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这里http://www.lcvlcv.com/liancuntese/lcjj8.asp
http://www.hnshx.com/Article_Print.asp?ArticleID=3431
古村保护性开发模式
古村是一类较为独特的特色村,是遗存的历史时期农村百姓的住宅建筑群落,一般距今有几百年至上千年的历史。能够得以完整保留至今的古村,多处于较偏僻地区。由于古村落传承了历史文化,是沿袭民间习俗的聚居地,有着独特的建筑风貌、丰富的文化内涵、深厚的文化底蕴,因此有着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随着社会的发展,古村落的数量和分布越来越少,与现代民居相比,差异性和稀缺性使他被赋予了较高的旅游价值,旅游业也随之成为古村发展经济的一个典型模式。
作为一种历史、文化遗产,古村的旅游开发不同于其他形式的乡村旅游。
由于很多古村落的房屋建筑历史悠久,设施简陋,许多古村落中的建筑,在现代生活以及旅游开发的冲击下,面临着拆除、改建等危险。这些情况一旦发生,不仅破坏了历史文化遗产,也将破坏古村落的整体观赏价值,对于古村的价值及其长远发展会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此,对于古村所选择的旅游开发模式,无论处于何种开发阶段,古村保护是要放在首位的,这是古村实现其价值的必要条件,也是古村保护开发模式不同于其他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特性之一。
同其他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一样,村民的积极参与是古村保护与开发的关键。古村是村民生产、生活的场所,对古村的保护性开发还要依靠村民自身。通过发展旅游产业,使村民从古村的保护性开发中获益,找到保护古村与村民获益的共鸣点,这样才会提高百姓对村落保护的主动性、积极性。同时,古村保护性开发带来的效益,可投入于村内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改善村民的生活水平,从而带来多方面的效益。
〔案例1〕
“八卦村”的保护与开发
位于浙江兰溪的诸葛村是诸葛亮后裔最大的聚居地。之所以称之为“八卦村”,来源于其独特的布局。据历史记载,诸葛村是由诸葛亮第27代裔孙诸葛大师按九宫八卦设计布局的。村落位于八座小山环抱之中形似八卦的八个方位,成为外八卦;村内以“钟池”为核心,八条小巷由此向外延伸,其间房屋成放射状排列,形成内八卦。诸葛村距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村内建筑大多形成于明、清时期,虽历经数百年,至今仍有200多处民居及厅堂保留较为完好,且“九宫八卦”的村落格局也一直未变,成为中国古村落、古民居的典范。1996年11月,诸葛村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诸葛村从湮没到开发,经历了一系列转变的过程。
1.保护方式的转变
诸葛村被世人所熟知,起源于村内一座建筑的修缮。
1991年,诸葛村建于元代的诸葛亮纪念堂——大公堂,因年久失修濒临倒塌。大公堂
是诸葛村用以纪念先祖活动的纪念堂,是诸葛村十八厅堂中年代最为久远、最具代表性的建筑。由于当时集体经济薄弱,无力支付几十万元的维修经费,在村民集体的商议下,成立了“修理大公堂理事会”。理事会由村干部、村民代表、退休教师、离退休干部等20多人组成,理事会成员无报酬进行工作,他们向全国各地工作和侨居海外的诸葛后裔发函募捐,同时也由村委会动员村民自愿捐款。在理事会的努力下,筹集了18万元资金,大公堂于1992年抢修完毕。
在诸葛村抢修大公堂的时候,清华大学陈志华教授等在考察建德新叶村时,经同事介绍来到诸葛村。看到诸葛村的古村落群体保存还如此完整,存量之大、建筑形制之齐、结构精美而为之惊叹。在诸葛村大公堂理事会等一些老同志的协助下,清华大学二十几位师生在诸葛村调查一个多月,认为诸葛村是中国南方乡土建筑文化极具代表性的古村落,呼吁市政府采取措施加以保护。于是引起了兰溪市政府的重视,着手对诸葛村进行了一系列保护工作。
1992年,兰溪市政府公布诸葛村为兰溪市历史文化名村、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立了由市政府、文化局、镇、村干部组成的“诸葛村文物保护领导小组”。同时,将原粮站用以办酱油厂的丞相祠堂归还诸葛村。
1993年,在诸葛村召开了全国诸葛亮学术研讨会,诸葛村是全国诸葛亮后裔的最大聚居地得到研究专家的论证肯定。诸葛亮的文化挖掘为诸葛村日后旅游开发主打的文化品牌奠定了基础。
1994年,由诸葛村成立“诸葛文物旅游管理处”试行对外旅游开放。管理处由村委会一位委员主持日常旅游管理工作,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文物保护领导小组”与文物旅游管理处是一种隶属关系。
1995年,兰溪市政府向国家文物局申报全国重点文保单位,1996年12月,诸葛村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
1997年,“诸葛文物保护管理所”成立。文保所为市全民行政编制。文保所成立后在村委会的配合下开始对诸葛村的古建筑进行调查、统计、编制档案、制定保护措施。1997年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编制的《诸葛村保护规划》论证通过。诸葛村的整体保护得到了法律的保障。
2.旅游业经营管理方式的转变
1996年,当地政府认为诸葛村体制不顺,机制不活。为了进行旅游开发,改变了诸葛村原有的体制,接管了诸葛村原来的“文物旅游管理处”,成立了以当地镇政府为主管的“诸葛旅游公司”,交由镇政府来经营管理。
由于旅游公司形同虚设,既没有资产,也没有资金投入,只是依靠收取门票作为资金来源。同时,这些门票收入要返还拥有产权的诸葛村一部分,加上办公等开支费用,旅游公司基本没有利润可言。
对诸葛村来讲,由政府经营原本产权属于自己的旅游项目,使诸葛村的干部和村民产生了一种无奈和“业不由主”的不满情绪,严重影响了村委会和村民保护古建筑和旅游基础设施投入的积极性。
同时,因为产权关系不纯,政府对诸葛村的古建筑保护也不愿投入。古建筑的维修经费和村落环境综合整治所投入的资金大,修一幢旧房子的费用要比买一幢旧房子的费用高几倍,并且古村落保护和开发投入成本,很难作为与村集体、村民协调的产权股份被认可,形成固定资产,投资经营者和产权所有者的利益很难统一。
在这双重作用下,诸葛村的古建筑失去了有效的保护体系,在旅游开发的冲击下,面临着极大被破坏的风险。
经过两年多的多头管理、多方运作,这种经营管理体制暴露出来的许多问题,促使当地政府转变了观念,认为在诸葛村的保护和作为旅游资源被开发管理体制中,应以诸葛村为主。
1998年,政府淡出了旅游公司的直接管理,经营权重新归还给诸葛村。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诸葛村的干部和村民也已意识到诸葛村文物保护的重要性和旅游开发的价值。村干部和村民的思想观念发生转变,决定把旅游业作为诸葛村的主要产业来发展。
对于旅游开发的管理,诸葛村采取了“村委会+旅游公司+文保所”的管理模式:
(1)村民委员会与诸葛旅游公司的职能分工为:村两委负责村民建房、审批,村内基础设施投入、环境卫生管理、村民福利待遇、古建筑维修及保护、旅游项目投入、行政事务等;诸葛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负责景区内景点管理、景区经营和宣传促销工作;
(2)诸葛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是诸葛村民委员会、村经济合作社所辖的经营企业,公司资产归属行政村经济合作社所有,村委会同时是诸葛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的董事会;
(3)旅游公司独立核算,门票收入按比例上缴村集体,村委会(董事会)每年对公司下达一定的经济考核指标;
(4)文物保护管理所是文物保护领导机构,文保所和诸葛村联合,负责古民居的维修、改造,以及新建房屋的审批,并对村中民宅的自行维修给予技术性指导。
这种经济管理体制,明确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关系和责任。对村里而言,产权和经营权的合为一体,让经营管理变得更为有效,村里对村落保护以及旅游开发拥有自主权,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更好地进行资金配置;对村民而言,建筑的保护与开发直接关系到切身利益,因此对村内建筑、环境的保护与维护则更为自觉;政府通过文保所对村内建筑的具体保护措施予以把关,从宏观层面对古建筑进行了有效的保护。
3.村内环境的整治
如果说古建筑是诸葛村发展旅游业的硬件,那么村内环境则是旅游业发展的软件,同样必不可少。为了提高自身的旅游价值,诸葛村先后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上,对村内的环境进行了综合治理:
(1)对村落进行综合性整治,清理了村内的池塘,引活水进村,进行了自来水改造,对村内的三线(电线、电话线、有线电视线)、污水管道实行了地埋处理,把污水引出村外进行净化。重新修建了村内的厕所。
(2)对村中的水泥路进行了改造,利用旧城改造时收集来的废弃旧砖、旧石板和红砂岩条石进行仿古铺砌,恢复了历史原貌。
(3)村里成立了由4人组成的专职消防队,配备了各种灭火设备和消防器材,24小时值班。
对于诸葛村的整体发展规划、布局,他们聘请了专业人员进行技术指导。通过大量的工作,村落环境得以改变,整个村落景观也逐渐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4.古建筑、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开发
诸葛村在开发上,有一点非常明确:古建筑及其内在文化是诸葛村价值的核心,是旅游资源的源泉,只有保护好诸葛村的所有古建筑,发扬他们的文化内涵,诸葛村的旅游业才有生命力。保护古建筑、古文化,就是要保护这些建筑景观的完整性,同时,也保护他们的历史、文化价值不受到破坏。
对于古建筑的保护,诸葛村首先抢修了村里那些因年久失修、极易受到损坏的建筑先后对7座厅堂,50多幢民居进行了维修。
在维修的同时,对于已经遭到破坏的古建筑则尽量恢复、还原。
村里始建于清代中期的上塘古商业街,在1958年前后被填平,并在上面盖起了建筑。2001年,村里投资1000多万元对上塘古商业街进行了复原,拆除了地上建筑,重挖了上塘,恢复了古商业街的古旧风貌;村里的节孝坊,在“文革”时期被拆除,部分原构件留存散落于村外或村民家中,通过村里的努力,搜集了大量原构件,在其遗址上经过装拼重新恢复了一座节孝坊,同时恢复了一座穿心亭和修复了一座枯童塔。
在维修方式上,诸葛村本着“还原历史,不改变原貌”的原则,采取了“以旧修旧”的方式。在维修中所用材料,尽量采用民间收集来的旧木料、旧木雕、旧木材等旧材料,这样既节省成本,又能“修旧如旧”。
长期的古建筑维护,使诸葛村内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施工体系。村里有一支土生土长的工匠队伍,这些木匠、石匠、泥瓦匠、雕花匠经过专业人士的指点,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模仿,在传承、发挥祖传工艺的同时,逐渐掌握了历史时代建筑的结构、风格和修缮方法。在上塘古商业街复原工程和“三荣堂”的整体复原工程中,他们的工作得到了建筑专家的认可。这支施工队伍的形成、壮大,对诸葛村的保护修缮起着重要的作用。
古文化是诸葛村内的隐形资产,对于通过古建筑而发展起来的旅游来说,文化的发挥会对旅游的发展注入更多的活力。对此,诸葛村对传统民俗文化进行了深入的挖掘。村里恢复了每年四月十四和八月廿八的传统祭祖活动,以及元宵节的板凳龙灯会,并以诸葛亮及其家族文化、中医中药文化、廉正文化为载体,对诸葛村的文化内涵进行了全方位的展示和宣传。通过这些活动,不仅使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而且提高了诸葛村的旅游价值,增加了对游客的吸引力。
5.村民与古建筑间矛盾的协调
在村里古建筑的维修上,村民与古建筑之间也存着一些矛盾。随着时代的发展,村里部分年轻人对住老房子已不适应,对于年久陈旧的古宅,村民也不愿意花很大的资金去维修。对于这些矛盾,村委会采取了几种方式进行处理:
第一,村委会与户主协商予以收购,房产权归属村集体后,由村集体出钱进行维护。
第二,对确实由于经济条件差维修困难的住户,村集体给予部分维修补贴,帮助其对房屋进行维修。
第三,对部分几家共有,而在维修经费分摊上又难以统一的住宅,以及濒临倒塌的房子,村委会采取强制抢修。要求户主与村委会签订协议,抢修前对危房进行估价,抢修费先由村委会垫付,房屋修好后使用权归村委会,5年之内户主交清维修费后,村委会将使用权归还,超过5年,村委会付给户主维修前评估的房价,产权即归村委会。
对于居住面积不够或旧房确实不宜居住的村民,村里安排其在新区建房。但在批准宅基地前,必须先与村委会签订原老房子的保护合同,规定其在新房建成外迁前后,仍要承担旧房的维护责任,对于老房子不予保护和维修而造成毁坏的,村里有权强制收归集体保管和使用。
在村集体积极采取古建筑保护措施的同时,也积极提高村民的保护意识。村里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的村规民约。规定村民如对村落的古建筑和文物以及村落环境破坏的,村委会将终止其家庭的一切福利待遇;同时,村里还进行了一系列的宣传活动,如每年春节由村里印制带有《文物法》的有关条款和村规民约的挂历,向村民发放,从宣传上起到了一定的积极效果。
6.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古建筑得到有效保护,进行适度开发之后。诸葛村也加强了周边环境的改造,通过集体租用了村周围山坡村民的自留地,种植了樟树、松树、桃树、梨树以及银杏、芙蓉等中药材,提高了区域生态环境,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量游人涌入以及村民生活对自然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提高了诸葛村旅游的附加值,也促使旅游由单一的观光型向多元休闲型逐步转变。
〔案例2〕
“皇城相府”品牌的打造
皇城村,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太行山西麓的樊川峡谷之内,是一个仅有700多口人的小山村。皇城村的闻名得益于村里的皇城相府。皇城相府是《康熙字典》总阅官、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康熙皇帝的老师陈廷敬的故居。
皇城相府分内外城建筑。内城为陈廷敬伯父陈昌于明崇祯壬午年(1642年)建,外城为陈廷敬于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所建。相府集明、清两代建筑精华为一体,依山就势,层楼叠院、错落有致,是一座保留完好的明清时期古建筑。
皇城村旅游业的开发始于上个世纪末。
在开发旅游业之前,皇城村的产业以煤炭为主,地下资源的开采是村里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位于村子边缘的皇城相府,只是作为村民的普通居所。随着地下资源的不断开采,皇城村开始意识到这种经济发展方式没有持久性,而受其他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启发,他们意识到村里的皇城相府正是尚未开发的宝贵旅游资源。
为了确认皇城相府的价值,村书记张家胜带着《康熙字典》、《午亭文编》等书籍到北京向专家、学者等专业人士咨询请教。经过一系列的努力,1997年12月,全国著名的专家学者云集皇城村,在这里举行了“清代名相陈廷敬学术研讨会”,相关专家学者对这座古建筑群及其主人陈廷敬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肯定了皇城相府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认为他极具开发价值。
随后,1998年10月,在洛阳举行的“清代名相陈廷敬暨皇城古建学术研讨会”进一步明确了皇城相府的价值,也同时拉开了皇城村旅游业发展的序幕。
确定了皇城相府的旅游价值之后,村里开始对相府着手旅游开发。
开发伊始,困难重重。当时村民们的思想观念还比较落后,还处于很保守的状态,尤其是住在相府里的那些村民。对于因为旅游开发而让他们搬到相府之外感到很不情愿,他们不希望习惯了的生活被打破。因此,一部分村民对于搞旅游开发很是不解,甚至有些反对。
针对这样的情况,皇城村细心地做着村民的工作,村干部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与他们耐心地交流旅游开发的利弊得失。与此同时,村里还组织一些村民前往省内、北京、苏杭等地的文化旅游景点去参观。从山村里走到外面去的村民,看到了其他地方旅游发展的红火景象,思想也随之发生了转变。在村里的细致工作下,村民的思想疏通了,认可了旅游业的发展道路,开始积极配合村里的工作。
为了转移相府内的村民,村里多方筹集资金,建起了120多套现代化居民住宅,妥善安置了村民的迁居问题。随后,村里开始对相府进行全面的修缮,同时对相府内的文物价值及内涵进行深入挖掘、整理。在修复工作进行的同时,皇城村与相关部门积极联系,成立了“皇城古文化研究中心”“皇城相府管理处”“皇城相府旅游公司”等旅游开发和旅游管理部门,开始了旅游业的全面启动。
由于长久“藏在深巷无人知”,对于皇城村的旅游业起步,外界并没有给予过多的关注。但是在2001年,皇城村抓住了一个宣传自己的好机会,皇城相府也由此得以闻名于天下,旅游业开始兴旺起来。这个机会就是电视剧《康熙王朝》。
2001年,当村里得知大型电视连续剧《康熙王朝》即将开拍的消息后,村领导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他们由其他地区旅游业发展的经验得到了启示,对于影视剧中所出现的旅游景点,大多会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会大幅度提高旅游区的社会知名度,对旅游业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特别是皇城相府作为康熙老师陈廷敬的故居,与电视剧《康熙王朝》中的影视内容有着直接的联系,因此“借剧宣传”是一个绝好的对外宣传机会。
在村里作出了要参与这部戏的决定之后,他们马上联系到了剧组,说明了皇城村与这部戏的历史渊源,以及皇城村要参与拍摄的愿望。由于当时这部电视剧已进行拍摄,剧组表示如果要按皇城村所提的拍摄和宣传要求,需要以300万元作为剧本修改以及相关的拍摄、宣传费用。
对于皇城村来说,300万元不是小数字。对于是否要进行这项投入,村里领导经过反复斟酌,深入权衡资金投入与预期产出之间的利益关系。经过了多次的讨论和反复的商议,他们最终认为,电视剧《康熙王朝》是皇城相府对外宣传的有力平台,这300万元的投入,除了将带来旅游业利益的增长外,还将对皇城相府在社会上的影响产生持久作用。最后,他们决定出这300万元钱,参与拍摄。
于是,在皇城村的努力下,陈廷敬这位历史、文化名人成为这部历史巨作中的重要角色,皇城相府也成为电视剧拍摄的外景地。正如皇城村所期待的那样,《康熙王朝》在央视黄金时段热播之后,深受观众青睐,剧中独具特色的皇城相府也成为人们茶余饭后谈论的热点话题。
宣传的目的达到了,经济效益也如期而至。2002年,皇城村迎来了宣传的回报,到皇城相府旅游的火暴景象持续不断。当年,他们接待游客25万人次,仅门票收入就达700多万元,实现综合收入2000多万元。仅在“十一”黄金周期间,游客高峰就达到了8000余人。皇城相府成为晋东南的旅游热点。自此之后,皇城村的游客数量均处于较高状态,《康熙王朝》的影响一直持续着。
看到了宣传切实效果的皇城村,继《康熙王朝》之后又几次出招,促使了《我认识的鬼子兵》、《契丹英后》等影视剧先后在皇城相府拍摄。2003年8月,皇城村以重金买断了河南洛阳至山西嘉峰7520/7517次列车的冠名权,将该次列车冠名为“皇城相府号”。这一系列的宣传手段持续不断地扩大着皇城相府的社会影响,皇城相府也越来越被游人所熟知,皇城相府的旅游业也因此得以较快的发展。
由皇城村对其旅游品牌打造的经过可以看出,皇城村的文化传播意识、宣传意识和市场营销意识是皇城相府得以快速被社会所接纳的一个重要原因。皇城村对自身文化的挖掘和对外呈现,加深了社会对于皇城相府的印象和感知;大力的宣传吸引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灵活的市场营销意识成就了皇城村旅游业的兴旺发达。
〔启示〕
在古村落的保护性开发中,拥有古村落资源是先决条件。在我国各地分布着风格迥异的古村落:有分布于安徽、江西,自然古朴的徽派古村落群;分布于陕西,风格质朴敦厚西北古村落群;分布于浙江、江苏的水乡古村落群;分布于山西的北方大院建筑群;分布于福建、广东的岭南古村落群;分布于四川、重庆的西南古村落群;分布于云南的南诏古村落群;分布于湖南、贵州的湘黔古村落群。这些古村落群都各具特色,有着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都有着进行保护性开发的资源条件。
从古村开发的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古村在由湮没转变为受世人瞩目,实现其保护开发的模式过程中,有着以下的几个关键点:
1.价值认同
在诸葛八卦村、皇城村的发展过程中,由藏在深闺无人知到闻名天下,有个相同的转变促因:得到了价值认同。这个认同既包括专家、学者角度的历史、文化等学术价值认同,也包括广大游客对古村景观、品味等旅游价值的认同。
古村对于当地村民而言,只是熟视久居的宅院,是繁衍生息、生活劳作的居所。没有什么特殊的价值。而对于外界来讲,那些历经沧桑的椽木瓦石,却有着独一无二的宝贵价值。专家学者的鉴定,游人对古村的感知、宣传,古村的主动对外宣传等等,这些都为古村与外界搭了一座沟通的桥梁,而古村的旅游价值也在这一过程中得以体现。
2.保护是前提
古村实现旅游开发,首先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古村的保护。古村中的建筑作为不可再生资源,一旦破坏便永久消失,也就谈不上长远的开发利用。因此,在开发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古建筑的保护,而绝对不要对开发急功近利。在保护方法上,除了要依照国家相应的保护法规之外,还要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找到与自身环境、条件相符合的办法。
3.规划是先导
规划对古村的发展有着长远战略性的意义。在开发中首先要制定一套长远的规划体系,明确的规划体系形成相应的保护制度,以约束盲目发展,避免短视行为。通过未来发展规划,来确定村里什么地方可以开发,什么地方不能动,并做到保护、修复、开发相结合。在对古迹开发的规划同时,也要注重开发当地的自然景观,避免盲目地开发所造成的对古迹的破坏。
4.村民的积极参与是关键
村民的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古村的开发和发展。由于宗族观念和传统文化,一些观念如自给自足、重农抑商等使得村民对于发展旅游服务业持有排斥态度,这对于古村的开发会产生很不利的影响。
在转变村民观念的工作中,要善于疏导而不是强行改变。皇城村在发展旅游业之初相府内还居住着很多人家,对于让他们搬迁到新村,空出老房子发展旅游业,一部分人很是想不通。对此,村里组织部分村民到省内的王家大院、乔家大院,北京故宫等地去旅游,通过耳闻目睹,这些村民彻底转变了观念,对于相府这一祖先留给他们的宝贵财富有了重新的认识,对村里发展旅游业所做的工作也开始积极地配合。
5.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游客来到古村,在欣赏古村浓厚历史、文化价值的同时,旅游的基础设施是否完善也是游客对古村之行满意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基本卫生设施的缺乏,住宿、饮食服务业的不完善,将无法留住游客。而完备的基础设施会提高游客对古村游的满意度,有利于古村旅游业的长远发展。
6.资金问题如何解决
在古村落的保护性开发中,资金是一个制约性的问题。由政府提供的保护资金对于古建筑的保护往往杯水车薪。在这种状况下,古村通过借助社会资金,用于古村的保护性开发,再利用所得的收益返还于这部分资金,可使古村的保护走上良性的可持续之路。
诸葛村在发展过程中,对于修缮维护古建筑资金的缺乏,曾是一个令他们很困顿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他们通过多种渠道进行,一方面努力争取政府的资金扶持;另一方面通过民间借贷、银行贷款、社会捐款等多种方式。多渠道的资金获取方式,使诸葛村的前期保护及开发获得了资金保证,诸葛村也得以突破资金阻碍,走上持续发展之路。
7.古宅保护与村民住房需求间矛盾的化解
生活于古宅中的村民,其居住条件大多不能适应现代生活,加上家庭人口不断增加,对住房有了更高的要求。对于这种矛盾,要根据实际情况,为村民改善生活、改善居住条件等需求找到恰当的出路。
对于村内古宅民居条件简陋的,在保护法规内可以允许村民对内部适当装修,以改善居住条件。对于居住条件紧张,村内房屋供给承载力不足的,可以考虑建新村,将古村居民适度转移到古村之外的办法来化解村民住宅需求矛盾。在新村的规划与建设过程中,要积极争取政府等部门的支持。
8.无形资源也要重视
古村落之所以有价值,不仅在于其独特的有形建筑、文物,还在于其内所包含的丰富、无形的乡村文化、人文资源,他们同样拥有着较高价值。在发挥有形实物价值的同时,充分发挥无形人文价值,会增加古村的旅游价值,提高他的吸引力。
9.市场运作
古村内建筑的保护,文化内涵的发掘,是古村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市场的开发是旅游业发展的关键。古村旅游业的兴旺需要一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来推动,市场宣传的到位会对古村旅游业的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皇城村借助于影视剧对外宣传,使皇城相府声名大振,诸葛八卦村也因为对外宣传其独特的魅力而对游人产生强烈的吸引力,他们都挖掘了村里最独特的一面,通过市场宣传,形成了自身的品牌,提高了公众的认可度,推动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展望〕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作为一种宝贵、不可再生的资源,这些独一无二的古村落的价值会日益增加。因此,那些拥有古村文化资源的村庄,应当高度重视其所拥有的宝贵资源,要意识到这些资源是潜在的、不断升值的资本,要从长远角度来看待。即使当下受条件所限无法立即进行开发,也要积极予以保护,可利用其他产业先行发展,待时机适当的时候,再将其宝贵的文化价值予以转换。
南昌市青山湖区旧货大市场。根据查询百度地图显示,在南昌市青山湖区旧货大市场可以回收香柏木和其他木料,该店铺名字叫做南昌华皓旧货回收中心。南昌华皓旧货回收中心是一家以家具、办公家具、办公用品为主导的物资回收中心。南昌华皓旧货回收中心以“节约能源、绿色环保、服务大众、节省空间”为宗旨,以市场的价格真诚服务大众。
1.日本乡村旅游景点
经济发达,乡村旅游是一个热点,前景很好。
2.日本乡村旅游发展
一、日本老年产业现状。老年产业是一个笼统的概念,泛指为老年人口提供产品和服务的企业和部门。涵盖了满足老年人口衣、食、住、行、娱、医等需求的多种行业。大致可分为以下五类:(1)老年人用品制造领域指各种机械、机械等。主要消费老年人。(2)老年生活和护理服务领域一般可以分为老年服务业和机构养老业两大市场。(3)老年房地产,包括养老社区、老年公寓、社会福利院、养老院、护理院、疗养院、老年护理院、老年服务中心的建设[],以及现有老年之家的改造等。(4)老年人金融保险领域,包括老年人金融资产投资管理和老年人各类保险。(5)老年人休闲服务等领域,如旅游、文体、职业学习等。这五个领域不仅横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而且形成时期和发展过程也各不相同。市场是产业发展的基础,老年人的需求取决于老年人口的规模、收入水平和消费倾向。从老年人口规模来看,日本虽然不是老龄化最早的国家,但却是老龄化最快的国家。2000年总人口1.269亿,65岁以上人口比例高达17.4%。2006年将在全球率先突破20%大关,2015年达到25%。从收入水平来看,1999年老年家庭人均收入为218.7万日元,与普通家庭相差无几,平均资产额约为4250.6万日元,在发达国家中名列前茅。此外,由于老年家庭一般不会在孩子身上花费美国的教育和抵押贷款,他们实际上比人们想象的更富裕。据有关统计和预测,60岁以上人口的消费在1980年占消费市场的13%,1990年增长了18%,2000年约为24%,2010年将上升到36%。表1显示了老年人口及其消费比例的时间变化。这表明尽管老年生活在一些国家仍被视为贫困的代名词,日本老年人的消费水平并不逊于其他年龄段,甚至从90年代末开始超过后者。类似情况不仅限于日本。例如,在20世纪80年代末,英国卫生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断言,我们正处于“伍派时代”。表160岁以上人口比例及其消费变化(单位:%)19801990200201060岁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1313181823243036来源:1。国家社会保障人口问题研究所。人口问题统计数据收集[日](米)。年度版;2.朝日生活。21世纪的老龄化市场[J].《经济月报》第203期。从日本的发展过程看美国老龄产业,20世纪70年代是萌芽期,80年代和90年代是形成期。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许多大型企业从多元化和市场细分战略出发,依靠其技术和资金优势,相继进入老龄市场的各个领域,极大地改善了其老龄产品和产品。目前,日本美国老龄产业在市场规模、社会功能、从业人员专业化和生产技术设备等方面具备产业构成要素。并已进入扩张期,产业规模约为39万亿日元。之后将以每年4-5%的速度稳步增长,到2025年成为112-155万亿日元(按目前汇率相当于1万亿美元左右)的庞大规模的支柱产业。表2对老龄产业与相关产业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1)与环保产业相比,虽然两者都是21世纪的新兴产业,但白银工业将是绿色产业。(2)与民用建筑行业D相比,后者曾是
正因为如此,面对长期的经济低迷,日本政府对老龄化市场充满期待。日本经济产业省《21世纪经济产业政策的课题与展望》号报告强调,促进老龄化产业和IT产业的发展将带动日本经济走出低谷,在21世纪的前25年实现年均2%的经济增长率是可能的。表2:老龄产业与相关产业发展趋势比较(单位:万亿日元*,%)1998年至2025年年均增长率(%)2025/1998年(%)老龄产业、环保产业、土建产业391553**112~15560654~5.25.30.7290~**1995年数据。资料来源:根据日本经济产业省参考资料《21世纪经济产业政策的课题与展望》计算。二。日本美国老年产业相关政策。日本虽然是市场经济国家,但中央政府对经济和企业管理的影响力远远强于其他发达国家。60年代和70年代的快速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产业政策和行政指导[].同样,80、90根据老年人需求的成熟度和各领域老龄产业的发展特点,是日本的成功经验之一老龄产业政策分阶段出台相关政策措施。1.按照导入期和政策目标分析了90年代以前的主要政策措施。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出台的政策措施,大多源于主管社会福利等事务的厚生劳动省[]。此时,日本进入老年社会不久,政府部门长期承担的社会福利事业越来越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求。由于机构养老产业进入门槛低,一些急于进入老龄化市场的中小企业首先瞄准了机构养老产业。为此,日本政府经历了一个从许可,自由化gt;到支持,最终定位了政府老年人福利是以低收入阶层为主要对象,提供私营企业不愿涉足、市场机制可以t完全供应。老年人的大部分需求尽可能通过市场机制解决。因此,这一时期出台的政策措施的主要目的是建立市场规范和行业标准,保护老年人权益,促进老年人福利的社会化和产业化。(1)《养老机构管理条例》及配套措施出台。1974年,厚生省公布了《民营养老院设置运营指导方针》,此后这一政策多次修改。指导方针并且其相关政策规定了养老机构的属性、设施标准、人员配备、服务标准和优惠贷款制度,规定养老机构不同于一般企业。除了在成立时得到都道府县知事的批准外,还必须每年提交业务报告,接受政府的监督。目前日本的社会养老机构,无论是福利性的还是营利性的,只要入住人数达到一定规模(一般在50人以上),满足指导方针。不同的是,营利性养老机构的贷款额度一般为最低注册资本的30~70%左右,年利率为2.25%,而福利性养老机构的贷款额度略高于前者(虽然这主要是因为营利性法人要纳税,所以在贷款利率方面享受更大的优惠。(2)80年代以后,老年人口规模和购买力不断上升,需求日益明确,相关商品和服务种类不断增加。卫生和福利部设立了老龄产业室,而老龄商品和服务的供应商已经建立了老龄事业发展协会在厚生省和通商产业省的指导下。作为g国的经济主管部门
老年事业发展协会成立不久,鉴于养老机构质量参差不齐,商品劣质,损害老人利益的事件频发(比如入住养老院的老人不仅突然失去家园,连高额预付款都无法追回;再比如有的老年人想投资增值,但是缺乏金融知识,所以被投资咨询公司骗了等等。),设置《老龄商务伦理纲领》加强行业和企业的自律,然后设置银色标志系统,并设置一个银色标志认证委员会由消费者、制造商和学者等代表组成。开始对符合条件的社会养老机构、养老产品和服务及其生产企业进行认证和宣传。此外,民间养老院还协商成立了全国行会,在行会下成立基金会,在个别成员失业时对老人进行补偿和救济。(3)建立职业资格制度,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水平,既是老龄产业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老龄化社会和老龄产业发展的需要。1987年日本国会通过了《社会福利师和护理福利士法》,1989年举行了这两个国家资格的第一次考试。社会福利教师主要为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和日常生活提供咨询和指导。参加考试的人员必须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并上过相关专业课(未上过专业课的,需接受一年以上s培训中心培训),或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并有2~3年以上实践经验,并已获得6个月至1年在训练中心训练。护士主要为老人提供具体的护理和日常生活服务。他们只需要高中以上学历,并在培训中心接受过1-2年的培训,就可以获得这种国家资格。但如果没有高中学历,则需要3年以上的实践经验,并通过资格考试。到目前为止,分别有超过14万和37万人参加了这两项资格考试,通过率分别为28%和47%。近4万名社会福利教师和30万名护理福利工作者,以及一大批合格的家庭佣工,不仅为老年人提供了高质量的服务,而且在人力资源。此外,一些大学还开设了社会福利、福利工程甚至福利器具工程等专业,深受报考学生的欢迎。2.1990年代的主要政策和措施。上世纪90年代,日本美国经济低迷,需求不振,制造业首当其冲,产能严重过剩;另一方面,老年人口和他们的购买力在增加,但相关的商品和服务不足。如何开发适合老年人特点的商品和服务,满足他们的需求甚至开发他们的潜在需求,扩大市场规模,拉动经济增长,成为企业界乃至政府经济主管部门日益重视的问题。这期间陆续出台的政策措施主要有《促进福利用具研究、开发和普及的法律》、《长寿社会住宅设计的指针》、《护理保险法》。《促进福利用具研究、开发和普及的法律》本质上是以调整产品结构和培育新兴产业为目标的产业政策,属于中等水平。根据老龄化社会的需要和促进福利器具的研发和普及是国家的责任和义务,主要规定:(一)发挥产业技术优势,推进老年产品研发和使用,建立有效供给机制;(2)国际贸易和工业部为私营企业提供技术指导和资金支持;(3)地方政府必须为老年人和残疾人提供产品信息和咨询服务;(4)建立常年福利用具展厅在中心城市展示相关产品。为了实现政策目标,国际贸易和工业部专门设立了一个医疗福利设备I
这一制度被称为继全民养老金和万能保险20世纪60年代初。其社会背景如下:(1)随着老龄化和长寿化的发展,能不能自理或完全不能自理的人越来越多;(2)家庭结构的核心化和小型化,削弱了子女照顾老人的传统家庭功能。与此同时,由于护理人员的缺乏和高昂的人力成本,许多老年人可以得不到必要的护理和服务。(3)老年人的医疗费用日益膨胀,很大一部分用于护理而非医疗行为。理顺它们之间的关系,开辟新的资金来源越来越重要。根据护理保险制度,老年人只要经专门机构的体检认定为必要,就可以获得不同等级的居家护理和生活服务(共分为两类六个等级,每月金额从6.43万至37.95万日元不等)。他们也可以选择入住疗养院、托儿所、疗养院和疗养院等。甚至重建私人住宅、购买或租赁所需的机械、用具和用品的开支都可以通过这一系统解决。上述费用的90%由国家和地方政府通过保险制度支付,个人只需支付10%。另一方面,在这个制度下,每一个65岁以上的老人都是一个1级被保险人,而40~64岁的中年人是a第2类被保险人,每月从年金或工资等收入中按比例扣除保险费。三。日本的主要影响美国老年产业相关政策根据产业经济学理论,产业政策不一定以产业为直接对象,其政策目标不仅包括经济目标,还包括社会目标。上述政策和措施大多旨在改善社会福利和老年人的状况,但它们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老龄市场和老龄产业。第一个作用是建立市场规范,保障老龄产业有序发展。二是培育壮大老龄市场,强化需求机制,促进老龄产业快速发展。其中职业资格制度,《促进福利用具研究、开发和普及的法律》和新颁布的《护理保险法》影响较大。本节篇幅有限,主要对后者进行简单分析。据《护理保险法》了解,护理和生活服务的提供者主要是企业,而不是政府。市场机制使消费者(老年人等)能够。)根据价格和质量选择供应商,供应商根据市场趋势开展经营活动,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政府福利事业普遍存在的效率低、服务差的弊端。到2000年10月,日本有64,605家中小型企业从事家庭老年人护理和生活服务以及老年人租赁产品,老年人设施超过11,000个。据老龄事业发展协会对4774家前企业的调查,护理保险制度生效后的6个月内(2000年4月至10月),每个企业的平均顾客数从37人增加到63.8人,平均月营业额从250万日元增加到400万日元,增幅均超过60%。不断扩大的护理和生活服务需求也直接或间接地带动了老年用品、老年设施、老年住房、金融保险乃至知识产业等各种产业的需求。因此,护理保险制度促进了日本的全面发展老龄化产业。这部法律颁布后第二年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33.5%的上市公司已经进入或准备进入老龄化市场,特别是在184家大型制造业和金融保险企业中,146家已经开始生产产品或提供老年人金融保险产品,其中118家表示将扩大规模。目前,有许多大型企业已经跨行业进入护理和生活服务市场。例如,日立集团、日本生命保险公司、日本电信电话公司等14家大型企业联合成立了名为职业伙伴,它提供信息
保险制度对工业和经济的影响还表现在其他几个方面。(1)扩大市场需求,刺激经济增长。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日本美国经济长期处于低迷状态。主要原因是需求不足和需求失衡,企业设备投资的牵引力下降,这可以t直接影响最终消费,而由于缺乏新产品和新服务以及人们对未来缺乏信心,家庭消费疲软。另一方面,增加公共事业投资以刺激经济增长是日本政府的传统繁荣对策,但实施空间越来越小,效果也不如从前。包括护理费在内的社会福利支出与公共事业投资具有相同的乘数效应,前者为3.79[],后者为3.8。据计算,如果护理保险制度在第一财年生效,将花费3.97万亿日元。那么Y=3.973.79=15.0463(万亿日元)。也就是说,在市场再次达到总供给等于总需求的均衡状态时,3.97万亿日元和持续驱动的需求、生产和收入的增加可以达到15.05万亿日元。然而,作为3.97万亿日元的一部分,本应计入政府美国老年人的医疗费用,2000财政年度护理费用的实际增长小于上述数字。但在此之后,护理需求将以每年8-10%的速度快速增长,2005年将上升至6.4万亿日元,2010年将达到9.2万亿日元,其扩散效应可增加数十万亿日元的市场需求。(2)扩大就业机会,吸收传统行业剩余劳动力。生活服务业和机构养老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根据测算,每100亿日元的老年人护理需求可以创造1785个就业机会,而100亿日元的基础设施建设等公共事业需求只能创造994个就业机会。由于人口减少和经济结构的变化,到20250年,日本的从业人数将比现在减少5%左右,行业分布也将发生显著变化。其中,以建筑业和制造业(医疗福利用具制造业除外)为主的第二产业从业人数将减少20%左右,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以老年人为主的服务业除外)从业人数各减少10%左右。只有与老龄化社会相关的产业已经大大增加,以老年人为主要对象的服务业将增加200%以上,从而大大降低传统行业裁员对社会经济的影响。(3)促进当地经济和社区的发展。老年服务业、机构养老业、老年住宅业大多立足于当地社会,对当地经济和社区发展具有持久影响。从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区域差异来看,日本等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农村高于城市,中小城市高于大城市,经济落后地区高于发达地区。比如日本很多乡镇,老年人口比例超过50%,护理服务、机构养老、老年住宅等产业发展空间很大。此外,人口过稀在这些地区已经严重影响了当地的财政收入和社会经济发展,所以在这些地区发展产业具有较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目前,许多乡镇对在当地建设退休社区和老年公寓的投资者实行优惠政策,甚至给予财政补贴,也正是因为如此。4.启示老龄产业在中国也有广阔的前景。2010年,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上升至12.1%,接近日本1980年的水平,老年人消费需求总额超过1万亿元人民币,形成了庞大的老年人市场。由于人口老龄化的趋势至少在21世纪不会逆转。白银工业,喜欢绿色产业,是阿q
因此,国家作为政策主体,应对老龄产业的发展有一个全面的构想和长远的布局,并根据老龄产业的特点和国情,分阶段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促进老龄市场的发展,引导和支持老龄产业在各个领域的发展。
:3.日本乡镇风景
1.庄磨镇
莫镇是忻府区四大古镇之一,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全镇总面积121平方公里,辖29个行政村,人口1.4万人。
2.马辉镇
马镇是忻州市四大古镇之一。官道穿过村镇,镇上的建筑分为东南、西北、西北四个角。镇上有很多商店和店铺,熙熙攘攘,商人风雅,商业繁荣,非常热闹,这也为麻会糖枣麻糖枣由海珠食品加工厂继承,这是一家位于忻州市马辉村的古老的民间作坊糕点店,已有50多年的历史。多年来,马辉石海珠在继承传统炒制技艺的基础上,潜心研发,积极创新,坚持手工制作,不添加任何食品添加剂,使口感更加完美,成为老忻州人回忆的经典味道。
3.池村镇
村镇在古代被称为温泉之乡。温泉位于温泉山东侧,热场面积2.5平方公里。水质是含有氡、硫化氢、硅酸盐的优质超级复合泉水。根据奇村温泉的水质、矿物质含量和医疗价值,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温泉只有四处。除了一个在日本,其他三个都在中国,分别是江西庐山、湖南灰汤、山西奇村。所以,奇村温泉是世界四大著名温泉之一,却是中国北方唯一一个。
4.斗罗镇
忻州市辖镇。1958年,它属于洪专公社。1961年,斗罗公社成立。1984年在镇上成立。位于忻州市南部,距市区12.5公里,十陵关脚下,牧马河畔,北同蒲铁路境内,有斗罗火车站,大云公路贯穿全境。它是忻州市通往太原的咽喉,被誉为忻州南门
4.日本乡村旅游景点图片
富士山:富士山是日本的最高峰,是日本民族的象征。它被称为圣山被日本人民。富士山位于本州中南部,东京以东80公里,面积90.76平方公里,海拔3776米。峰顶高耸入云,峰顶白雪皑皑。这座山呈圆锥形,像一把倒挂的扇子。日本诗人曾经写道
东京铁塔:东京铁塔是日本最高的塔,位于东京,建于1958年。它仿照法国巴黎的埃菲尔铁塔,高333米,是东京的最高点。塔是金字塔,黄白相间,色彩鲜艳。塔内有水族馆、餐厅、商店、咖啡厅等设施,还有150米和250米两座塔楼。_望塔。站在这里,你可以看到东京的全景。
神宫寺:原为大臣西原公敬的别墅,建于14世纪,后为幕府将军足利义满所有,后大规模翻修扩建。它高达三层楼,二三层楼的外墙都是金箔做的,远远看去金光闪闪,所以被称为金谷寺。一只由黄金和铜制成的凤凰装饰在塔的顶部和尾部,为建筑增添了几分美感。寺前是以镜湖为中心的花园,在这里倒映着金谷寺的壮美。这里幽静雅致,风景独特,堪称京都的代表景观。
银塔:银塔位于京都东山脚下,是足利义满的孙子足利义政于1482年建造的,呈神宫的形状。银塔的独特风格,干净优雅,与金谷寺的富丽堂皇形成鲜明对比。它建于1482年,是一座精致的两层阁楼。第一层叫心空堂,是僧人修行修道的场所。第二层叫做阴超亭,是禅宗大厅。银塔寺既是寺庙又是居所,这里环境优美,景色宜人。
日本
日本
白山历史村:完整保存日本传统的范例。通过种植桑树,发展养蚕业,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这个村庄得以在几乎被人类遗忘的大山中延续。为了在寒冷的冬天减轻积雪的压力,居民们增加了屋顶的坡度,建造了独特的双层茅草陡坡木屋。这种木屋一般长18米,宽10米,里面3-4层,一般住一大家子。因为屋顶的形状很像日本人拜神时的形状,所以被称为棕榈折叠屋或者三角形的房子。除了经济繁荣的意义,这些村落向世界展示了古代劳动者适应环境、发展经济的勤劳品质和智慧。
苏山:东大寺、盐岛神社、和平神社(为桓武天皇和孝明天皇,京都必游景点之一)。),那智瀑布,清水寺,东浔坊,樱岛和陆机市。
太常(或称御太常),位于东京东南的东京湾的人造土地上,是东京最新的娱乐场所。)
浅草寺(建于628年)是东京最古老的寺庙。江户时代的将军德川家康把这里定为幕府的祈祷地。)
唐赵体寺(位于日本奈落县西京五角街)是中国唐代高僧鉴真于759年建造的。)
大阪城天守阁:安图桃山时代的建筑。目前天寿阁中有关于天主教的珍贵史料,极具史料价值。
日本娱乐活动
日本作为国际娱乐最发达的城市之一,有丰富多彩的时尚会议,有风靡全球的动漫文化及相关产业,有保存传统文化的娱乐活动。不同年龄的人都可以在这里找到自己的娱乐方式。
在多如牛毛的娱乐场所中,东京迪斯尼乐园是最突出的一个。东京迪士尼乐园不仅是亚洲最大的主题公园,也是亚洲最大的娱乐场所。这个以灰姑娘城堡为中心的主题公园是孩子们玩耍的游乐场,也是成年人休闲的绝佳场所。
日本去日本旅游的朋友一定不能错过日本独特的娱乐活动,如相扑和歌舞伎表演。相扑被称为国技这是日本特有的体育竞赛方式。东京秋叶原有相扑国家技能馆和很多相扑俱乐部,是观看相扑比赛的最佳场所。歌舞伎表演历史悠久,一般包括舞蹈、武术、音乐等,充满了日本风情。欣赏歌舞伎表演的理想场所是银座的歌舞伎座。
大阪的美并街区是大阪夜生活的代表性娱乐街区,拥有众多的餐厅、娱乐设施、各种剧院(歌舞伎、文艺音乐、现代戏剧、表演艺术、电影)等等。你不妨看看。
5.日本乡村旅游景点排名
首先,日本农村和中国农村的含义不同。中国美国农村通常意味着贫穷、落后和交通不便。但日本作为发达国家,交通设施健全便利(有轨电车网络几乎覆盖所有地区),生活设施完善。经历了城乡大差别和城乡一体化两个阶段,发展到追求乡村生活和可持续发展的阶段。此外,城市土地面积有限,许多工厂分散在村庄。许多日本人喜欢在农村买地建造自己的房子,而不是住在城市公寓里。(比如我们公司的前任总经理在日本的一个山脚下建了一栋独栋建筑,这个地方前不着村后不着店。