持及垃圾的清理。
1、垃圾填埋场建设情况。严田镇垃圾填埋场位于山背村,面积达16亩,现在正进行征地扩建工作。通往垃圾填埋场的道路已经硬化,目前已经在使用当中。
2、污水处理厂建设情况。根据本镇实际需要,在严田村老屋里污水处理厂建设基本完成,总投资40万元,即将投入使用。
3、清洁工具配备情况。全镇现已购买垃圾桶1200余个,垃圾清运车2辆,板车16辆,铁锹、扫把等清洁工具都已配齐。
4、垃圾中转站建设情况。严田镇垃圾中转站位于青桥村,面积为2亩,已经完成土地征收、土建工程及预算工程,正准备进行招投标。
二、存在的问题
1、是群众对农村清洁工程不是很支持和理解,一些农户的习惯难以改变。
2、是镇村干部对于这种经常性工作重视力度不够,在村里形不成氛围。
3、是农村清洁工程长效机制还待进一步探索。
4、集镇管理还存在一定缺陷,管理不够有力,特别是在节假日,依然存在人群车辆阻塞道路的情况。
美丽乡村工作总结篇2一、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开展情况
(一)成立组织、加强领导
我局成立了由局长张书君同志任组长,主管局长刘长河同志任副组长,局其他班子成员及相关股室成员任组员的美丽乡村建设领导小组,保证美丽乡村片区建设特别是规划工作的顺利推进。
(二)积极配合规划设计单位做好美丽乡村片区建设规划工作
按照搞好建设规划先行的工作部署,我们积极为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省建筑科学研究院、中建华帆建筑设计院、北方工程设计研究院提供所需要的前期资料,先后和四个规划院一起到26个村勘查并逐村进行座谈走访,在此基础上,制定了杂技大世界重点片区总体规划1项、大运河景观带专项规划3项、104国道景观带专项规划23项,以上规划已完成初稿并通过县初审。
二、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工作的思路
(一)规划坚持的基本原则
1、突出重点原则
以大世界景区及周边为重点,注重挖掘传统杂技文化的理念,在开发中保护,保护中建设,突出特色,高标准打造杂技大世界及周边村街、道路、景观。
2、高标准规划原则
坚持高标准规划,聘请具有甲级资质的专家进行设计,把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农业和旅游业发展规划、文化特色产业规划相衔接。
3、坚持分步实施原则
进一步细化规划方案,做好可行性报告;研究好基本规划设计和建设时序,制定好分步实施的具体操作方案,节约成本,统筹推进美丽乡村片区建设步伐。
4、坚持量力而行原则
在美丽乡村片区建设中,尊重现实,创新思路,量力而行,不超越财力,把好事办好。
(二)要处理好的关系
1、重点打造和一般打造的关系
在美丽乡村片区建设中,建议重点打造“一中心”(杂技大世界)、“一带”(运河观光带)、“一道”(104国道城区段)、“一路”(黄河路中立交桥以西)、“三村”(大小第九村、宋家院)、“四街”(东西南北街)、“三园”(杂技文化产业园、森林公园、农业采摘园)等项目建设。一般打造为剩余19村的片区建设。主要任务包括:民居改造、饮水安全、污水治理、道路硬化、厕所改造、清洁能源、垃圾治理、村庄绿化、产业发展、电商平台、基层组织建设等。
2、长远规划与近期实施的关系
既要有发展的眼光制定片区建设发展的长远规划,又要立足实际,确定20xx年确保通过省验收需实施的建设项目。
3、财政投入和吸收社会资本及调动群众积极性的关系
在资金筹措上,一要充分争取利用好上级政策性资金;二要最大可能吸引民间资本参与片区建设,我们已与中色十二治金建设有限公司达成关于**县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合作框架协议(草案),并提请县政府常务会议研究;三要动员受益群众出资,调动其积极性;四是建议县财政列出一部分奖励性资金。
4、整体拆迁和现有基础升级改造的关系
建议将大小第九、宋家院实施整体拆迁,剩余23个村街在现有基础上对村庄面貌进行升级改造。
5、建筑风格上处理好徽派建筑与北方建筑的关系
建议大世界周边及104国道两侧建筑风格以徽派建筑为主,与大世界原有建筑风格遥相呼应,剩余街村建筑按北方建筑风格建设。
(三)达到的效果
1、104国道两侧建筑全部改造为徽派建筑风格,将平顶改为尖顶,主色调为灰顶、灰砖、白墙。在老公安局以南、大世界以北的空闲地一律修建灰色围墙围挡并涂绘杂技图案,增加杂技图腾标志。
2、结合今年104国道升级改造工程的实施,将雨污涵管及电力、通讯缆线规划入地,照明采用太阳能仿古路灯,门店牌匾统一规范、色调一致,104国道两侧一层建筑全部改建为二或三层,形成错落有致的景观风貌。
3、结合104国道城区段翻修改造工程,在道路两侧各建设绿化带,科学搭配乔灌木,道路绿化率达到25%以上。对黄河路景观大道两侧干枯树木进行更换,增加法桐、国槐等树种,对绿带进行补植补种。充分利用村边荒地、荒滩和环村路,大力营造生态防护林型、经济林型、花卉苗木型、公园绿地型等不同模式村庄林。根据街道宽度、周边环境合理选择植物搭配,提高街道绿化美化水平。利用攀爬类植物,对建筑外立面、围墙等进行立体、多层次、多功能的绿化美化。种植花果蔬菜,打造家庭园艺景观,推进庭院绿化。
4、加大美丽乡村片区农村危房改造力度,用足用好政策,将危房改造指标向片区26个美丽乡村片区建设重点村倾斜。加快实施村庄“四清、四化”:清理垃圾、杂物,拆除残垣断壁,清扫庭院,安装路灯,绘制文化墙,购置垃圾箱及清运车,硬化道路,厨厕改造,供排水改造,村民广场和“两室”建设等工程。
美丽乡村工作总结篇320xx年以来,按照省、市要求,对照标准、细化方案、加大投入、加快推进,圆满完成了美好乡村建设目标任务。20xx年度考核全市第一、皖北27个县区第四,进入全省美好乡村建设先进县行列。
一、主要做法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完善工作机制。
一是建立四大班子领导牵头联系、部门指导帮扶制度。县级领导坚持每周入村调研一次,与乡镇、示范村一起召开现场办公会、调度会,强力推进项目建设进度。相关部门成立美好乡村建设对口帮扶领导小组,积极为美好乡村争取项目、整合资金、技术指导、解决问题。
二是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根据美好乡村建设工程实施进度,及时召开相关协调会、专题调度会,特别是涉及电力、杆线迁移、线路整改等方面的问题,由牵头县级领导负责对口协调,明确要求、加快推进、确保落实。
三是建立督查通报制度。由县委办、县政府办、县纪委、县美好办成立联合督查组,严格按照“每周一督查、半月一通报、季度一考评”的考核机制,对美好乡村建设进行督促检查,并通报督查结果。对工作推进不力、进度不快的乡镇通报批评,要求写出书面检查,说明原因、限期整改,确保美好乡村建设各项工作顺利推进。
(二)明确工作思路,创新建设发展模式。
一是总结提炼工作经验。美好乡村建设工作开展以来,我县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摸索、总结和创新,提出了“六个注重”建设思路,即注重立足实际、注重资金整合、注重绿化提升、注重兴业富民、注重环境整治、注重乡风文明,为扎实推进美好乡村建设明确了思路。
二是确立科学发展理念。严格按照“六个严禁”的要求,牢固树立“绿化以杂树为主、庭院以果蔬为主、亮化以节能为主、产业以现代农业为主、公共设施与清洁卫生管护以群众为主”的发展理念,因地制宜制定美好乡村村庄布点规划,合理布局美好乡村建设中心村,强化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着力改善人居环境。
三是加快发展特色产业。认真做好示范村产业发展规划制定、宣传和指导,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大土地流转力度,大力推行“一村一品”,徐郢草莓、桥东肉牛、南屯粉丝、马铺设施蔬菜、水利现代果园等新兴农业产业快速发展。
(三)加大投入力度,发挥资金使用效益。
一是积极整合项目资金。每年初,县美好办细化分解美好乡村建设成效类项目,督促相关部门提前做好项目谋划,积极对上争取项目资金。同时,充分发挥县级财政统筹协调作用,按照“项目跟着美好乡村走,资金跟着项目走”的原则,将能够整合的涉农资金集中“打捆”,变“大面积喷灌”为“定点滴灌”,尽可能地解决美好乡村建设资金不足难题。
二是多渠道吸纳社会投入。除将土地整治相关项目资金作为美好乡村建设的有益补充外,还积极探索创新土地经营理念,采取协议共建和经营权、使用权出租等方式,将集体建设用地的土地经营权、使用权转让置换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配套,拓宽了美好乡村建设资金来源渠道,缓解了财政投入压力。
三是强化资金使用监管。为加快专项资金拨付进度,发挥专项资金使用效益,成立了美好乡村建设项目专项资金审计小组,对全县美好乡村工程类项目进行集中审计,规范乡镇专项资金报批程序,形成规范性报批文本,有力保障了专项资金的足额快速拨付。
(四)坚持建管并重,注重项目建设成效。
一是实行规划引领。在美好乡村建设规划上,注重与生态文明示范县规划相衔接,坚持多一些田园风光、少一些城镇风格,多一点美化绿化、少一点水泥硬化,把“原貌整治、突出特色”贯穿美好乡村建设始终,让“乡村回归乡村”,保持村庄原有风貌和自然景色,着力打造一村一景、各具特色和魅力的美好乡村。
二是抓好项目建设。通过采取先易后难、典型引导、边建设边规范的工作方式,加快推进美好乡村建设成效类工程进度。针对美好乡村建设绿化、亮化、供排水等环节存在的.“小、散、杂”建设项目,由乡镇牵头,灵活采取打捆议标的方式向社会邀标,实行现场最低价投标建设;对污水处理、道路等较大项目,由县政府统一公开招标。
三是健全管护机制。建立公共财政投入为主,村集体补助、村民自筹、企业托管为辅的多元化投入管护机制。成立自治监管和长效管护两支队伍,明确各级管护主体,落实分区管护责任,严格监管、考核和奖惩,对管护、监管不到位的责任主体,按照相关规定或合同约定予以相应处罚,努力推动我县美好乡村卫生保洁、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管护工作常效化和规范化发展。
(五)强化宣传引导,发挥群众主体作用。
一是充分尊重群众意愿。从中心村选点,到规划编制、建设项目、资金使用、运行管护等所有重大事项,都充分听取群众意见。群众拥护的事,坚决干;群众想不通的事,暂缓干;群众不同意的事,绝不干;群众自己能干的事,由群众自己干。
二是调动群众参与美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明确县、乡、村和群众在美好乡村建设中的责任,把群体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引导群众自觉参与建设自己的美好家园,改变以往美好乡村建设“干部干、群众看”的局面。
三是鼓励引导村民自治。由群众自愿签订美好乡村建设承诺书,自己“约法三章”,落实村民自治,形成“村规民约”,实现美好乡村建设顺利推进。
二、存在的问题
(一)资金整合难度大。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治、农田水利等涉农项目资金使用要求过于机械死板、脱离实际,县级层面难以有效整合用于推进美好乡村建设。
(二)村级集体经济薄弱。产业发展相对较慢,目前扶持农村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吸引力不足,社会资本进入农村的意愿和积极性不高。
(三)群众观念有待转变。部分村民认为开展美好乡村建设是政府的事,群众虽然理解、支持,但主动参与、投身建设的积极性不高,给美好乡村建设带来一定难度。
(四)长效机制还需健全。农村环境整治容易反弹、管护经费不足、农村移风易俗难度大,行之有效的长效管护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我县将严格按照省、市加快推进美好乡村建设工作部署,坚持“六个注重”、“六个严禁”工作思路和要求,在规划引领上下功夫、在发展产业上下功夫、在突出特色上下功夫、在乡风和谐上下功夫、在长效机制上下功夫,努力保持全市第一、皖北领先、全省先进,让广大农民真正享受到美好乡村建设带来的成果。
美丽乡村工作总结篇4今年以来,奉化全市上下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统领,以改革创新理念为指导,围绕“两城四地”建设目标,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村庄整治建设水平持续提升,乡村环境更加优美,农民生活更为富美,农村社会更趋和美。
着力调动积极因素,不断完善保障体系
奉化市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积极调动各方有利因素,努力营造良性建设环境。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进一步巩固村庄整治建设的良好氛围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专门成立了主要领导任组长的美丽乡村建设、中心村培育等一系列领导小组,明确了各成员单位的职责。分管市领导时常听取农办、乡镇街道有关三村一线、农房两改、土地增减挂钩、欠发达地区村庄整治等方面工作的汇报,多次带领相关部门赴农村一线调研,就地商讨、研究实际问题。在年初预算安排时,市委副书记还专门召集了农办和财政局进行协调,在确保对农资金足额安排的基础上,商讨了新增建设项目资金如何及时配套等问题。镇(街道)都建立起党委统一领导、党政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亲自抓,新农村建设办公室牵头,各线分工负责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
二是强化政策扶持。近年来,各部门制定出台了许多涉农优惠政策,今年我市对17家主要单位的42份涉农文件进行了汇总和梳理,内容涉及村级组织建设、集体经济发展、农村住房改造、农村文化建设、民政救助、美丽乡村建设等多个方面。汇总资料编印至《政策汇编》,通过全市新农村建设工作会议分发到镇(街道)、村两级,大大提高了相关政策的知晓率和利用率。
三是强化协同联动。在“三村一线”工程推进中,全市各级各部门各司其职、积极配合,各镇(街道)、村落实责任、统筹推进。总结推行“农村经济顾问”、村企结对、“一事一议”等贴合农村实际的有效办法,基本形成了市、镇、村三级联动,社会各界合力共推美丽乡村建设的工作格局。
2、保持去年创建省先进县、召开市现场会的火热干劲
20xx年,在上级部门的关心指导下,奉化市农办牵头各有关单位精心准备、密切配合,顺利完成了浙江省美丽乡村先进县创建和宁波市幸福美丽新家园暨欠发达地区村庄整治建设现场会召开两件重点工作。全面提升了奉化美丽乡村建设的知晓度和赞誉度,在部门协调、宣传造势、资源整合、考察点及沿线整治提升等方面取得了非常重要的实践经验,营造了各级各部门共同关心、支持农村工作的火热氛围。今年以来,各乡镇(街道)、行政村纷纷提出创建申请,各涉农单位积极与市农办对接,落实创建村的项目配套。
3、“四化同步”推进美丽镇村改革试点的建设契机
近年来,奉化市不断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大力实施实力城市、品质城市、文化强市“三大建设”和美丽乡村行动计划,为农村改革奠定了坚实基础。萧王庙街道区位优势明显,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整理潜力大,土地增减挂钩作为奉化市的试点,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去年与绿城集团签订共建美丽镇村示范区框架协议,赋予萧王庙先行先试权限,今年又被宁波市确定作为“四化同步”美丽镇村的改革试点区域。目前示范区推进美丽镇村改革的总体方案已经制定,《萧王庙街道概念总体规划》、《萧王庙农业规划》两个指导性规划也分别由同济大学、省农科院编制完成,街道内农户的宅基地面积和置换意愿的入户调查登记等各项工作全面展开。
有效实施项目载体,全力推进村庄建设
今年我市新启动1条精品线、2个先进乡镇(街道)、3个中心村、6个全面小康村、7个特色村培育建设,新启动30个村开展面上生活污水处理。
1、启动美丽乡村精品线1条。基于20xx年美丽乡村先进镇创建完成的有利条件,本年度我市选择上报了尚田镇开展精品线培育建设。共涉及汇溪、条宅、广渡、柴家岙、杨家堰、九龙、方家岙、印家坑等8个村庄。依托毛竹、茶山等生态条件,积极挖掘布龙文化,培育精品线个性特色。同时抓住金峨、蒋家池头、桐蕉司等重要节点村提升和沿线环境整治工作,做好去年启动的莼白花木长廊精品线的考核验收准备。
2、启动美丽乡村先进镇(街道)创建2个。根据宁波市农办的指标安排和我市实际,今年我市选择溪口镇、萧王庙街道开展美丽乡村先进镇(街道)创建工作。
3、启动培育中心村3个。根据各村近年建设安排,并与相关乡镇(街道)沟通衔接,市农办明确了萧王庙街道云集村、后竺村和大堰镇柏坑村等3个村开展培育建设。各培育建设村相继制定了建设规划和具体方案,有序推进建设。同时做好20xx年启动的尚田镇楼岩村、裘村镇马头村等2个中心村的考核验收准备工作。
4、启动培育特色村7个。分别是溪口镇岩头村、三十六湾村、莼湖镇曲池村、尚田镇广渡村、大堰镇大堰村、西畈村、西坞街道蒋家池头村。各培育建设村对照相关要求制定了2年项目实施方案,并按计划稳步实施。同时,积极做好20xx年启动的溪口镇明溪村、尚田镇冷西村、大堰镇里车头村、裘村镇黄贤村、西坞街道金峨村等5个特色村的考核验收准备工作。
5、启动全面小康村创建6个。20xx年,市农办在广泛筛选比较的基础上,确定了溪口镇明溪村、莼湖镇朱家弄村、尚田镇鸣雁村、锦屏街道城西岙村、江口街道后江村、西坞街道庙后周村等6个村庄开展创建工作。为克服由于一票否决等可能因素造成的影响,确保完成创建任务,市农办另外准备了1个后备创建村。目前各村均完成了既定的建设项目,上报了申报材料,等待最后的考核验收。
6、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作。世行项目方面:做好第二批6个行政村运行维护和设备调试监管工作;全面启动第三批11个行政村工程,加强工程质量监管;完成第四批10个行政村设计,完成工程监理和施工招投标工作;完成第五批村选村,并开始设计。面上项目方面:完成20xx年度5个行政村工程验收工作。完成今年实施村庄选择和实施细则制定,确定设计单位,完成初步设计,向各村进行交底并完善方案,完成设计评审和施工图设计。完成施工单位入围招标工作和管道集中采购招标工作。完成各村工程招标工作。确定监理单位。各施工单位进场施工。
此外,还积极配合上级部门完成了五类村庄调研、历史文化村落保护重点村与一般村申报、农业部“美丽乡村创建试点”申报、浙江最美乡村评选、宁波市十年村庄整治建设三“十佳”评选、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情况调查等一系列其它工作。
充分尊重客观现实,科学对待面临困难
1、农村创建工作压力逐年增大
比如全面小康村创建,已经实施了十年,我市累计创成了61个,为我市农村面貌的改变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但另一方面,条件较好的村庄一批一批的开展创建,剩下的村庄基础条件短期内很难跟上,由此造成创建难度逐年增大。
2、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存在障碍
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镇村对污水项目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对项目实施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工作推进难度大;二是项目实施时间紧,要在一年时间内完成选村、地形勘察、立项、设计、招投标、施工、验收等一系列工作,难度非常大;三是市农污办缺乏懂技术、会管理的工程技术人员,对项目管理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3、资金瓶颈依然存在
中心村培育、特色村培育、精品线、先进镇(街道)创建和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都是面广量大的系统工程,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很大。尽管市领导高度重视,不断加大资金倾斜力度,反复强调相关部门配套资金要紧紧跟上,但受限于我市农村集体经济的现状,项目建设资金存在瓶颈仍然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严格遵照规划布局,合理安排明年思路
20xx年,我市将继续按照各项规划,稳步推进中心村与特色村培育、全面小康村创建、精品线与先进镇打造,以此带动美丽乡村建设的各个方面。
一是继续抓好中心村、特色村、全面小康村、精品线、先进镇的培育、创建、建设工作。及时开展村庄摸底排查和选村工作,新启动2个左右中心村和4个左右特色村培育、5个以上全面小康村创建。同时,在莼白花木长廊精品线和尚田镇龙舞竹海精品线的基础上,新创建精品线1条;在尚田、溪口、萧王庙的基础上,新创建先进乡镇1个。确保“三村一线一镇”的中心工作在年初选村时科学合理、在年中项目建设时扎实推进、在年末考核验收时顺利圆满。
二是着力实施萧王庙街道美丽村镇改革试点工作。在《奉化市中国美丽镇村建设示范区(萧王庙街道)改革试验方案》的总体指导下,充分发挥《萧王庙街道概念总体规划》和《萧王庙街道农业产业规划》的控制布局功能,加快实施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农民中心社区建设,依托土地集中流转,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深化综合配套改革,推动改革试点工作在广度和深度上稳步展开。
三是继续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等其它工作。做好污水设施运行维护管理的招投标工作,监督运行维护管理质量。完成世行第三批村工程验收工作,完成世行第四批村工程建设,启动第五批村工程建设。分批实施20xx年度面上污水处理项目,力争全年共完成70个村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项目建设。
;畈田蒋村位于金东区傅村镇北部,距傅村镇驻地1.5公里,全村建成区总面积8.37公顷,现有农户520户,人口1230人,耕地面积1500亩,工农业总产值1500多万元,人均收入12000元。
畈田蒋村历史悠久,村祖蒋伯成于明朝初年由义乌山塘村择居此地,以地形和姓氏为村名——畈田蒋,系诗坛泰斗艾青的出生地。村内共有明清特色古建筑群36幢。建筑群中广泛应用木雕艺术,梁、枋、牛腿、雀替、天花、门窗等所见之处无处不雕,在我国古建筑中独树一帜,极具保护利用价值。艾青故居于2006年3月被列入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2005年以来,畈田蒋村进行了村庄整治和农房改造等新农村建设。投资1300多万元,完成了村庄环境“小五化”整治,修复了具有保护价值古建筑4000多平方米,其中明朝建筑1160平方米,明清建筑700平方米,清代建筑1830平方米,民国初期建筑300平方米。充分挖掘名人文化遗产,重修蒋氏祠堂、艾青故居,积极开展村庄文化普及与建设,展现名人故居浓厚的文化氛围。
下一步,畈田蒋继续以艾青遗址为中心,投资1000多万元,修缮2000多平方米的古建筑,强化名人文化建设,展现文化古迹。积极开展农房改造项目,列入2012年度省农房改造示范村,共计拆除旧房危房10000多平方,建造了120套120平方小别墅。通过近几年的努力,畈田蒋村先后获得了省级绿化示范村、省级旅游特色村、省级重点培育中心示范村等称号。
得分97分。
畈田蒋村位于傅村镇北部双尖山脚下,全村共有560户,1276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300多人,以“蒋”姓为主,自古具有崇尚教育的传统。
该村蒋氏祖先在明朝洪武年间由义乌一带迁徙而来,畈田蒋村所在地是个风水宝地,东面潜溪环绕,南面大道穿过,西面良田万亩,北面乔山为屏。畈田蒋村自古以来人才辈出,勤劳聪慧,到清光绪年间,有富余大户三十多家,村民置田产方圆二十里,染坊、酱坊林立,当时被称为“财主村”。由于财主较多,生活殷实,一批明清时期的古建筑保存至今。现存的有近20处,已修复或正在修复的8处,总占地4千多平方米。修复工作全面启动于2002年,先后投入资金1千余万元。已修复或正在修复的古建筑包括:蒋氏宗祠、鹿鹤堂、艾青故居、礼耕堂、红屋、十八间、九间等。
【蒋氏宗祠】
蒋氏宗祠始建于康熙4年,但在1974年毁于文革浩劫。现在的宗祠由蒋氏族人集资180万元在原址上重建,占地640平方米,坐南朝北,平面布局呈长方形,为三进五开间,天井格局,宗祠建筑风格为典型的徽派建筑。
【鹿鹤堂】
鹿鹤堂是畈田蒋村幸免于战火和动荡的为数不多的,保存完好的古建筑之一。该建筑有150多年的历史。大门内正对的墙体上写着福字,因为礻部结构像一头鹿,而右边田字以上部分则是一只仙鹤,合起来称“鹤鹿同福”,“鹿鹤堂”由此而来。
【艾青故居】
艾青故居建于光绪年间,坐北朝南,是一座五开两厢的楼屋,日军侵华期间大部分建筑被焚毁,抗战胜利后得以修复,艾青故居牌匾由原浙江省生长刘枫题写,2005年被省政府授予省级文保单位。
【礼耕堂】
礼耕堂由艾青祖父蒋文蓬排行第三的兄弟蒋文采建于光绪年间,建筑分为上下两层,占地面积720平方米。中间是半露天开放式的厅堂,两边各三房,楼上有粮仓、储物间、杂物间、长工房。蒋文采取厅堂名为礼,又选其一子名字中的耕字,叫礼耕堂,也应了艾青故居门口“耕读家风”之意。
【红屋】
红屋,又名中龙堂,有艾青堂兄弟蒋祖义建于民国时期,分为上下两层,楼底为中堂和天井,二楼为起居室和东西厢房,占地面积540平方米。
【十八间】
十八间建于明末清初,目前保存完好,是由艾青祖父的堂兄弟蒋景考建成。蒋景考是当时孝顺一带最大酱坊股东,富甲一方。【九间】
九间是一处清代砖木结构建筑,坐东朝西,占地271.8平方米。三合院式,呈长方形,左右厢房,屋顶硬山顶。正屋七间。门口上方书有“榆桑丽景”字样。
【吴晗和艾青】
艾青和吴晗童年相伴,两人一起在畈田蒋的乔山小学就读。吴晗外婆家与艾青家紧邻,他经常到艾青家借书,二人经常探讨文学,有很多共同语言。
畈田蒋村附近有艾青故居、向阳惟善堂、傅村傅氏宗祠、上荷塘寨春农场·青蛙乐园景区、积道山等旅游景点,有金华佛手、金华竹荪、金华馒头、源东白桃、清汆火肉丸子等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